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 | 作者 | 王宝贤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441382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210000 | 页码 | 282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为作者王宝贤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稿结集,《做个儒雅的中国人》共六讲,一讲为儒学的发端及其代表性人物孔子的主要思想,第二讲为儒雅的社会秩序,第三讲为儒雅的心灵,第四讲为儒雅的行为,第五讲为儒雅的教育,第六讲为儒雅的财富,全书用儒家文化的现代化为收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
| 作者简介 | |
| 王宝贤,1966年生,陕西韩城人。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现为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南炼校区历史高级教师,读书自娱为乐,治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比较,曾有《城市在东西方的差异与影响》《也谈“赎罪”与“受罪”》等论文发表。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 近十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流行起来,出现了所谓“国学复兴”的现象。我以为,它并不是或者其他什么机构所推动,而是民间学人自发觉醒的结果,而且受众如此庞大,以至于网络、电视等媒体纷纷参与。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大的方面来看,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文化的话语权自然要增强,何况民族的复兴,终是文化的复兴。从小的方面来看,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足了,可是人们并不想那么庸俗地生活,于是想要改变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活得更文明、更有尊严。于是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资粮,出现了历史热、国学热。其实,就是在传统中看到了两个字:“儒雅”! 可是说起“儒雅”二字,人们的感觉其实是模糊的,不知究竟何物可以称为“儒雅”,虽然心里都知道它是对人的褒美,也多多少少愿意去做个儒雅的人。我想,那就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儒雅。“儒”当然是指儒家,它的本义是指懂得儒术的人。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儒为“术士之称”。是哪个方面的术呢?实际上跟巫、医、卜、祝差不多,只是它专门从事诸如婚姻嫁娶、丧祭之礼的仪式。夏、商、周三代,人们重视这些东西,它们不仅有的仪式,而且规则繁杂,不是普通人所能明了的。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诸有术者悉咳之矣。”(《国故论衡·原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类的方术之人,懂得这些就是“多技”,也就是有文化、有才能,那就是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有“九能”,就是具有沟通天地、治国安邦等辅佐天子的本事。总之,要有的文化涵养和知识储备,才可以称得上是“儒”。其次,这些仪式,实际上是一整套繁杂的规矩——儒家称之为“礼”。这是每一个儒者必须遵守的,否则,也不能称之为“儒”。因此,儒者必须是进退有据且严格遵守礼的规范的人。想一下,我们有没有见到过哪个没有文化涵养的人是儒雅的,或者不守规矩、颐指气使的人是儒雅的呢?所谓“雅”,就是“正”,就是标准的意思。儒家“五经”之首的《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雅,是指周人的语言乃是雅言正音。《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就是说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标准话或者官话呢?在读《诗经》《尚书》以及行礼的时候。那么所谓的雅,实际上就是无野语、不乱说。这个就是斯文。所以,雅,基本上是指我们说话要讲道理,不要乱说话,更不要说话没有高低深浅。假如一个人有文化,明事理,行为有规范,说话又斯文,那不就是儒雅吗?所以,要想做个儒雅之人,首先必须要有文化。好在如今教育普及,几乎每个人都有点文化,只是今天的文化与儒家所说的文化稍稍有点不同而已。再次要守礼。因为我们今天几乎没有了“礼”,也就是“失礼”了,没有标准了,所以说话做事几乎谈不上“雅”,相反,荒诞无稽的怪事怪话特别多。总之,知儒家之文化,守儒家之礼,才可以称得上“懦雅”。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气质,从书名《{RT}做个儒雅的中国人》就开始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一位饱经岁月沉淀的长者,缓缓道来人生的智慧。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静内敛的“儒雅”范儿。阅读的体验,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并非以激昂的言辞去教诲,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娓娓道来的叙述,引导读者去体会“儒雅”的真谛。这种“儒雅”,绝非虚浮的装饰,而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体现在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乃至对待自己的方方面面。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日常,比如在与人交往时,学着去倾听,去理解,去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和谐。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一种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身上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又该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那份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温良与风骨。书中提供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儒雅”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它鼓励我们去追求内在的平和,去尊重传统,同时也不排斥现代的进步。 我喜欢作者处理一些社会现象时,那种旁观者的冷静和反思。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歌颂,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让我们看到事物背后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这种智慧,让我觉得与书中的文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如何想”的书,它点亮了你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让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真正懂得“儒雅”为何物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焦虑浮躁的心。它提醒我,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慢下来,去感受,去体悟,去沉淀。那些关于“儒雅”的智慧,如同种子一般,在我心中悄然萌发,我期待着它们能在我的生命旅途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风”。它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温润的光芒,等待有缘人的拾起。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儒雅”这个词,可能离我有点遥远,甚至会觉得有些迂腐,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原来是一种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富有力量的品质。作者的文字,就如同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或许有些醇厚,但细品之下,回甘无穷。他没有用那些生僻的典故或深奥的理论来“压”你,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着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情怀”的中国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礼”的解读。我以前总觉得“礼”就是一些客套话,一些繁文缛节,但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让我看到了“礼”背后所蕴含的尊重、体谅和恰到好处的界限感。这种“礼”,不是束缚,而是让生活更加舒展和有序的艺术。我尝试着在和同事、朋友相处时,多一份“礼”,比如在说话前先思考一下对方的感受,在接受帮助时表达真诚的谢意,这些小小的举动,竟然让我的社交更加融洽。 而且,作者对于“器识”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儒雅之人,不仅仅是外在的谈吐举止,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学识和见识。这种“器识”,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将知识内化为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一种洞察人心的智慧。书中提到的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处理矛盾,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并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它不告诉你如何一夜暴富,如何走向人生巅峰。它更多的是引导你去关注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这种“慢生活”的智慧,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当我开始放慢脚步,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去关注内心的成长时,我反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你迷茫时给你指引,在你懈怠时给你激励。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儒雅”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示,一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向。
