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理微旅行:漫游这座城
定价:59.00元
作者:藏羚羊旅行指南编辑部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2001258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博爱路?复兴路南段 7
古城美食的荟萃之地………………………………………………8
①南门 10
②床单厂艺术区 12
③杂字 14
④海豚阿德书店 16
⑤大理市博物馆 18
⑥五华楼 20
⑦南门清真寺 22
⑧武庙会照壁 24
⑨爱莲说 26
⑩坏猴子?凤凰酒吧 2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我对文化符号的“再阐释”特别感兴趣,于是翻开了《宋代文人的雅集与日常》。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切合现代人的好奇心——我想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宋代文人们,他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整日吟诗作对,还是也为柴米油盐发愁?我特别看重这本书对“雅集”这种社交模式的剖析。雅集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它更像是一种精英阶层的权力展示、文化圈层的筛选与巩固。作者是否会细致描摹一次点茶、插花、挂画的流程,并解释每一个环节背后的文化编码?比如,他们使用哪一窑的瓷器,收藏了哪一位名家的手卷,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品味标准和阶层区隔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避免流于空泛的想象。如果能看到那些鲜活的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在宴席上互相调侃,如何点评时新的书籍或戏曲,那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抽象的“风雅”落到了实处的“日常”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宋代士人阶层。
评分哇,拿到这本新书《花间辞:宋词里的风雅意趣》真是眼前一亮!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清新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宋词心生向往,总觉得那些婉约的词句背后藏着一个精致又深邃的文人世界,但自己领悟总是不得要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别致,封面选用了淡雅的水墨风格,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联想到宋人的审美,简洁而不失意境。据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作,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背后的生活场景和时代背景。我特别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宋代士大夫们的情感世界。例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背后是家国飘零的无奈,还是个人愁绪的积累?苏轼的豪放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豁达与挣扎?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在试图搭建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千年以前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孤芳自赏,而是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我感觉这会是一次漫长而愉快的阅读旅程,值得细细品味,像品一杯上好的香茗,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回甘。
评分最近读到一些关于古代女性书写与情感表达的书籍,总感觉意犹未尽,《闺阁清词与脂粉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我一直对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那些被符号化的“才女”形象感到好奇,想知道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女性的真实情感是如何通过诗词这种相对隐晦的载体得以流露的。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它似乎没有停留在表面描绘“红颜薄命”,而是试图挖掘女性个体意识的萌芽。我期待它能详细分析那些描写闺房寂寞、离别相思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共鸣,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结合当时的社会结构、婚姻制度,来解读这些“女儿语”中的反抗与妥协。想象一下,在那个连言谈举止都要被约束的年代,她们如何巧妙地运用双关、用典,将不便言说的委屈和渴望,化作一缕香魂,诉诸笔端。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文学鉴赏集,更是一部微观的社会文化史,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缝隙中那些被忽略的、却同样重要的声音。
评分读《山水有清音:唐宋山水诗的精神流变》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罕见的沉静的力量。现在的阅读大多追求即时满足和碎片化信息,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非常沉稳、厚重,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与自然对话已久的隐士。我个人对王维的“诗中有画”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难以把握那种空灵的境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可能在于它没有将唐诗和宋诗割裂开来,而是试图勾勒出从盛唐的雄浑壮阔,到中晚唐的感伤迷惘,再到宋代理学兴起后山水诗如何从“景”转向“理”的渐进过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种“精神流变”的?是苏轼将山水人格化,还是欧阳修将山水生活化?这种细微的转向,往往是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关系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看待山水,看的不是风景本身,而是其中寄托的道与德。读完后,我希望能带着一种更开阔的心境,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山川景物。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文化解读”类的书籍一直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太多时候它们会沦为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或者用过于生涩的学术腔调把人劝退。但是《诗画江南忆旧游》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同,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断代史梳理,而更像是一场由一位学识渊博又极其会讲故事的朋友带领下的“主题游”。这本书似乎聚焦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我尤其好奇它如何处理“写意”与“写实”的辩证关系。比如,它会不会探讨苏州园林里那块看似随意的太湖石,其实蕴含着多少文人的心机与对自然的敬畏?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手绘插图来辅助说明,这一点非常赞赏,毕竟建筑和园林是具象的艺术,光靠文字描述未免单薄。我猜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大概就像在宋代文人的画卷中穿行,每到一个节点,都有详细的解说,让你明白那个“点景”的匠心所在。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掌握了理解美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