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电子与通信 书籍

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电子与通信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信息技术
  • 标准化
  • 通信
  • 电子
  • 指南
  • 2017
  • 技术规范
  • 行业标准
  • 电子通信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1008
商品编码:2973023122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电子与通信 书籍
作者: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定价:118.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21331008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在概述我国标准化工作和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国内外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汇集了信息技术领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国内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专利政策和标准中吸纳专利的统计资料。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1
  1.1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法律基础1
  1.2 与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1
第2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1 标准制定阶段划分和流程3
  2.1.2 各阶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13
  3.1 我国IT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13
  3.2 相关部门和组织间的关系16
  3.3 IT领域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16
  3.4 JTC 1标准制定程序22
  3.4.1 目标日期22
  3.4.2 项目制定的可选方案23
第4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国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要点29
  4.3 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31
  4.3.1 编码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软件工程39
  4.3.4 文档处理42
  4.3.5 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43
  4.3.6 传感器网络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软件50
  4.3.10 射频识别51
  4.3.11 信息技术服务55
  4.3.12 云计算59
  4.3.13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61
  4.3.14 多媒体与音视频编码63
  4.3.15 数据库65
  4.3.16 数据65
  4.3.17 实时定位系统66
  4.3.18 生物特征识别68
  4.3.19 卡及身份识别69
  4.3.20 IC卡注册管理70
  4.3.21 OID标识技术73
  4.3.22 用户界面76
  4.3.23 移动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81
  4.3.25 电子政务软件应用83
  4.3.26 信息技术设备84
  4.3.27 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86
  4.3.28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88
  4.3.29 物联网89
  4.3.30 大数据91
  4.3.31 智能制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业务计划98
  5.1 JTC 1战略业务计划(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业务计划(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业务计划(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业务计划(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业务计划(2015—2016)133
  5.2.11 SC 29 业务计划(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业务计划(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业务计划(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业务计划149
  5.2.17 SC 3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业务计划(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业


《数字时代的信息脉络:通信技术标准化与发展趋势》 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今天,信息的传输、处理与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从微小的芯片到覆盖全球的网络,每一个环节的顺畅与高效,都离不开一套精妙的“语言”和“规则”——信息技术标准化。本书并非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旨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标准化这一宏大议题,特别是聚焦于电子与通信领域,剖析其发展历程、核心要素、面临挑战以及未来展望。 第一章: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石与演进 信息技术标准化,顾名思义,是指为信息技术产品、服务、过程、系统和接口制定和实施通用规则、准则或特性的活动。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必然产物。 起源与目的: 早期的信息技术发展相对零散,不同厂商的设备往往难以互通,用户面临巨大的兼容性难题。标准化应运而生,其核心目的在于: 促进互操作性: 确保不同厂商、不同产品、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协同工作,打破技术壁垒。 保障质量与安全: 设定行业最低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保护用户权益,降低风险。 推动技术创新与普及: 通过公开的标准,降低新技术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研发和应用,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成熟。 减少重复投资与成本: 统一的标准意味着企业无需为每个项目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从而降低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 Facilitate trade and global market development: Standardiz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easier to trade across borders,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标准化组织的架构: 信息的标准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协作过程,涉及众多组织。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是两大关键的国际性机构。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的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发布各类产品、服务和技术管理的国际标准。在信息技术领域,ISO/IEC JTC 1(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是其核心,负责制定从硬件、软件到网络通信等方方面面的标准。 