信息技術標準化指南:2017:2017 電子與通信 書籍

信息技術標準化指南:2017:2017 電子與通信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信息技術
  • 標準化
  • 通信
  • 電子
  • 指南
  • 2017
  • 技術規範
  • 行業標準
  • 電子通信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31008
商品編碼:2973023122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信息技術標準化指南:2017:2017 電子與通信 書籍
作者: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定價:118.0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21331008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製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瞭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進展情況,匯集瞭信息技術領域已製定和近期正在製定的*國內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目錄
目 錄
第1章 我國標準化法律法規1
  1.1 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法律基礎1
  1.2 與信息技術標準化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1
第2章 我國IT領域標準製定工作程序3
  2.1 國傢標準製定工作程序3
  2.1.1 標準製定階段劃分和流程3
  2.1.2 各階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業標準製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13
  3.1 我國IT領域相關標準化組織13
  3.2 相關部門和組織間的關係16
  3.3 IT領域主要標準化技術組織16
  3.4 JTC 1標準製定程序22
  3.4.1 目標日期22
  3.4.2 項目製定的可選方案23
第4章 我國IT領域標準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國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要點29
  4.3 各專業領域標準化工作概要31
  4.3.1 編碼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軟件工程39
  4.3.4 文檔處理42
  4.3.5 網絡通信和信息交換43
  4.3.6 傳感器網絡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軟件50
  4.3.10 射頻識彆51
  4.3.11 信息技術服務55
  4.3.12 雲計算59
  4.3.13 信息技術設備互連61
  4.3.14 多媒體與音視頻編碼63
  4.3.15 數據庫65
  4.3.16 數據65
  4.3.17 實時定位係統66
  4.3.18 生物特徵識彆68
  4.3.19 卡及身份識彆69
  4.3.20 IC卡注冊管理70
  4.3.21 OID標識技術73
  4.3.22 用戶界麵76
  4.3.23 移動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電子書81
  4.3.25 電子政務軟件應用83
  4.3.26 信息技術設備84
  4.3.27 圖形圖像與混閤現實86
  4.3.28 信息技術與可持續發展88
  4.3.29 物聯網89
  4.3.30 大數據91
  4.3.31 智能製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業務計劃98
  5.1 JTC 1戰略業務計劃(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業務計劃(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業務計劃(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業務計劃(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業務計劃(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業務計劃(2015—2016)133
  5.2.11 SC 29 業務計劃(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業務計劃(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業務計劃(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業務計劃149
  5.2.17 SC 37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業務計劃(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業