评分初读《{RT}做个儒雅的中国人》,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部头,没想到,它以一种极其平和,甚至可以说是“不着痕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儒雅”的魅力。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凡,文字间洋溢着一种温润的光泽,读起来就像置身于江南的烟雨之中,宁静而致远。 书中对于“克己”的论述,让我反思良多。我一直觉得,“克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自律,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作者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让我们看到,“克己”并非意味着压抑自己,而是通过一种智慧的约束,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得体,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安宁。我尝试着在面对诱惑时,多问自己一句:“这样做是否恰当?”,这种简单的反问,竟然能帮助我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中庸”的解读。不同于我过去对“中庸”的刻板印象,认为它是一种不偏不倚,甚至有些消极的处世哲学,作者赋予了“中庸”一种动态的智慧。他认为,“中庸”并非没有原则,而是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既不极端,也不妥协。这种智慧,让我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灵活和变通同样重要。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给你灌输鸡汤。它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你读完之后,可能不会立刻觉得“我今天就脱胎换骨了”,但你会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深刻的。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注入了一种温和的力量,让我愿意去尝试改变,去成为一个更有内涵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舒适和愉悦的书。它没有强迫我去接受什么,也没有设定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标。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温度,引导着我去思考,去感受,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它不落俗套,不哗众取宠,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我原本抱着一种“看看能不能学点啥”的心态,但没想到,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涤。书名《{RT}做个儒雅的中国人》听起来可能有些宏大,但内容却非常细腻。作者的笔触,如同细腻的丝绸,不带一丝矫揉造作,却能触及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涵养”的探讨。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涵养”是如何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之中的。我以前总觉得“涵养”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其实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清醒的能力。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细节时,那种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并非简单地复述,而是将这些文化元素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尝试着去学习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待人接物”的小技巧,比如在交谈中保持真诚的微笑,在公共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却能让我在与人交往时,感到更加自在和自信。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就是它在强调“中国”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外来的文化。它反而展现了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儒雅”,是能够吸收并融合不同的文化精华,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喜欢这种不狭隘、不固定的文化观,它让我觉得,成为一个“儒雅的中国人”,并非意味着要故步自封,而是要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心灵充实,思想升华的书。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启发我思考,引导我去探索。它让我明白了,“儒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一种需要用一生去修炼的品格。它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生活方式。
评分读完《{RT}做个儒雅的中国人》,我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不如说是在“唤醒”我内心深处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不急不缓,却能滋养心灵。 书中对“内省”的阐述,令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内省”是一种奢侈,是在有闲暇时才去做的事情。但作者让我看到了,“内省”其实是一种必要,是一种让我们保持清醒、不断成长的驱动力。他通过一些日常的场景,比如反思自己的错误,审视自己的动机,让我们明白,“内省”并不是自我批评,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开始尝试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回顾自己的言行,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小小的习惯,竟然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情商”的独特见解。他并没有将情商狭义地理解为“会说话”或“善于交际”,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即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他认为,真正的“儒雅”,恰恰是高情商的体现。这种理解,让我对“情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明白了,为何那些真正有修养的人,总是能给人留下温和而有力量的印象。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没有刻意的卖弄,也没有生硬的道理。作者就像一位真诚的朋友,与你分享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你读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压力,反而会产生一种共鸣,觉得“原来我也这么想过”,或者“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做”。这种亲切感,让书中的智慧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暖而有力量的书。它没有给我提供快速成功的秘籍,而是让我看到了,成为一个“儒雅的中国人”,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从点滴做起。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渴望,也像一位向导,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它不喧宾夺主,不故作高深,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等待着你去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