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文化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定价:43.00元
作者:陆朋 刘燕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1539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藏传佛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在饮食方面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板块。京津冀地区的藏传佛寺丰富了城市形象,扩充着饮食文化内涵,延续着藏传佛教饮食文化遗产的文脉,更继承和弘扬了民族多元的文化特征。
内容提要
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对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事件、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新范式。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日益引起文化学界的重视。饮食本是人类求生性的本能化社会活动,人们在饮食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熠熠生辉的饮食文化。饮食活动承载着文化,文化把看似寻常的饮食活动同社会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联系起来,使之具有了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的意义。
目录
章
素食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节 西方的素食主义 / 2
第二节 中国素食的起源 / 6
第三节 素食的意义 / 11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素食观 / 15
第二章
佛教素食
节 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 25
第二节 佛教饮食仪轨和戒律 / 30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素食观 / 37
第三章
京津冀藏传佛寺素食
节 北京、承德的藏传佛寺概述 / 65
第二节 京津冀藏传佛寺的素食原料分类 / 81
第四章
京津冀寺观素菜
节 寺院素菜概观 / 95
第二节 素宴菜单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 102
第五章
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的制作
节 仿荤素食原料及其制作 / 113
第二节 天然素食原料及其制作 / 126
附录一 国际素食协会 / 143
附录二 地方是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 145
附录三 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特色品牌建设
对策研究 / 149
附录四 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研究 / 159
附录五 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 171
附录六 我国旅游经济影响力及区域差异性的聚类统计 / 181
参考文献 / 193
后 记 / 197
作者介绍
陆 朋,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旅游服务与管理。主持承担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参与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十一五”规划项目1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餐饮服务与管理》《餐饮营销》《旅游市场营销》等6部。刘 燕,硕士研究生,现执教于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参与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1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编教材《旅游心理学》《餐饮市场营销》《餐饮管理》等3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文化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光是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就浮现出许多画面:古老的寺庙,庄严的僧侣,以及那与世无争的素食佳肴。我对于藏传佛教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将它与京津冀这个地理区域以及素食文化联系起来,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很好奇,在这片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藏传佛教的素食文化是如何扎根、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时空格局演化”这个词组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研究不仅仅是静态的描绘,而是动态的、有时间维度和空间分布的研究。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藏传佛教传入京津冀的早期痕迹,探讨它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素食文化作为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如何在地域性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书中会不会描绘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素食特色?比如,早期的素食是否更为朴素,后来的素食是否融入了更多地方风味?“时空格局”则让我联想到,藏传佛教的寺庙和素食馆在京津冀的分布是怎样的?是集中在某些城市,还是零散分布?这种分布格局又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古老的寺庙是否面临保护的挑战,而新的素食场所又是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本书可能会用扎实的研究方法,辅以详实的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甚至可能包含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回答这些我心中充满好奇的问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开了我对京津冀地区藏传佛教素食文化认识的一个全新视角。在此之前,我对于藏传佛教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青藏高原,认为它与京津冀这样相对平原的区域关联不大。然而,这本书却用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史料,揭示了藏传佛教在这一区域悠久的历史根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演变路径。特别是关于“素食文化”的探讨,让我对佛教的慈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佛教素食的教义基础,为何戒杀生,素食又是如何成为修行者与信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京津冀地区不同时期素食的细致描绘,例如,在古代,素食可能是寺庙自给自足的一种方式,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素食是否开始走向市场,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的素食餐馆?而“时空格局演化”的研究,更是让这本书具有了学术的深度和观赏性。书中可能描绘了藏传佛教寺庙和素食文化在京津冀不同城市(如北京、天津、河北的某些地区)的分布图,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扩散和聚集现象。比如,是否早期的寺庙都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山区,而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城市的发展,它们逐渐向城市中心迁移,或者在城市中形成了新的聚落?这种空间上的变化,又与哪些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关联?这本书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京津冀地区被隐藏的藏传佛教素食文化脉络,以一种科学而又富有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域文化和宗教习俗都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文化时空格局演化研究》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例,将藏传佛教这样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宗教,与京津冀这样一个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汇区域,以及素食文化这样一个与宗教教义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层面相结合,进行“时空格局演化”的研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藏传佛教是如何在京津冀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又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如何与当地的汉族文化、满族文化等其他文化元素相互影响、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素食文化。我很好奇,这种素食文化是仅仅局限于寺庙内部,还是已经渗透到了当地的民间饮食习惯中?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历史悠久的寺庙,来分析其素食的特色,以及这种特色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可能运用地图、图表等方式,展示藏传佛教寺庙和素食文化在京津冀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这种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演变。例如,在古代,寺庙的选址可能更偏重于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而在现代,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寺庙又可能位于城市中心,这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又会对素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具体而微的文化现象,并揭示其在时空中不断演变的规律,这对于我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文化时空格局演化研究》本身就给我一种极强的学术感和探索欲。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文化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需要深入其历史根源,考察其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并关注其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动态变化。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京津冀”提供了明确的地理范围;“藏传佛教”指明了核心的文化主题;“素食文化”则聚焦于一个具体的文化实践;而“时空格局演化”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研究将是动态的、有深度的,并且关注文化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考证藏传佛教在京津冀地区的传入历史,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那片土地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传播网络。素食作为佛教修行的一部分,书中一定会探讨其教义基础,以及在京津冀地域环境下,如何与当地的饮食习惯相结合,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素食。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时空格局”的分析,例如,它是否会呈现出不同时期,藏传佛教寺庙和素食文化在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分布图?这些分布是集中还是分散?是沿江而下,还是依山而建?而“演化”的研究,则会让我看到这些格局是如何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例如,是否在某个时期,由于政策的影响,寺庙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是否随着交通的便利,素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其背后规律的探索,是对文化如何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生长、发展、变迁的深刻洞察。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类学术研究可能会比较枯燥,但事实证明,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和内容深度都恰到好处地吸引了我。首先,它提出的“时空格局演化”这个研究角度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研究藏传佛教素食文化的一种全新可能性。我之前可能只关注到某个寺庙的素食有多么独特,或者某种素食的做法有多么古老,但这本书却将这些零散的文化元素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这无疑提升了研究的宏观性和历史纵深感。我猜想,书中一定对京津冀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的选址、规模、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以及素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空间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到,哪些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历史原因,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素食传统?而这些素食传统又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化、交通便利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更加精细化、多元化,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同质化?“演化”这个词更是点明了研究的动态性,书中是否会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例如清代、民国、改革开放后,京津冀地区的藏传佛教素食文化在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怎样的变迁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现象,而是尝试去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文化在时空中不断演变的规律,这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