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第2版)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廖洪涛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21124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条件接收与drm系统,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视频点播与多媒体互动业务系统,数据广播业务与中间件平台,播出监控与客服系统,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及其运营。第2版增加的内容有:ngoss架构、etom等下一代运营管理和支撑系统,双向网络改造与建设,ip多媒体业务系统,支持数字视讯融合业务的中间件平台,广播与宽带融合平台,googletv平台等。
《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第2版)》读者对象:数字电视运营商,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的优越性
1.2 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1.2 数字电视产业的现状
1.2.1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
1.2.2 “三网融合”的推进
1.3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
第2章 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概述
2.1 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要求与作用
2.1.1 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要求
2.1.2 业务支撑系统的作用
2.1.3 数字电视业务的分析
2.2 数字电视基础术语和主要系统标准
2.2.1 数字电视基本概念和术语
2.2.2 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体系介绍
2.3 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的架构与功能
2.3.1 数字电视产业链的构成
2.3.2 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的架构
2.3.3 前端信源和复用加扰设备
2.4 数字电视终端(机顶盒)的运行模式
2.4.1 机顶盒如何寻找广播电视节目
2.4.2 机顶盒epg应用的数据表现和节目播放流程
第3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与drm系统
3.1 数字电视信号加扰技术概述
3.1.1 引言
3.1.2 dvb通用加扰算法
3.2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技术体系
3.2.1 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信息的安全传送
3.2.2 同密技术与多密技术
3.2.3 条件接收前端系统
3.2.4 智能卡的结构与授权的实施
3.2.5 条件接收无卡方案
3.2.6 条件接收系统智能卡个性化的安全性管理
3.3 数字电视业务的付费方式
3.4 基于ip内容的数据广播加密技术
3.5 用于条件接收系统的加密算法
3.6 条件接收前端系统工作流程
3.6.1 前端系统总体架构
3.6.2 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特征
3.6.3 密钥分配与授权带宽
3.6.4 用户分组的技术
3.7 条件接收模块在机顶盒中的工作过程
3.8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的机卡分离技术
3.8.1 机卡分离技术标准
3.8.2 机卡分离技术的使用情况
3.8.3 基于dvb标准的机卡分离技术
3.8.4 ci plus(ci )技术
3.8.5 机卡分离技术的优势
3.9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高级安全方案
3.9.1 针对安全芯片的需求
3.9.2 针对整机的安全的需求
3.10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
3.10.1 drm的作用
3.10.2 drm系统在娱乐与软件行业的使用
3.10.3 drm的工作原理
3.10.4 drm技术与相关设备
3.10.5 drm的争议
3.11 条件接收技术的破解与防范对策
3.11.1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的破解分析
3.11.2 条件接收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4章 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