《數字時代的信息脈絡:通信技術標準化與發展趨勢》 在信息爆炸、萬物互聯的今天,信息的傳輸、處理與應用已成為現代社會運轉的核心。從微小的芯片到覆蓋全球的網絡,每一個環節的順暢與高效,都離不開一套精妙的“語言”和“規則”——信息技術標準化。本書並非一本具體的書籍,而是旨在深入探討信息技術標準化這一宏大議題,特彆是聚焦於電子與通信領域,剖析其發展曆程、核心要素、麵臨挑戰以及未來展望。 第一章:信息技術標準化的基石與演進 信息技術標準化,顧名思義,是指為信息技術産品、服務、過程、係統和接口製定和實施通用規則、準則或特性的活動。它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市場競爭加劇、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必然産物。 起源與目的: 早期的信息技術發展相對零散,不同廠商的設備往往難以互通,用戶麵臨巨大的兼容性難題。標準化應運而生,其核心目的在於: 促進互操作性: 確保不同廠商、不同産品、不同係統之間能夠無縫協同工作,打破技術壁壘。 保障質量與安全: 設定行業最低技術要求和安全規範,保護用戶權益,降低風險。 推動技術創新與普及: 通過公開的標準,降低新技術的進入門檻,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研發和應用,加速技術迭代和市場成熟。 減少重復投資與成本: 統一的標準意味著企業無需為每個項目開發定製化解決方案,從而降低研發、生産和維護成本。 Facilitate trade and global market development: Standardiz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easier to trade across borders,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標準化組織的架構: 信息的標準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協作過程,涉及眾多組織。其中,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信聯盟(ITU)是兩大關鍵的國際性機構。 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的國際組織,負責製定和發布各類産品、服務和技術管理的國際標準。在信息技術領域,ISO/IEC JTC 1(信息技術聯閤技術委員會)是其核心,負責製定從硬件、軟件到網絡通信等方方麵麵的標準。 ITU: 國際電信聯盟是聯閤國負責信息通信技術(ICT)事務的專門機構,其研究部門(ITU-T)負責製定電信和信息通信領域的國際標準,例如電話、傳真、互聯網協議等。 區域性與國傢性組織: 除瞭國際組織,還有許多區域性(如ETSI - 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和國傢性(如ANSI - 美國國傢標準協會)的標準化組織,它們在國際標準的基礎上,結閤本區域或國傢的技術和市場特點,製定更具體的標準。 行業聯盟與開放標準組織: 針對特定技術領域,也湧現齣許多行業聯盟和開放標準組織,如Wi-Fi Alliance、Bluetooth SIG(藍牙技術聯盟)、W3C(萬維網聯盟)等,它們在推動新興技術和協議的標準化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標準化流程與生命周期: 標準的製定並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經曆一個嚴謹而漫長的過程: 提案與立項: 由成員組織提齣標準化需求,經過評審後立項。 草案起草: 由專傢組負責起草標準草案。 意見徵集與修改: 草案嚮所有成員公開徵求意見,並根據反饋進行修改。 投票與批準: 經過多次審議和投票,最終達到一定比例支持後,標準獲得批準。 發布與實施: 標準正式發布,並開始在業界推廣實施。 周期性審查與修訂: 標準並非一成不變,需要定期審查,根據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進行更新或廢止。 第二章:通信技術標準化的核心領域與關鍵技術 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其標準化程度直接影響著信息傳輸的效率、質量和普及範圍。本書將聚焦於電子與通信領域的標準化,探討其關鍵技術和發展趨勢。 網絡通信協議: TCP/IP協議族: 作為互聯網的基礎,TCP/IP協議族(包括IP、TCP、UDP、HTTP、FTP等)的標準化奠定瞭全球互聯互通的基礎。每一項協議的製定都經過瞭嚴謹的設計和廣泛的測試,確保瞭數據的可靠傳輸和應用的豐富性。 移動通信標準: 從早期的2G(GSM、CDMA)、3G(WCDMA、CDMA2000)、4G(LTE)到如今的5G,移動通信標準的每一次迭代都帶來瞭更快的網速、更低的延遲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這些標準由3GPP(第三代閤作夥伴計劃)等國際組織主導製定,涵蓋瞭物理層、 MAC層、網絡層等各個層麵。 局域網與城域網標準: 以太網(Ethernet)標準(IEEE 802.3)是局域網的事實標準,不斷嚮更高速度(如10GbE, 40GbE, 100GbE)演進。Wi-Fi標準(IEEE 802.11係列)則定義瞭無綫局域網的通信方式,如Wi-Fi 4(802.11n)、Wi-Fi 5(802.11ac)、Wi-Fi 6/6E(802.11ax)等,不斷提升無綫連接的性能和效率。 通信設備與接口標準化: 終端設備標準: 手機、路由器、交換機、服務器等通信設備的接口、通信協議、性能指標等都需要標準化,以保證設備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例如,USB(通用串行總綫)標準使得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和充電更加便捷。 光通信標準: 光縴通信作為高速、大容量傳輸的 backbone,其光模塊、光接口、傳輸速率等都有嚴格的國際標準,如ITU-T G.65x係列標準定義瞭不同類型光縴的特性。 無綫通信硬件標準: 射頻(RF)模塊、天綫、濾波器等無綫通信硬件的性能指標、尺寸、接口等也需要標準化,以確保設備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穩定工作。 通信安全標準: 隨著網絡攻擊的日益嚴峻,通信安全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加密與認證標準: TLS/SSL(傳輸層安全/安全套接層)協議是保障互聯網通信安全的關鍵,其標準化確保瞭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網絡安全協議: IPsec(IP安全協議)、SSH(安全外殼協議)等協議提供瞭網絡層和應用層的安全保障。 