ITU: 国际电信联盟是联合国负责信息通信技术(ICT)事务的专门机构,其研究部门(ITU-T)负责制定电信和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例如电话、传真、互联网协议等。 区域性与国家性组织: 除了国际组织,还有许多区域性(如ETSI -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和国家性(如ANSI -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标准化组织,它们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或国家的技术和市场特点,制定更具体的标准。 行业联盟与开放标准组织: 针对特定技术领域,也涌现出许多行业联盟和开放标准组织,如Wi-Fi Alliance、Bluetooth SIG(蓝牙技术联盟)、W3C(万维网联盟)等,它们在推动新兴技术和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标准化流程与生命周期: 标准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经历一个严谨而漫长的过程: 提案与立项: 由成员组织提出标准化需求,经过评审后立项。 草案起草: 由专家组负责起草标准草案。 意见征集与修改: 草案向所有成员公开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投票与批准: 经过多次审议和投票,最终达到一定比例支持后,标准获得批准。 发布与实施: 标准正式发布,并开始在业界推广实施。 周期性审查与修订: 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定期审查,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更新或废止。 第二章:通信技术标准化的核心领域与关键技术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输的效率、质量和普及范围。本书将聚焦于电子与通信领域的标准化,探讨其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网络通信协议: TCP/IP协议族: 作为互联网的基础,TCP/IP协议族(包括IP、TCP、UDP、HTTP、FTP等)的标准化奠定了全球互联互通的基础。每一项协议的制定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和广泛的测试,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应用的丰富性。 移动通信标准: 从早期的2G(GSM、CDMA)、3G(WCDMA、CDMA2000)、4G(LTE)到如今的5G,移动通信标准的每一次迭代都带来了更快的网速、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些标准由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等国际组织主导制定,涵盖了物理层、 MAC层、网络层等各个层面。 局域网与城域网标准: 以太网(Ethernet)标准(IEEE 802.3)是局域网的事实标准,不断向更高速度(如10GbE, 40GbE, 100GbE)演进。Wi-Fi标准(IEEE 802.11系列)则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方式,如Wi-Fi 4(802.11n)、Wi-Fi 5(802.11ac)、Wi-Fi 6/6E(802.11ax)等,不断提升无线连接的性能和效率。 通信设备与接口标准化: 终端设备标准: 手机、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通信设备的接口、通信协议、性能指标等都需要标准化,以保证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例如,USB(通用串行总线)标准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充电更加便捷。 光通信标准: 光纤通信作为高速、大容量传输的 backbone,其光模块、光接口、传输速率等都有严格的国际标准,如ITU-T G.65x系列标准定义了不同类型光纤的特性。 无线通信硬件标准: 射频(RF)模块、天线、滤波器等无线通信硬件的性能指标、尺寸、接口等也需要标准化,以确保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工作。 通信安全标准: 随着网络攻击的日益严峻,通信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加密与认证标准: TLS/SSL(传输层安全/安全套接层)协议是保障互联网通信安全的关键,其标准化确保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网络安全协议: IPsec(IP安全协议)、SSH(安全外壳协议)等协议提供了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保障。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标准: OAuth、SAML等标准在用户身份认证和资源访问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兴通信技术标准化: 物联网(IoT)通信标准: 针对海量设备接入、低功耗、低成本等需求,NB-IoT、LoRa、Zigbee等物联网通信标准正在快速发展和标准化,以支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应用。 人工智能(AI)与通信的融合: AI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如智能路由、网络优化、故障预测)以及通信技术对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支持,也催生了新的标准化需求。 第三章:信息技术标准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标准化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信息技术标准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趋势。 挑战: 技术更新速度快: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标准化进程往往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标准滞后于实际应用。 标准碎片化与冲突: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推出相互竞争的标准,造成标准碎片化,增加了互操作性的难度。 专利壁垒与许可问题: 许多标准中包含了关键专利,专利许可费用的高低和方式会影响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全球化与本地化平衡: 如何在制定全球通用标准的同时,兼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需求和法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新兴技术(如AI、量子计算)的标准化: 这些颠覆性技术的标准化尚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入的探讨。 发展趋势: 敏捷标准化(Agile Standardization): 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标准化组织正尝试采用更灵活、更快速的流程,以缩短标准的制定周期。 开放与协作模式: 更多的行业联盟和开放标准组织兴起,它们通过开放的协作模式,加速了特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 软件定义(Software-Defined)与自动化: 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使得网络更加灵活和可编程,标准化将更多地关注接口和API的定义,以及自动化运维的标准。 人工智能驱动的标准化: AI可以辅助标准制定过程,例如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预测技术趋势,或通过自动化工具来生成和验证标准草案。 可持续性与绿色标准: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能效、可回收性等可持续性指标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将成为未来标准化的重要方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强化: 在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为通信技术标准化的重中之重,相关标准将更加细化和严格。 结语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石。在电子与通信领域,一套套严谨、前瞻的标准,不仅构建了现代通信网络的骨架,更推动着技术进步,连接着世界,赋能着社会发展。