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精装) [英]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精装) [英]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人民文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科学
  • 博物学
  • 地理
  • 探险
  • 历史
  • 文化
  • 东南亚
  • 马来群岛
  • 华莱士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5080
商品编码:297322777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精装)

定价:59.00元

作者: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201350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场孕育演化论的海岛之旅,一部自然历史经典

热带雨林的陌生访客,在海岛间流浪八年,记录下无数岛屿的原始生态

作者亲笔手绘插图

内容提要


这是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在马来群岛考察时的旅行见闻。

1854年3月,华莱士前往马来群岛,发掘并采集不为西方世界知晓的动植物种。他在海岛间流浪八年,旅行约一万四千英里,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本书记载了他所观察到的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绿翼鸟翅蝶、酷似人类的红毛猩猩、绝美的天堂鸟、美得难分轩轾的各色昆虫,还有风俗各异的岛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目录


1 自 序

1 章 地理概述

部 印度-马来群岛

27 第二章 新加坡

一八五四年至一八六二年间数次造访新加坡市与岛的素描印象

33 第三章 马六甲与金山

一八五四年七月至九月

45 第四章 婆罗洲

红毛猩猩的原乡

82 第五章 深入婆罗洲内陆

一八五五年十一月至一八五六年一月

110 第六章 婆罗洲

戴雅克人

118 第七章 爪 哇

150 第八章 苏门答腊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至一八六二年一月

170 第九章 印度—马来群岛的博物志

第二部 帝汶岛群

187 第十章 巴厘岛与龙目岛

一八五六年六、七月

203 第十一章 龙目岛居民的风俗礼节

219 第十二章 龙目岛拉甲统计人口的方法

227 第十三章 帝汶岛

古邦,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帝力,一八六一年

247 第十四章 帝汶岛群的博物志

第三部 西里伯斯岛群

261 第十五章 西里伯斯岛

望加锡镇:一八五六年九月至十一月

281 第十六章 西里伯斯岛

一八五七年七月至十一月

296 第十七章 三访西里伯斯

万鸦老:一八五九年六月至九月

330 第十八章 西里伯斯的博物志

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1823-1913),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以和达尔文共同发表“物竞天择”理论驰名。1854年,他赴马来群岛,用八年时间游历无数岛屿,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这次旅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让他不仅得出“物竞天择”理论,还推论出该地动物地理可划分为两部分:东为印度-马来区,西为澳洲-马来区。为纪念他,科学界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河与内格罗河之旅》《动物的地理分布》《人在宇宙的地位》等。