身份認證與訪問控製標準: OAuth、SAML等標準在用戶身份認證和資源訪問控製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興通信技術標準化: 物聯網(IoT)通信標準: 針對海量設備接入、低功耗、低成本等需求,NB-IoT、LoRa、Zigbee等物聯網通信標準正在快速發展和標準化,以支撐智能傢居、智慧城市、工業自動化等應用。 人工智能(AI)與通信的融閤: AI在通信網絡中的應用(如智能路由、網絡優化、故障預測)以及通信技術對AI模型訓練和推理的支持,也催生瞭新的標準化需求。 第三章:信息技術標準化麵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盡管標準化帶來瞭巨大的效益,但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信息技術標準化也麵臨著諸多挑戰,同時也孕育著新的發展趨勢。 挑戰: 技術更新速度快: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標準化進程往往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導緻標準滯後於實際應用。 標準碎片化與衝突: 激烈的市場競爭導緻不同利益相關者可能推齣相互競爭的標準,造成標準碎片化,增加瞭互操作性的難度。 專利壁壘與許可問題: 許多標準中包含瞭關鍵專利,專利許可費用的高低和方式會影響標準的推廣和應用。 全球化與本地化平衡: 如何在製定全球通用標準的同時,兼顧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具體需求和法規,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新興技術(如AI、量子計算)的標準化: 這些顛覆性技術的標準化尚處於早期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深入的探討。 發展趨勢: 敏捷標準化(Agile Standardization): 麵對快速變化的技術,標準化組織正嘗試采用更靈活、更快速的流程,以縮短標準的製定周期。 開放與協作模式: 更多的行業聯盟和開放標準組織興起,它們通過開放的協作模式,加速瞭特定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標準化。 軟件定義(Software-Defined)與自動化: 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技術使得網絡更加靈活和可編程,標準化將更多地關注接口和API的定義,以及自動化運維的標準。 人工智能驅動的標準化: AI可以輔助標準製定過程,例如通過分析海量數據來預測技術趨勢,或通過自動化工具來生成和驗證標準草案。 可持續性與綠色標準: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信息技術設備的能效、可迴收性等可持續性指標也日益受到重視,並將成為未來標準化的重要方嚮。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強化: 在數據泄露和隱私侵犯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將成為通信技術標準化的重中之重,相關標準將更加細化和嚴格。 結語 信息技術標準化是數字時代不可或缺的基石。在電子與通信領域,一套套嚴謹、前瞻的標準,不僅構建瞭現代通信網絡的骨架,更推動著技術進步,連接著世界,賦能著社會發展。理解信息技術標準化的內涵、演進和挑戰,對於把握科技脈搏、洞察未來趨勢至關重要。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深入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技術標準化在數字浪潮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將如何塑造我們未來的數字生活。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的第一個章節時,感覺像是被一股突如其來的技術洪流捲瞭進去。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快,幾乎沒有太多鋪墊,直接就深入到瞭某些特定協議棧的細節層麵。這對於那些已經對基礎概念非常熟悉的人來說,或許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但對我這個偶爾需要迴顧基礎知識的“老兵”來說,稍顯有些挑戰。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一些更基礎的背景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注意到書中對某些新興技術的描述還不夠深入,可能是因為成書年代的限製吧,一些近兩年纔爆發式增長的技術標準,在書中的篇幅相對較短,深度也顯得有些不足。比如在討論到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標準化進程時,我感覺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介紹,缺乏對當前主流廠商如何實現這些標準的技術剖析。當然,我們不能苛求一本書能包羅萬象,但作為一本“指南”,我希望它能在關鍵的技術演進節點上,給齣更具前瞻性的洞察,幫助讀者預判未來標準的發展方嚮,而不是僅僅記錄已有的事實。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標準索引”,而非一本能指引方嚮的“羅盤”。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刻印象,其實是它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不同於那些隻關注單一技術棧的專業書籍,本書試圖將電子通信領域的標準化工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政策、法律和市場環境下去考察。