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审思与重构: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定价:59.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22805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的成长、成功要比男性艰难得多。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初都是为男子所设而拒女子于门外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社会价值体系基本上也是基于男性中心建构的,父权制话语造就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状况的改变不是仅仅通过革命战争、政治改造或社会运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文化改造过程。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依然先入为主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各方面的评价,包括能力、业绩的褒贬及作用的评估。例如,在“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夫贵妻荣”、“贤妻良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取得成功后,很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普遍赞扬,自身也会产生自我成就感;而女性的追求与事业成功则可能遭受诸多不理解、冷言冷语,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感、意义感。再者,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女性在生儿育女、家庭生活等方面都比男性付出的多,牺牲也更大。这一切与教育有关或无关的现象,我们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都很少关注,针对教育中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的论述也相当贫乏和肤浅,我们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科学”话语的操纵下,都采取了一种所谓的“性别中立”,或者说是“性别盲视”的立场。作者在这个方面做了学术研究的尝试,借鉴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视角,对高等教育系统做了一个全新的,也可以说是相当“另类”的解读。在教育科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努力的方向。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研究、教学论等都无法回避知识的问题,作者在研究中以“知识与性别”为主要线索,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中的四个核心概念(高深学问、学科、课程、教学),批判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基于男性中心的传统解释,重新审读高等教育和有关高等教育知识的“科学” 话语,再现了高等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性别符码,提出了女性(女性气质)与高深学问的悖论是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知识论根源,质疑了学科价值中立的立场,分析了课程所蕴含的性别意识形态,反思了大学教学中的权力问题。通过这样的解读,揭示了高等教育中关于性别差异解释及性别歧视的认识论(知识论)根源,完成了由法律、社会层面解释性别歧视向精神、知识生产层面关注性别歧视的转换,为高等教育中性别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和解决策略。这一学术成果为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是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有益尝试。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使用女性主义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和特有的性别分析方法,将女性作为研究主体待之,把“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转变成为“女性主义认识论中的高等教育问题”。通过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性别观念,提出了女性(女性气质)与高深学问的悖论是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知识论根源,质疑了学科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了大学课程所蕴含的性别属性,反思了大学教学中的权力问题,解构了高等教育“知识中立” 、“价值无涉”的神话,指出要解决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就必须深入到认识论层次的批判,重新审视知识领域的性别意识形态,揭示高等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性别符码。
目录
导言:对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
节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
一、从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到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高等
教育问题
二、女性主义与中国社会及中国高等教育
第二节文献探讨
一、文献的选择与构成
二、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论
第三节本论著的研究视角、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框架与方法
章女性·知识·话语——女性主义认识论
节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学术
一、女性主义界说
二、女性主义学术及其核心范畴“社会性别”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第二节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第三节重建的策略: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构想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三种形式
二、女性主义的认知构想
第四节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评价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学术内部的争议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外部批评的回应:为女性主义认识论辩护
三、总体评价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女性的疏离
节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状态
一、高等教育中的“缺席者”
二、高等教育中的“失语者”
三、高等教育中的“批判者”
第二节男权文化的解释方式
一、基于生物决定论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解释
二、基于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决定论的男性中心解释
第三节女性主义的解释方式
一、重新定义“女性”
二、重新审读“高等教育”
第三章“高深学问”与性别
节社会性别制度
一、社会性别制度的提出
二、社会性别制度
第二节女性与“高深学问”的悖论
一、“高深学问”观念的性别分析
二、“高深学问”建构的性别分析
三、“高深学问”主要论题的性别分析
四、“高深学问”研究方法论的性别分析
第三节经典文本的性别解读:卢梭的《爱弥尔》
一、自然的女人:《爱弥尔》中的社会性别定位
二、插花的女人:《爱弥尔》中女性的存在状态
第四章学科与性别
节学科制度及其性别立场
一、学科的内涵
二、学科制度化及其性别意识形态
三、解读“男科”与“女科”
第二节女性主义对学科的反思与重构
一、女性主义对学科建构主体的反思
二、女性主义对学科分类、学科价值分层的反思
三、女性主义对学科重构的尝试——在学科化与跨学科、非学科
之间
第三节“女”跨学科的组织策略及其启示
一、“多学科”与“跨学科”
二、西方女发展的组织策略与困境
三、中国女学科发展的组织策略
四、女对大学跨学科组织实践的启示
第五章课程与性别
节作为性别文本的课程
一、背景知识
二、课程及其话语的性别分析
第二节女性主义对课程文化的认识论批判
一、对课程来源“男中心”的批判
二、对课程性质“客观主义”的批判
三、对课程研究 中“实证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女与大学课程改革
一、女——女性主义课程重构的尝试
二、中国的女课程:知识的建构与传承
第六章教学与性别
节传统教学论与性别
一、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性别立场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第二节女性主义教学论与大学教学改革