4.1 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概述
4.1.1 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的概念
4.1.2 数字电视对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的要求
4.2 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的总体架构
4.2.1 用户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4.2.2 用户管理系统的运行结构
4.3 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的功能
4.3.1 业务信息管理模块
4.3.2 用户管理模块
4.3.3 计费账务管理模块
4.3.4 经营分析模块
4.3.5 系统管理模块
4.3.6 网络监控模块
4.3.7 与其他子系统的接口
4.4 用户管理与运营支撑系统运行环境配置
4.5 基于ngoss模型来架构运营支撑系统
4.5.1 ngoss的体系结构
4.5.2 ngoss的原则与特征
4.5.3 etom业务流程框架模型
4.5.4 ngoss共享信息模型(sid)
4.5.5 应用ngoss和etom建立运营管理支撑系统
第5章 视频点播与多媒体互动业务系统
5.1 有线电视hfc网络的双向ip接入改造技术
5.1.1 基于docsis技术的有线电视双向ip接入网络
5.1.2 基于pon eoc技术的有线电视双向ip接入网络
5.1.3 ip数据在hfc网络上的传输
5.2 流媒体技术
5.2.1 流媒体概述
5.2.2 流媒体的传输方式
5.2.3 流媒体的主要传输协议
5.2.4 流媒体的常用编码格式
5.2.5 互联网主要流媒体服务器解决方案
5.3 视频点播系统
5.3.1 视频点播的概念
5.3.2 视频点播系统的架构
5.3.3 视频点播系统的组成与特征技术
5.3.4 视频点播系统的工作流程
5.3.5 视频点播系统的冗余备份
5.3.6 视讯交互业务平台架构的发展:从私有系统到开放性架构
5.4 视频节目的存储管理与硬盘播出系统
5.4.1 存储解决方案
5.4.2 视频节目的存储管理
5.4.3 硬盘播出系统
5.5 基于ip网络的融合多媒体业务解决方案
5.5.1 ims的必要性和支撑的业务
5.5.2 ims的体系架构
5.5.3 ims的改进:a-ims系统
5.5.4 ims标准的架构演进与业务发展
5.5.5 业务交付平台sdp
第6章 数据广播业务与中间件平台
6.1 数字电视数据业务概述
6.2 数字电视数据广播传输标准
6.2.1 数据管道(data pipeline)
6.2.2 数据流
6.2.3 多协议封装
6.2.4 dsm-cc数据广播协议
6.3 数字电视中间件技术平台
6.3.1 数字电视中间件平台总体架构
6.3.2 融合业务的数字电视中间件平台
6.3.3 数字电视系统软件更新与升级
6.4 googletv及其技术架构
6.4.1 googletv的设计目的
6.4.2 android架构概述
6.4.3 googletv的发展前景
6.5 数字电视数据广播业务系统
6.5.1 数据广播业务系统架构
6.5.2 epg业务信息系统
6.5.3 股票业务系统
6.6 数据业务与应用开发平台
6.6.1 java应用开发平台
6.6.2 html应用开发流程
6.6.3 数字电视业务开发编程语言的选择
6.6.4 几种典型的数据广播业务
6.7 数字电视中间件平台的发展
6.7.1 基于mhp中间件的数字电视业务特征
6.7.2 融合业务的中间件平台成为必需
第7章 数字电视播出监控与客服系统
7.1 数字电视监控系统概述
7.2 数字电视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7.2.1 监控系统的发展
7.2.2 监控系统的特点
7.3 监控系统方案
7.3.1 监控系统组成及其模块功能
7.3.2 数字电视信号监控的实施
7.3.3 中心控制系统
7.3.4 卫星数字节目对非法入侵的防范
7.4 dvb标准tr101 的三级监测
7.5 客户服务支撑系统
7.5.1 客户服务支撑系统的主要类型
7.5.2 客户服务支撑系统的关键技术
7.5.3 广电运营商对客户服务支撑系统的需求
第8章 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及其运营
8.1 运营商的定义和特征
8.1.1 运营商的定义
8.1.2 运营商的特征
8.2 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结构分析
8.3 增值业务的阶段性使命和发展策略
8.4 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新的静态接入业务
8.5 互动电视增值业务的规划和设计
8.5.1 发展互动电视增值业务的目的
8.5.2 规划和设计互动电视增值业务的注意事项
8.5.3 互动电视增值业务的分类
8.6 业务部门如何向技术部门提需求
8.7 如何包装建设互动电视基本业务
8.8 互动电视潜在用户的分类和诉求分析
8.9 互动电视市场推广策略
8.10 三网融合形势下广电需要提速
8.10.1 为什么要“三网融合”?