文摘


序言



远行译丛:达尔文之前,一个伟大的自然主义者的视野 当今的读者谈及物种演化,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查尔斯·达尔文的名字。他那划时代的《物种起源》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命世界的认知,更成为了科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然而,在达尔文提出其革命性理论的数年前,另一位同样杰出的自然主义者,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已经在遥远的东南亚,独自进行着一项同样宏伟的科学探索。他默默地收集着证据,观察着自然,并在几乎同一时期独立地构思出了与达尔文相似的自然选择理论。 《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精装)所呈现的,正是华莱士在东印度群岛,即如今的马来群岛地区,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科学考察的开端。这本书并非对地质构造或古代文明的宏观描绘,也非对某个特定科学分支的系统论述,而是以一位伟大博物学家的亲历亲见,为我们铺陈了一幅活生生、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它聚焦于华莱士对该地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记录了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位洞察生命奥秘的伟大探险家。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生物地理学早期发展的重要窗口。华莱士的考察,横跨了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等一系列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系统独特的岛屿。这些岛屿,由于地理隔离和长期的独立演化,孕育出了大量特有的物种。华莱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并开始思考这些物种是如何产生的。他记录了他在不同岛屿上发现的差异,比如同一种类的鸟类在不同岛屿上呈现出的细微变异。这些变异,看似微不足道,却正是他后来提出自然选择理论的关键证据之一。他不仅仅是一个收集标本的博物学家,更是一个善于从纷繁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普遍规律的思想家。 在书中,读者将跟随华莱士的脚步,穿越茂密的原始雨林,深入崎岖的山脉,甚至冒险进入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带。他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充满了野性的魅力与潜在的危险。他会生动地描述如何躲避毒蛇,如何在湿热的环境中与蚊虫搏斗,如何与当地居民交流并获得他们的帮助。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展现了作为一个实地考察者所必须具备的勇气和毅力,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浪漫。书中对热带雨林中丰富多样的植物的描绘,如形态各异的兰花、巨大的蕨类植物、以及各种奇特的藤蔓,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美感。他会细致地描述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甚至探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然而,这本书的核心魅力,依然在于华莱士对动物世界的非凡洞察。他不仅关注那些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种”,例如各种奇特的鸟类、形态各异的猴子,更会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小昆虫,以及它们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他会详细描述他如何捕捉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如何观察到一只隐藏在树叶间的蜥蜴,如何研究蚂蚁的社会行为。他对动物行为的记录,常常带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和热忱,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刻的科学推理。他会分析某种动物的颜色为何如此鲜艳,它是否是为了吸引配偶,抑或是为了警告捕食者?他会思考某种动物的体型为何如此适合其生存环境,它又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莱士对“保护色”和“性选择”等概念的早期探索,在书中都有所体现。他会描述一些动物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周围环境,以逃避捕食者,或是隐藏起来捕捉猎物。他也会注意到某些动物身上特别醒目的色彩或特征,并试图解释其存在的意义。这些观察,虽然可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但无疑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显示出他超越时代的科学前瞻性。 《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描绘。华莱士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将复杂的科学观察融入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他笔下的马来群岛,是一个充满生机、神秘而又迷人的世界。他记录了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物,包括当地的土著居民、殖民地的官员、以及其他探险家。他尊重并记录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展现了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包容和开放。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重新认识科学发现的过程。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科学原理,在当时都曾是未知领域的探索。华莱士的考察,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充满艰辛但又充满智慧的过程。他从大量的观察和数据中,逐渐看到了生命世界背后隐藏的规律。他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细致地收集证据,反复推敲。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本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对于那些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或者对科学史感兴趣的人们来说,《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回那个科学探索的黄金时代,与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一同踏上发现的旅程。它让我们看到,在达尔文的光芒之外,还有无数默默耕耘的先行者,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学考察的记录,更是一曲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的赞歌。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以及生命在这个星球上所展现出的无限可能。通过华莱士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自然世界,一个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理解的奇妙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封面设计沉稳大气,那淡雅的底色和精致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学者的严谨与风范。光是捧着它,就仿佛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究一番。它装帧的考究程度,远超寻常的流行读物,透露出出版方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敬意。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即便是初次阅读,触感也十分舒适,想必经过长时间的品读,也不会轻易泛黄或损坏。这种精心的制作,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内容抱有了极高的期待,期待里面蕴藏的知识如同这装帧一般,坚实而有价值。 常常在想,这种纸质书的仪式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你能与作者的时代、思考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评分

最近家里的书架添置了不少关于地理和博物学的书籍,但总觉得缺少一本能真正奠定基调的“元典”。有些书写得过于偏重现代的理论构建,或是侧重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读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宏大叙事的完整性和观察的全面性。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展现早期博物学家如何建立起对一个广阔区域生态系统整体认知的著作。它应该像一幅全景地图,将动植物、地质、乃至土著文化都纳入一个统一的考察框架之下。能够从中洞察出早期科学探险家是如何在信息稀疏的条件下,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叹服的成就,也为我们理解后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坐标。

评分

我总觉得,阅读优秀的作品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世纪的对话。这位智者,他可能没有现代的先进工具,但他拥有的是最宝贵的财富——时间、耐心,以及那颗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心。从文字的遣词造句中,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探险家在热带雨林或偏远岛屿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的场景。那种环境的艰苦、研究的寂寞,隔着书页都能让人感同身受。这种体验远非观看纪录片所能比拟,因为文字的描述更加强调了主观的认知过程和推理脉络,让人不仅知道“是什么”,更理解“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它教会的,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价值,是培养独立思考的绝佳范本。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探险”题材书籍,很多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或者被包装得过于戏剧化,失却了本真的科学魅力。我更偏爱那种叙事克制但内容翔实的记录,它更接近于一份严肃的“现场报告”。翻阅时,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关于气候、土壤、特定动植物习性的细节描述,这些才是构成一个生态群落最坚实的基石。这些看似枯燥的记录,实际上蕴含着最原始、最纯粹的对自然法则的探求,它们是构筑现代生物地理学和进化论思想的砖石。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这番心力投入,最终换来的是对世界运行逻辑更深一层的理解,比任何快速消费的娱乐性阅读都来得更有价值和持久的回味空间。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些老派的探险文学,那种不插电、全靠毅力与观察力支撑的记录,总能激发出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原始渴望。读着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对比现在信息爆炸却又肤浅的时代,着实让人有些唏嘘。好的自然考察记,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罗列或物种的命名,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展示——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特别欣赏那种冷静的叙事口吻,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欲望,却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更具感染力。这种扎实的记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时代背景已经变迁,其科学价值和人文光芒依然熠熠生辉,是滋养心性的绝佳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