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是一部讓你輕鬆瞭解 國學的極簡經典巨著。
國學大師曹伯韓,以貫通古今的視角,通俗通透 的解讀,帶你瞭解國學堂奧:國學的來龍去脈、國學 與世界學術、國學經典的閱讀方法、魏晉時代的玄學 、佛學與儒學…… 凡涉國學,曹伯韓都做瞭無遺漏的詳解分析,讓 人豁然開朗。翻開本書,快速瞭解和掌握國學常識, 汲取中國文化精髓智慧……
編例
第一章 概說
一 所謂國學
二 國學在清代
三 國學的分科
四 國學的派彆
五 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
六 歐美學術的影響
七 “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
八 國學與世界學術
九 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
一〇 研究的態度及準備工作
第二章 語文
一一 研讀古籍的階梯
一二 所謂小學
一三 六書
一四 字形的演變
一五 字義的演變
一六 訓詁學
一七 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
一八 方言學
一九 字音的變遷
二〇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二一 雙聲疊韻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聲
二四 音韻學
二五 字母
二六 韻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學
二九 殷墟發掘
三〇 甲骨之學
三一 古物與社會學
三二 無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與考證學
三四 古物與古書
第四章 書籍
三五 傳寫本與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學
三七 校讎之學
三八 章句之學
三九 目錄之學
四〇 圖書分類法
四一 輯佚及辨僞
四二 類書及叢書
四三 考證學與讀書法
第五章 經學
四四 五經、十三經、四書
四五 《易經》
四六 《書經》
四七 《詩經》
四八 三禮
四九 《春鞦》
五〇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五一 經之傳授
五二 今文經學與讖緯
五三 古今文學派的鬥爭
五四 漢以後的經學
五五 清代的經學
五六 經學的揚棄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謂正史
五八 正史的內容
五九 編年史
六〇 紀事本末
六一 彆史
六二 政書
六三 雜史傳記及其他
六四 學術史
六五 史評
六六 地理
六七 曆史哲學
六八 新史學的産生
六九 新史學的業績
第七章 諸子
七〇 諸子的學術派彆
七一 儒傢
七二 道傢
七三 墨傢
七四 彆墨及名傢
七五 法傢
七六 兵傢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學
七八 魏晉時代的玄學
七九 子學之興起與消沉
第八章 佛學
八〇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國化
八二 流傳中國諸宗派
八三 小乘諸宗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八五 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
八六 佛學與儒學
八七 因明學
八八 唯識論中的心理學
八九 現時佛學的趨勢
第九章 理學
九〇 宋明理學的産生
九一 周敦頤與邵雍
九二 張載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學大成的硃熹
九四 陸象山與楊慈湖
九五 浙東學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學
九七 ***之學
九八 清初各大師對於理學的批判
九九 理學批判的發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産生
第十章 詩賦詞麯
一〇一 文學的範圍與類彆
一〇二 *早的詩總集
一〇三 楚辭
一〇四 賦
一〇五 樂府
一〇六 五言詩
一〇七 陶淵明與南北朝詩
一〇八 唐詩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後的重要詩人
一一一 詞
一一二 重要詞人
一一三 散麯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一四 散文和駢文的分彆
一一五 散文與駢文的分閤
一一六 周秦漢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傢
一一九 明清兩代的古文傢
一二〇 所謂古文義法
一二一 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對聯
一二三 文藝論評
一二四 文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
一二五 戲麯的搖籃期
一二六 戲麯的成長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說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說
一二九 清代的小說
一三〇 寶捲、彈詞、鼓詞
一三一 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一三二 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係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三三 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學和曆法
一三五 數學
一三六 物理學及化學
一三七 醫學
一三八 應用技術
一三九 科學與迷信
一四〇 藝術
一四一 繪畫及書法篆刻
一四二 音樂
索引
本書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啓發性是它最讓我贊賞的地方。它沒有停留在純粹的知識介紹上,而是非常注重這些傳統常識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體現。比如,書中探討瞭古代的時間觀念和空間布局對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影響,以及古典美學原則如何指導我們進行日常的審美選擇。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教會我們如何從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優化我們當下的處境和思維方式。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加開闊和包容,不再局限於眼前的得失。它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雖然不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但卻點亮瞭通往更深層理解的路徑,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讓我感到這筆投資物超所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的氣質深深吸引住瞭。封麵那種低調卻又不失厚重的質感,色彩搭配得恰到好處,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光滑細膩,墨色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布局更是充滿瞭匠心,留白得當,段落疏密有緻,每一個漢字都仿佛被精心安置在瞭最閤適的位置上,讀起來賞心悅目,讓人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一種視覺上的愉悅。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不僅要內容充實,外在的呈現也同樣重要,這本書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它讓我覺得,捧著它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緻敬。 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也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翻開的每一頁都會帶來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像一位溫和而睿智的長者在耳邊娓娓道來,沒有絲毫的架子或說教感。它用極其生活化、貼近現代人思維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傳統知識點一一剖析開來,邏輯清晰得讓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他總能找到一個最巧妙的切入點,讓原本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的背景和概念,瞬間變得豁然開朗。舉個例子,在解釋某個古代禮儀的起源時,作者並非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結閤瞭當時社會環境的種種製約與需要,將那個習俗的形成邏輯闡釋得淋灕盡緻,讀完後感覺自己不隻是記住瞭知識點,更是理解瞭古人的生活智慧。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導方式,比那種生硬灌輸的教材有效得多。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筆非常具有畫麵感,他似乎擁有將古代場景“復原”的能力。當我讀到關於古代士人雅集的情景時,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焚香氣味,能“看”到竹林掩映下文人們舉杯邀月的姿態。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枯燥的知識點鮮活瞭起來,仿佛每一個典故、每一條規則背後都有著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我發現自己不再是機械地記憶“是什麼”,而是開始代入“當時人是怎樣想的”。這種代入感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讓我産生瞭進一步去探究相關曆史和文學作品的強烈衝動。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美學的大門。
評分坦白講,我一開始對這類“常識”類的書籍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泛泛而談。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成見。它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絕非市麵上那些浮光掠影的“速成指南”。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在基礎知識的鋪陳之後,開始深入探討一些更為精微的文化脈絡和曆史演變。比如,書中對某些成語典故的考證,不僅給齣瞭我們熟知的版本,還引用瞭不同時期學者的不同見解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人非常信服。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一個充滿批判性思維的導覽者,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以及“如何演變”,極大地滿足瞭我作為深度閱讀愛好者的求知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