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 定价: | 118.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0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概述我国标准化工作和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国内外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汇集了信息技术领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国内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专利政策和标准中吸纳专利的统计资料。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1 1.1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法律基础1 1.2 与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1 第2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1 标准制定阶段划分和流程3 2.1.2 各阶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13 3.1 我国IT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13 3.2 相关部门和组织间的关系16 3.3 IT领域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16 3.4 JTC 1标准制定程序22 3.4.1 目标日期22 3.4.2 项目制定的可选方案23 第4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国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要点29 4.3 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31 4.3.1 编码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软件工程39 4.3.4 文档处理42 4.3.5 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43 4.3.6 传感器网络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软件50 4.3.10 射频识别51 4.3.11 信息技术服务55 4.3.12 云计算59 4.3.13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61 4.3.14 多媒体与音视频编码63 4.3.15 数据库65 4.3.16 数据65 4.3.17 实时定位系统66 4.3.18 生物特征识别68 4.3.19 卡及身份识别69 4.3.20 IC卡注册管理70 4.3.21 OID标识技术73 4.3.22 用户界面76 4.3.23 移动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81 4.3.25 电子政务软件应用83 4.3.26 信息技术设备84 4.3.27 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86 4.3.28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88 4.3.29 物联网89 4.3.30 大数据91 4.3.31 智能制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业务计划98 5.1 JTC 1战略业务计划(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业务计划(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业务计划(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业务计划(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业务计划(2015—2016)133 5.2.11 SC 29 业务计划(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业务计划(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业务计划(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业务计划149 5.2.17 SC 3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业务计划(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业 |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其实是它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不同于那些只关注单一技术栈的专业书籍,本书试图将电子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下去考察。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治理结构、知识产权(IPR)对标准推广的影响,甚至提到了不同国家在推动本地标准时所采取的策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埋头于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及时的提醒:技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标准演进的惯性”的分析,很多时候,技术上的最优解,可能会因为现有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或既有标准的巨大既得利益,而无法被快速采纳,这种现实的无奈在书中得到了坦诚的揭示。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技术细节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具体的资料来补充,但它成功地为我建立了一个理解整个行业生态的框架。它让我明白了,掌握标准,不只是要会看文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制定标准的人群和背后的博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技术治理”的入门读物,这一点,我认为是它最独特且最有价值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时,感觉像是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技术洪流卷了进去。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快,几乎没有太多铺垫,直接就深入到了某些特定协议栈的细节层面。这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概念非常熟悉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但对我这个偶尔需要回顾基础知识的“老兵”来说,稍显有些挑战。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更基础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新兴技术的描述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成书年代的限制吧,一些近两年才爆发式增长的技术标准,在书中的篇幅相对较短,深度也显得有些不足。比如在讨论到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标准化进程时,我感觉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介绍,缺乏对当前主流厂商如何实现这些标准的技术剖析。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本书能包罗万象,但作为一本“指南”,我希望它能在关键的技术演进节点上,给出更具前瞻性的洞察,帮助读者预判未来标准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仅仅记录已有的事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标准索引”,而非一本能指引方向的“罗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老实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网络结构图或者流程示意图时,那些线条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颜色对比度极低,很多关键的连接点根本看不清楚。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我不得不经常放大屏幕,甚至打印出来用笔勾画,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逻辑关系。一个关于频谱分配的流程图,简直就是一团乱麻,让人看了心烦意乱。这不禁让我怀疑,编辑在校对这些技术插图时,是不是完全没有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相对于这种糟糕的视觉呈现,书中文字部分的论述逻辑其实是相对严谨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作者在分析不同标准体系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时,思路非常清晰,能够准确地指出潜在的冲突点。如果仅仅是作为案头查阅资料的工具,这本书的内容价值尚可,但如果想把它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这种糟糕的图文混排,会极大地增加学习的疲劳感和理解的难度。一本优秀的指南,理应在内容深度和信息传递效率上都做到极致,显然,这本书在后者上失分太多了。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作为一名在电子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标准化”这个词既感到亲切又有些头疼。亲切是因为我知道标准是行业的基石,是确保不同厂商产品能够互联互通的语言;头疼则是因为标准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冗长的条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帮我拨开那些技术文档的迷雾,直接抓住核心要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甚至有些古板,这让我忍不住想,里面的内容会不会也是那种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的呢?我翻开目录,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缩写,比如IEEE、ITU-R、3GPP,这至少说明作者对这个领域的关注点是准确的。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将那些分散在不同规范中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战经验”,比如某个标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陷阱,或者在不同国家/地区应用标准时需要注意的差异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罗列。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本普通的参考手册了,它将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避坑指南”。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无线接入技术标准演进的部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不同代际技术(比如从4G到5G的过渡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层设计上的主要差异点和兼容性考量。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构建,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标准会采用特定的技术路径非常有帮助。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参数选择背后的工程权衡——例如,在提升速率和保证覆盖范围之间,标准制定者们是如何做出妥协的。这种深入到“为什么”层面的分析,是我在其他泛泛而谈的教材中很少能看到的。特别是他对某些关键技术名词的定义,引用了多个权威来源进行对比,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感到踏实。然而,我发现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书中对新兴的垂直行业应用(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C-V2X)所涉及的特定标准化工作,覆盖得略显不足。这些应用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延迟和可靠性要求,标准制定也更为复杂和碎片化,本书对此的介绍,更像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行业标准团体或最新的草案进展。总的来说,它是一本优秀的基础和历史参考书,但在应对前沿和细分领域时,略显保守和滞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