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治理結構、知識産權(IPR)對標準推廣的影響,甚至提到瞭不同國傢在推動本地標準時所采取的策略。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對於我們這些常年埋頭於技術細節的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及時的提醒:技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外部環境的深刻影響。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標準演進的慣性”的分析,很多時候,技術上的最優解,可能會因為現有基礎設施的鎖定效應或既有標準的巨大既得利益,而無法被快速采納,這種現實的無奈在書中得到瞭坦誠的揭示。雖然這本書的專業技術細節可能需要結閤其他更具體的資料來補充,但它成功地為我建立瞭一個理解整個行業生態的框架。它讓我明白瞭,掌握標準,不隻是要會看文檔,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製定標準的人群和背後的博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指南,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技術治理”的入門讀物,這一點,我認為是它最獨特且最有價值的地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質量,老實說,簡直是一場災難。在涉及到一些復雜的網絡結構圖或者流程示意圖時,那些綫條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顔色對比度極低,很多關鍵的連接點根本看不清楚。這極大地影響瞭閱讀體驗,我不得不經常放大屏幕,甚至打印齣來用筆勾畫,纔能勉強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邏輯關係。一個關於頻譜分配的流程圖,簡直就是一團亂麻,讓人看瞭心煩意亂。這不禁讓我懷疑,編輯在校對這些技術插圖時,是不是完全沒有從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相對於這種糟糕的視覺呈現,書中文字部分的論述邏輯其實是相對嚴謹的,這一點值得肯定。作者在分析不同標準體係之間的兼容性問題時,思路非常清晰,能夠準確地指齣潛在的衝突點。如果僅僅是作為案頭查閱資料的工具,這本書的內容價值尚可,但如果想把它作為係統學習的教材,這種糟糕的圖文混排,會極大地增加學習的疲勞感和理解的難度。一本優秀的指南,理應在內容深度和信息傳遞效率上都做到極緻,顯然,這本書在後者上失分太多瞭。

評分

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書中關於無綫接入技術標準演進的部分。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非常細緻地梳理瞭不同代際技術(比如從4G到5G的過渡標準)在物理層和MAC層設計上的主要差異點和兼容性考量。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曆史脈絡的構建,這對於理解為什麼某些標準會采用特定的技術路徑非常有幫助。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參數,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參數選擇背後的工程權衡——例如,在提升速率和保證覆蓋範圍之間,標準製定者們是如何做齣妥協的。這種深入到“為什麼”層麵的分析,是我在其他泛泛而談的教材中很少能看到的。特彆是他對某些關鍵技術名詞的定義,引用瞭多個權威來源進行對比,這種嚴謹的態度,讓人感到踏實。然而,我發現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書中對新興的垂直行業應用(如工業物聯網、車聯網C-V2X)所涉及的特定標準化工作,覆蓋得略顯不足。這些應用往往有自己獨特的延遲和可靠性要求,標準製定也更為復雜和碎片化,本書對此的介紹,更像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到具體的行業標準團體或最新的草案進展。總的來說,它是一本優秀的基礎和曆史參考書,但在應對前沿和細分領域時,略顯保守和滯後。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種很復雜的心情。作為一名在電子通信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對“標準化”這個詞既感到親切又有些頭疼。親切是因為我知道標準是行業的基石,是確保不同廠商産品能夠互聯互通的語言;頭疼則是因為標準的更新換代速度,以及那種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冗長的條文,常常讓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幫我撥開那些技術文檔的迷霧,直接抓住核心要義。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樸素,甚至有些古闆,這讓我忍不住想,裏麵的內容會不會也是那種老生常談、缺乏新意的呢?我翻開目錄,看到瞭很多熟悉的縮寫,比如IEEE、ITU-R、3GPP,這至少說明作者對這個領域的關注點是準確的。但真正的考驗在於,它能否將那些分散在不同規範中的知識點,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戰經驗”,比如某個標準在實際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常見陷阱,或者在不同國傢/地區應用標準時需要注意的差異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的羅列。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本普通的參考手冊瞭,它將成為我案頭不可或缺的“避坑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