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传输与接入技术
定价:39.80元
作者:孙学康,刘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9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无线传输和宽带无线接入两部分内容,共8章。内容涉及无线传输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电波传播理论、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技术、卫星通信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线路噪声分析及线路链路参数计算等。此外,本书根据外无线通信方面的*技术发展现状,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WiMAX无线城域网、3G无线接入网、LTE系统以及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无线电技术及计算机通信网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材或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计算机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概述
1.1 无线传输的基本概念
1.2 无线传输的实现方式
1.2.1 无线通信网的构成
1.2.2 利用地球轨道卫星的无线接入技术
1.2.3 各种陆地无线接入技术及其特点
1.3 无线通信的频率配置
小结
习题
第2章 数字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2.1 数字信号的编码技术
2.1.1 信源编码技术
2.1.2 信道编码技术
2.2 数字信号的调制技术
2.2.1 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种类
2.2.2 时分复用与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2.2.3 扩频调制技术
2.3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3.1 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3.2 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理论
2.3.3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基本结构
2.3.4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参数设计
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波传播
3.1 电波传播模式及衰落
3.1.1 电波传播模式及电波传播机制
3.1.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3.1.3 地面反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3.1.4 障碍物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3.1.5 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3.1.6 电波传播的衰落特性
3.1.7 抗衰落技术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3.2.1 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特点
3.2.2 电波传播所产生的几种效应
3.2.3 移动通信中的无线链路参数计算
3.3 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3.3.1 卫星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特点
3.3.2 卫星接收机载噪比与C/T值
小结
习题
第4章 卫星通信系统
4.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4.1.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4.1.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4.2 多址及多址访问方式
4.2.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信道分配方式
4.2.2 频分多址技术
4.2.3 时分多址技术
4.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4.3.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4.3.2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
4.3.3 卫星移动通信原理
4.3.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交换方式
4.4 VSAT卫星通信系统
4.4.1 VSAT的概念及通信业务类型
4.4.2 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4.3 VSAT网络应用
小结
习题
第5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接入网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无线局域网
第8章 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得很有现代感,一看就知道是讲前沿科技的。内页纸张质量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容结构上,我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系统的解析,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技术原理,作者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来辅助说明,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了某种新型的通信协议,原本以为会晦涩难懂,结果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整个工作流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而且,书中的案例大多选自近几年业界的实际应用,这让理论知识立刻变得“活”了起来,不再是孤立的公式和概念堆砌。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体验和知识构建的逻辑性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让人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我最近在忙着做一个关于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的项目,急需找到一些能够提供宏观视野和深度技术洞察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是什么”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可能怎样发展”的深层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技术演进路径时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主流技术,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限制。比如,书中对频谱资源分配策略的分析,结合了最新的监管政策和市场动态,这使得它具备了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发现,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为了追求内容的“新”,而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导致读者学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但这本书不同,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技术理论框架,让我在理解新的碎片化信息时,能够迅速将其安放到正确的位置上,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整合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行业发展史的缩影。我是在准备一个技术面试时接触到它的,原本是为了临时抱佛脚,结果却发现它提供的背景知识和行业趋势分析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技术规格,更重要的是描绘了驱动这些技术发展的商业需求和社会背景。例如,作者在回顾某一代通信技术迭代时,深入分析了当时带宽需求激增的社会动因,以及如何在技术路线图上做出权衡取舍。这种“大历史观”的叙述方式,让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充满故事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在该领域深耕多年,才能有如此深刻而全面的洞察力。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操作或理解某个技术,更是如何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去看待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变。
评分说实话,我对技术书籍的阅读体验通常是比较矛盾的,要么是太理论化读不进去,要么是太偏向科普流于表面。但这一本却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尝试用它来梳理我先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术瓶颈问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作者在处理复杂算法和协议栈时,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既保证了数学推导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复杂的数学符号堆砌,使得核心思想能够清晰地传递。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到某个关键性能指标(KPI)的优化策略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仿真或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另外,书末附带的术语表和索引做得非常细致,这在查找特定名词时帮了我大忙,体现了编撰者对读者友好度的细致考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有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无线”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难分辨哪些是真正有干货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底层物理层和上层网络架构之间交互细节的把握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中对干扰抑制和信道编码理论的阐述,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新技术时,总会穿插一些“最佳实践”的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是经验总结的结晶,非常实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部署的人来说,这些实践性的指导意见,其价值不亚于复杂的数学公式。这本书为我搭建了一个扎实的技术基石,让我现在看待任何新的无线技术方案时,都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高标准的衡量尺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