8.10.2 如何进行“三网融合”
第9章 结束语:数字电视业务的前景
9.1 数字电视业务的新环境
9.2 数字电视业务展望
附录a 数字电视标准业务信息—— psi/si信息与传输
附录b epg标准中定义的epg扩展信息
附录c dvb mhp关于应用信令的技术规范
附录d dvb数字电视标准体系一览表
d.1 概述
d.2 dvb数字电视标准一览表
d.3 资料发布说明
附录e 蓬勃兴起的应用商店
参考文献
这本书对于当前“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挑战关注度明显不足。如今的数字电视业务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有线网络或IPTV单一路径,而是深入到了OTT、移动应用以及物联网设备等多个维度。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一章,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统一管理这些异构终端和接入方式的“中台”架构。然而,书中对跨平台认证、统一内容加密(DRM)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的讨论,都相对碎片化,且主要还是围绕着传统的机顶盒生态系统展开。例如,在介绍用户权益校验时,不同终端的密钥管理和安全同步问题是重中之重,但书中仅用寥寥数语带过,没有提供任何成熟的解决方案模型。这种对跨界融合趋势的滞后反应,让这本书在指导面向未来的全渠道业务整合时,显得捉襟见肘。它似乎是为“电视业务”而不是“数字媒体生态系统”服务的,这限制了其在当前技术浪潮中的实用价值。
评分作为一本“第2版”的图书,我原以为在系统性能和可靠性方面会有质的飞跃和更深入的剖析。然而,在阅读完关于系统容量规划和灾备设计的章节后,我感到相当失望。书中对系统承载能力的估算,仍然停留在基于“并发用户数”的传统模型上,对于现代流媒体服务中,大量低速、长连接和突发性流量混合的复杂场景,应对策略显得保守且不具前瞻性。例如,当讨论到热点内容瞬间爆发时的流量削峰填谷机制时,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依赖于更强大的硬件资源,而没有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智能的策略路由或预取机制来减轻核心网络的压力。此外,灾备部分的描述,更像是对标准化的容灾流程列表,缺少了针对数字电视业务特有的——例如直播流的中断恢复、用户会话的无缝迁移等——复杂场景的专项优化措施。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企业构建高可用、高弹性的下一代业务支撑平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更像是一份过时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指南。
评分让我谈谈这本书的配图和代码示例,这部分内容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和理解效率。坦白说,图表质量普遍偏低,许多流程图和架构图看起来像是早期Visio软件的产物,线条粗糙,关键节点的标注模糊不清,有时候甚至需要结合文字反复揣摩才能确定其表达的意图。更为致命的是,虽然书中声称提供了关键模块的伪代码或配置示例,但这些代码片段大多是概念性的,缺乏足够的上下文。比如,涉及到与外部系统(如CRM或BOSS系统)接口对接的章节,提供的接口描述过于抽象,没有给出实际的报文格式或错误码解析。对于需要快速上手或对比现有系统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缺乏精确性的辅助材料,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增加了理解和消化的难度,需要读者自己去“脑补”很多缺失的技术细节。如果一个技术书籍连最基础的图文清晰度都无法保证,那么其内容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第2版)》,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最新数字电视技术和运维实践的深度解析。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有些偏差。我发现书中大量篇幅集中在对早期业务支撑架构的梳理,对于当前如4K/8K超高清、云化播控以及更加灵活的付费点播(PPV)系统的底层逻辑描述,着墨不多。比如,在谈到内容分发网络(CDN)的优化策略时,书中更多的是基于传统IPTV架构的缓存和带宽管理模型,而对于当前日益普及的边缘计算和分布式存储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对于一个在广电或有线电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书中的很多章节显得有些“老生常谈”。特别是关于计费和结算模块的设计,虽然结构清晰,但缺乏对实时计费和灵活套餐组合的支持细节探讨,这在如今强调个性化服务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扎实的理论教材,适合初入该领域的新手建立基础概念,但对于希望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资深人士,可能会感到信息密度不足,缺乏能够立刻应用于实践的“干货”。期待未来版本能紧跟技术迭代的步伐,加入更多关于智能化运维和大数据分析在业务支撑中的应用案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试图在保持技术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像是一本被拆分成若干独立章节的论文集,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和流畅感。阅读过程中,我几次需要在不同章节间来回跳转,试图理解某个特定模块的设计思想是如何融入整个系统架构中的。例如,关于用户管理和服务开通的流程描述,虽然步骤详尽,但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用户视角的端到端体验流程图作为支撑。这使得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业务支撑蓝图变得困难。更令人困惑的是,某些关键术语的定义在不同章节中存在细微的差异,这在技术文档中是致命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服务质量保证”(QoS)与“服务等级协议”(SLA)的章节,虽然两者都被提及,但如何将系统设计与SLA的量化指标挂钩,并实现在支撑系统中进行实时监控和告警,书中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算法或API层面的探讨。对于那些想要动手搭建或重构系统的工程师而言,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描述方式,阅读体验只能用“费劲”来形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