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川省地图册
定价:20.00元
作者:尹嘉珉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31243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主要内容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序图组:包括政区、地形、交通、旅游等图幅。
市县图组:是图册的主要部分。以一县或多县一幅的形式,详细介绍该县的行政区划、交通、旅游等内容,并准确反映各省(区)撤乡并镇后乡、镇的分布情况。同时配以简略的文字介绍,图文并茂。
城市图组:较详细地反映主要城市的各街区、交通、服务行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通信、旅游等内容。
旅游图组:反映省(区)主要的名胜古迹、旅游景区。
本系列地图册,采用我国行政区划勘界的**成果,以准确的省级界线,丰富的地图内容,并以一省(区)一册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内容提要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有8500余万各民族同胞在这4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有灿烂而悠久的历史,亦有着繁荣而兴旺的今天。从巴蜀古国到今日之四川,数千年悠悠岁月,如滔滔之川江,既孕育有千古英才,亦陶尽了百代。空遗下这如画的山 川,如诗的史迹。峨嵋新月辉映出大佛的慈颜,青城夕照渗透了道家的灵光,剑门细雨滋润着翠云长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名相诸葛愧对如此锦绣,唯表鞠躬尽卒,死而后已;诗仙太白遥望这般雄 俊,只叹高路入云,蜀道太难;杜工部居茅屋而思广厦,陆放翁厄剑南而忧朝 堂;壮志难 酬,空洒英雄泪,恒古不够,静观大江西至,红日东升。
四川分为21个市、地、州,184个县(县级市)。四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现有人口8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9%,居全国各省之冠,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92人,人口的95.7%为汉族,另有40多个少数民族占省总人口的4.3%,其中彝、藏、羌、土家、苗、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地处带,因受复杂地形及多夏季风影响,形成东西部气候差异明显,东部盆地属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4-19。C,冬少霜雪,春暖缺雨;长江沿岩因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扩散,气温扩展高,盛夏可达38C以上,盆周山地气温较盆地内低,降雨较多,其中以雅安为 ,有雨城之称,川西北高原大部分地区严寒干燥,色达气温曾低于零下36C,为本省之寒;高原气温虽低,但天高云淡,日照充足,可弥补低温之缺陷,川西南高山峡谷区,由于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可出现从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海拨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而随着海拨降低,到金沙江河谷到攀枝花地区,则只有春夏,而无秋冬,真可谓景随山势变,十里不同天。
四川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有: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6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都江堰和青城山;列入*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贡嗄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和剑门蜀道;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成都、自贡等7处;四川的*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享有熊猫故乡的美称,*作为旅游资源,与长城、兵马俑齐名。此外,四川还有*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0处;*森林公园11个,省级森林公园50个;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川菜、川酒享誉海内外,四川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旅游胜地。
目录
序图
四川省政区
四川省交通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地形
成都市
成都市区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郫县
新津县 双流县
金堂县
邛崃市 蒲江县
崇州市 大邑县
自贡市
自贡市区
富顺县
荣县
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区
米易县
盐边县
泸州市
泸州市区
泸县
合江县
叙永县
古蔺县
德阳市
德阳市区 广汉市 罗江县
什邡市 绵竹市
中江县
绵阳市
绵阳市区 梓潼县
江油市
盐亭县
安县
三台县
平武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
广元市
广元市区
青川县
苍溪县
旺苍县
剑阁县
遂宁市
遂宁市区
射洪县
蓬溪县 大英县
内江市
内江市区 隆昌县
资中县 威远县
乐山市
乐山市区
乐山市区
峨眉山市 夹江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
井研县
犍为县
沐川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
南充市
南充市区
阆中市 仪陇县 南部县
西充县
宜宾市
广安市
达州市
巴中市
雅安市
眉山市
资阳市
阿坝藏族羌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
城市图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文明的坐标》,那就是“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洞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上帝视角,能够将跨越千年的历史进程,精确地映射到某一个经纬度点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交通网络变迁的分析,它不只是简单罗列了古代驿站的位置,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条重要通道(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盐井之路)对沿线城镇兴衰的决定性影响。比如,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某一个关隘的战略地位变化,作者清晰地展示了地缘政治如何被地理条件所限定和驱动。此外,书中对气候带交界处人类聚居模式的讨论也颇具启发性,它解释了为何在某些相邻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乃至口音差异会如此显著。整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自然地貌到人类活动,再到文化构建,构成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地理生态系统模型,读完后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舒展,又没有让人感到拥挤,视觉上的舒适度极高。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通常阅读地图集类的书籍时,会很在意图例的清晰度和色彩的准确性。在这本《大地之歌》中,无论是等高线的精细度,还是植被分布的色阶过渡,都达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尝试着查找了一些偏远山区的地貌特征,发现即便是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其数据也表现得异常详实和可靠,这无疑是背后庞大测绘团队辛勤工作的最好证明。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几幅手绘的等值线图,它们的艺术表现力简直令人惊叹,线条的粗细变化中,蕴含着力量与韵律,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地理图件的刻板印象。翻阅时,我甚至能闻到油墨干燥后特有的、令人安心的气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初翻开这本《山川入画卷》,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装帧设计古朴典雅,没有太多花哨的现代元素,仿佛一本尘封已久的家族手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地理与人文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剖析,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枯燥的地理知识,而是在聆听一位智者讲述他与这片土地的千年对话。书中对于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描述得尤为精妙,不同朝代的疆域更迭,不再是冰冷的界线图,而是与权力、战争、民族融合紧密交织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关于早期巴蜀文明起源地形态的推测部分,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进行交叉印证,逻辑严谨又不失浪漫色彩。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先民如何在险峻的山谷中开垦荒地,在湍急的江河边建立起最初的聚落。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想象那些早已消逝的古道、城池和风俗,手中的书页仿佛成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地图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区域文明史。
评分读完这本《江河湖海秘境志》,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对水文地理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书中对河流的描述,远非简单的源头、流经和入海口那么简单。他深入探讨了每一条主要水系所塑造的文化性格——比如那些蜿蜒曲折的支流如何催生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而那些桀骜不驯的洪峰又如何磨砺出区域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地下水系统的那几章,那些关于喀斯特地貌深处洞穴的描述,简直如同科幻小说般引人入胜,作者用精准的科学术语和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勾勒出了一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下王国。特别是对某一著名溶洞的描述,通过多维度透视图,让我清晰地理解了数百万年来水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奇迹。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地图,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脚下土地的脉搏,它是一部关于“流动”的史诗,读后让人对水资源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这套《地脉探索手札》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完全摆脱了传统地理资料的严肃面孔,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其个人化和探险式的叙事口吻。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夹杂着许多地方的土语和俚语,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在篝火旁讲述他的探险故事。书中关于矿产资源的介绍部分,不再是冰冷的元素符号和储量数字,而是穿插了许多关于早期淘金热、矿工生活的轶闻趣事,甚至包括一些关于古老矿脉的民间传说和禁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有一段描述了某处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过程,其中充满了曲折和戏剧性,让我不禁为之拍案叫绝。这种将硬核地理信息与生动故事完美融合的写作技巧,使得即便是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它更像是一本结合了旅行日记、地方志和基础地质学的创意之作,非常适合那些渴望在知识中寻找乐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