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丛书《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的一本,追寻我们记忆中那些熟悉却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本册为民间礼俗,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凡此种种,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渐成习俗。数千载,光阴转换,文明流淌,繁花似锦的习俗礼仪传衍变迁,不变的是寄寓其中的脉脉温情。书中讲述了五部分:新桃换旧符、耳顺始做寿、婚礼礼之本、六月蒸面羊、家谱传家风,年画、做寿、面羊、嫁娶和家谱,这些原本普通的民间习俗**已不大常见,这些回忆总是带给人温暖和幸福。本书从习俗的角度出发,是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回忆和讲述,引人怀想过去的美好记忆。
阎晓明,1983年山西大学中文系图书馆学专业毕业,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记者。现任**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书记、台长。
新桃换旧符
耳顺始做寿
婚礼礼之本
六月蒸面羊
家谱传家风
《民间礼俗/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作者以一种深情且略带忧伤的笔调,描绘了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去的民间习俗。我读到关于节令习俗的部分,比如清明扫墓时的慎终追远,端午赛龙舟的纪念屈原,中秋赏月团圆的温馨,这些都是我们童年记忆里闪闪发光的片段。但作者的描写,却让我们意识到,如今的很多节日,已经简化成了一个单纯的假期,甚至只是一个消费的符号,那些承载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仪式感,正在被抽离。书中关于“还愿”的描写,那些虔诚的跪拜,那些朴素的愿望,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对精神寄托的渴求。这种信仰,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有些“迷信”,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人性中最柔软、最真挚的部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呼唤着我们去关注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去感受它们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力量与慰藉,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这些传统文化和谐共存的可能。
评分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在记录,不如说是在挽留。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将那些散落在民间,却又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礼俗,一点一点地收集、整理、呈现。我最感动的是书中关于“邻里互助”的描写,那些在婚丧嫁娶、生产劳动中,邻里之间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建立起一种超越血缘的温情网络。这种集体主义的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稀少。书中对“童年游戏”的追溯,那些简单却充满乐趣的“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抓小鸡”,勾起了我无数美好的回忆,也让我意识到,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孩子们学习规则、合作、竞争的启蒙。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道路上,我们是否牺牲了那些更宝贵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以及对生活本身的敬畏与仪式感。这本书,就像一位老者,在向我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讲述那些曾经支撑着我们民族前行的情感与精神力量,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宁静,找到一份根基。
评分这本《民间礼俗》与其说是一本讲述规矩的教科书,不如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又带着孩童般的好奇,深入到中国各地最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我最震撼的是那些关于生命轮回的礼仪,从出生时的满月酒,到成年时的冠礼(虽然在现代已不多见,但书中依然有生动的描述),再到长辈的寿宴,以及最后的丧葬仪式,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感慨。尤其是书中对于丧葬仪式的描写,没有回避死亡的沉重,却通过那些古老而庄重的仪式,展现出一种对逝者的告别,对生者的慰藉,以及对家族血脉延续的期盼。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点主”的描写,那种肃穆的氛围,那种对祖先的追思,让我深切感受到,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连接,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面对人生重大节点时的共性与差异,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住这份对生命的敬畏,这份对传统的尊重。它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对人类普遍情感和生存智慧的深刻洞察,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读罢《民间礼俗》,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就像一台精密的显微镜,将那些宏大叙事之外的细节,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痕迹,一一放大,呈现于眼前。我特别为书中关于农耕文明的礼俗描绘所吸引,那些与土地息息相关的节庆,如春耕时的祈福,夏收时的庆典,秋收时的感恩,冬藏时的盘点,无不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自然的某种“对话”方式。书中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俗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也看到了情感表达方式的演变。虽然现代社会的婚姻观早已发生巨变,但作者通过对过往的回顾,却让我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家庭观念、社会结构以及情感维系的独特方式。他并非简单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当时情形”,让我们去理解,去感受。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民族文化演变的轨迹,也让我们看到,在看似古老的习俗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刻的生存逻辑和情感需求,这对于理解当下,理解我们自己,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箱,里面盛满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却又深深烙印在我们民族 DNA 里的生活细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古老的故事进行一场低语的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日常仪式描绘的细致入微,比如春节前家家户户忙碌的祭灶、贴春联,那份对来年的期盼与对神明的敬畏,是那么的真实而温暖。又比如婚礼中的“闹洞房”,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过时”,但作者却能从中解读出青年男女之间活泼的互动、亲友间的祝福,以及一种独特的社会连接方式。这些并非华丽的宏大叙事,而是渗透在普通人生活里的点滴,通过文字,我仿佛能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听到长辈们慈祥的叮咛,感受到集市上的热闹喧嚣。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情感寄托。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依恋,对故土的情感,以及对生活仪式感的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只是模糊印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更加珍惜那些正在悄然改变,甚至消失的宝贵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