一、女性主义教学论的内涵及其核心概念
二、女性主义教学论的理念、基本原则与教学策略
三、女性的学习与认知方式
四、女性主义教学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一个女性主义教学法的案例分析
一、经济学课堂中的女性主义教学法
二、思考与讨论
结语:在路上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俊,女,曾用名王珺,教育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女性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和著作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及福特基金会项目、香港乐施会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复印资料》等相关刊物全文或论点转载10余篇。主要学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文摘
序言
在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精英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而“性别符码”的解读,则触及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核心议题。我预设,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高等教育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不易察觉的性别印记。例如,在学科选择上,是否存在无形的性别引导?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性别因素是否会影响机会的均等?在校园文化中,又有哪些性别化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在悄然滋生?“审思”二字,更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它意味着对现有观念的质疑,对潜在偏见的洞察,以及对复杂现实的审慎考量。而“重构”一词,则赋予了这本书更强的指向性,它暗示着作者不仅要分析问题,更要提出解决之道,引领高等教育朝着更具包容性和性别友好的方向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为透彻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高等教育中的性别现象,并从中获得启发,为推动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塑造,而“性别符码”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这种塑造的过程和结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拆解这些“性别符码”的?它们是显性的制度规定,还是隐性的文化观念?是体现在课程内容中,还是隐藏在校园的日常互动里?我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些鲜活的案例,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展示这些性别符码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对学生、教师甚至整个学术共同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另外,书名中的“重构”二字,让我对它的实践意义充满了期待。在一个日益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时代,如何对高等教育中的性别结构进行有效的重构,以消除不平等,促进性别平等,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向?我希望它能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认知上,更能积极地去探索改变的可能性,为创造一个真正公平、开放、充满活力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而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上来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审思与重构: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单看这个题目,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本充满深度和洞察力的著作。我平时就对社会议题,尤其是与教育相关的议题很感兴趣,而“性别符码”这个词组,更是让我联想到社会中那些潜藏的、不易被察觉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行为和认知的规则。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符码,它们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思想碰撞的熔炉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积极的推动力,还是隐形的阻碍?是塑造了某种理想化的形象,还是固化了刻板的认知?我很想知道作者王俊先生,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带着怎样的学术视角,去剖析这些复杂而微妙的社会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其出品的书籍往往都经过严谨的审校,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和内容严谨性充满信心,期待它能为我带来全新的思考维度,并且能够从理论到实践,给出一些启发性的见解,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议题,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思路。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审思”二字所吸引。这让我觉得作者的态度是审慎的、反思的,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批判或指责。在高等教育领域,性别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需要用一种细致入微的眼光去审视,去辨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高等教育中性别观念的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性别符码”,以及这些符码是如何被固化和传承下来的。同时,“解读”这个词又让我对书中会采用的方法论充满了好奇。作者是会采用田野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还是其他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和理论。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审视。在校园里,我们是否不自觉地扮演着某些性别角色?我们的言谈举止,是否受到了性别符码的无形影响?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加自觉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在高等教育中,为构建一个更平等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代社会许多关于性别平等的讨论。在高等教育这个看似开放和进步的场域中,性别议题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是课程设置中是否存在性别偏见?是师生互动模式中暗藏着性别差异?亦或是科研评价体系中,性别因素是否会影响评估结果?“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这一说法,让我觉得作者可能不是直接批判,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象、更分析性的方式,去揭示那些深层的东西。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学术界女性比例、学科选择的性别倾向、以及校园文化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案例,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些方面,并提供更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关注“重构”这个词,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分析问题,还可能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指明了重构的方向。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教育公平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或者能够启发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高等教育环境,让所有个体都能在其中不受性别限制地自由发展和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