理解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内涵、演进和挑战,对于把握科技脉搏、洞察未来趋势至关重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数字浪潮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数字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其实是它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不同于那些只关注单一技术栈的专业书籍,本书试图将电子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下去考察。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治理结构、知识产权(IPR)对标准推广的影响,甚至提到了不同国家在推动本地标准时所采取的策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埋头于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及时的提醒:技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标准演进的惯性”的分析,很多时候,技术上的最优解,可能会因为现有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或既有标准的巨大既得利益,而无法被快速采纳,这种现实的无奈在书中得到了坦诚的揭示。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技术细节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具体的资料来补充,但它成功地为我建立了一个理解整个行业生态的框架。它让我明白了,掌握标准,不只是要会看文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制定标准的人群和背后的博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技术治理”的入门读物,这一点,我认为是它最独特且最有价值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时,感觉像是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技术洪流卷了进去。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快,几乎没有太多铺垫,直接就深入到了某些特定协议栈的细节层面。这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概念非常熟悉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但对我这个偶尔需要回顾基础知识的“老兵”来说,稍显有些挑战。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更基础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新兴技术的描述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成书年代的限制吧,一些近两年才爆发式增长的技术标准,在书中的篇幅相对较短,深度也显得有些不足。比如在讨论到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标准化进程时,我感觉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介绍,缺乏对当前主流厂商如何实现这些标准的技术剖析。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本书能包罗万象,但作为一本“指南”,我希望它能在关键的技术演进节点上,给出更具前瞻性的洞察,帮助读者预判未来标准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仅仅记录已有的事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标准索引”,而非一本能指引方向的“罗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老实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网络结构图或者流程示意图时,那些线条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颜色对比度极低,很多关键的连接点根本看不清楚。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我不得不经常放大屏幕,甚至打印出来用笔勾画,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逻辑关系。一个关于频谱分配的流程图,简直就是一团乱麻,让人看了心烦意乱。这不禁让我怀疑,编辑在校对这些技术插图时,是不是完全没有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相对于这种糟糕的视觉呈现,书中文字部分的论述逻辑其实是相对严谨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作者在分析不同标准体系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时,思路非常清晰,能够准确地指出潜在的冲突点。如果仅仅是作为案头查阅资料的工具,这本书的内容价值尚可,但如果想把它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这种糟糕的图文混排,会极大地增加学习的疲劳感和理解的难度。一本优秀的指南,理应在内容深度和信息传递效率上都做到极致,显然,这本书在后者上失分太多了。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作为一名在电子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标准化”这个词既感到亲切又有些头疼。亲切是因为我知道标准是行业的基石,是确保不同厂商产品能够互联互通的语言;头疼则是因为标准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冗长的条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帮我拨开那些技术文档的迷雾,直接抓住核心要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甚至有些古板,这让我忍不住想,里面的内容会不会也是那种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的呢?我翻开目录,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缩写,比如IEEE、ITU-R、3GPP,这至少说明作者对这个领域的关注点是准确的。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将那些分散在不同规范中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战经验”,比如某个标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陷阱,或者在不同国家/地区应用标准时需要注意的差异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罗列。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本普通的参考手册了,它将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避坑指南”。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无线接入技术标准演进的部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不同代际技术(比如从4G到5G的过渡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层设计上的主要差异点和兼容性考量。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构建,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标准会采用特定的技术路径非常有帮助。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参数选择背后的工程权衡——例如,在提升速率和保证覆盖范围之间,标准制定者们是如何做出妥协的。这种深入到“为什么”层面的分析,是我在其他泛泛而谈的教材中很少能看到的。特别是他对某些关键技术名词的定义,引用了多个权威来源进行对比,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感到踏实。然而,我发现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书中对新兴的垂直行业应用(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C-V2X)所涉及的特定标准化工作,覆盖得略显不足。这些应用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延迟和可靠性要求,标准制定也更为复杂和碎片化,本书对此的介绍,更像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行业标准团体或最新的草案进展。总的来说,它是一本优秀的基础和历史参考书,但在应对前沿和细分领域时,略显保守和滞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