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理微旅行:漫遊這座城
定價:59.00元
作者:藏羚羊旅行指南編輯部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2001258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博愛路?復興路南段 7
古城美食的薈萃之地………………………………………………8
①南門 10
②床單廠藝術區 12
③雜字 14
④海豚阿德書店 16
⑤大理市博物館 18
⑥五華樓 20
⑦南門清真寺 22
⑧武廟會照壁 24
⑨愛蓮說 26
⑩壞猴子?鳳凰酒吧 28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哇,拿到這本新書《花間辭:宋詞裏的風雅意趣》真是眼前一亮!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清新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宋詞心生嚮往,總覺得那些婉約的詞句背後藏著一個精緻又深邃的文人世界,但自己領悟總是不得要領。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彆緻,封麵選用瞭淡雅的水墨風格,那種留白的處理,讓人聯想到宋人的審美,簡潔而不失意境。據說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詞作,而是深入挖掘瞭詞背後的生活場景和時代背景。我特彆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宋代士大夫們的情感世界。例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背後是傢國飄零的無奈,還是個人愁緒的積纍?蘇軾的豪放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豁達與掙紮?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在試圖搭建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那些韆年以前的文字重新煥發生機,不再是高懸於廟堂之上的孤芳自賞,而是觸手可及的人間煙火。我感覺這會是一次漫長而愉快的閱讀旅程,值得細細品味,像品一杯上好的香茗,每一口都有不同的迴甘。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文化解讀”類的書籍一直抱有審慎的態度,因為太多時候它們會淪為故紙堆裏的陳詞濫調,或者用過於生澀的學術腔調把人勸退。但是《詩畫江南憶舊遊》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同,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斷代史梳理,而更像是一場由一位學識淵博又極其會講故事的朋友帶領下的“主題遊”。這本書似乎聚焦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演變及其背後的哲學思想。我尤其好奇它如何處理“寫意”與“寫實”的辯證關係。比如,它會不會探討蘇州園林裏那塊看似隨意的太湖石,其實蘊含著多少文人的心機與對自然的敬畏?作者似乎用瞭大量的圖示和手繪插圖來輔助說明,這一點非常贊賞,畢竟建築和園林是具象的藝術,光靠文字描述未免單薄。我猜想,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大概就像在宋代文人的畫捲中穿行,每到一個節點,都有詳細的解說,讓你明白那個“點景”的匠心所在。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掌握瞭理解美的“底層邏輯”。
評分最近我對文化符號的“再闡釋”特彆感興趣,於是翻開瞭《宋代文人的雅集與日常》。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切閤現代人的好奇心——我想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宋代文人們,他們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是整日吟詩作對,還是也為柴米油鹽發愁?我特彆看重這本書對“雅集”這種社交模式的剖析。雅集不僅僅是風花雪月,它更像是一種精英階層的權力展示、文化圈層的篩選與鞏固。作者是否會細緻描摹一次點茶、插花、掛畫的流程,並解釋每一個環節背後的文化編碼?比如,他們使用哪一窯的瓷器,收藏瞭哪一位名傢的手捲,這些細節背後隱藏的品味標準和階層區隔是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史料支撐,避免流於空泛的想象。如果能看到那些鮮活的細節,比如他們如何在宴席上互相調侃,如何點評時新的書籍或戲麯,那將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抽象的“風雅”落到瞭實處的“日常”之中,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宋代士人階層。
評分最近讀到一些關於古代女性書寫與情感錶達的書籍,總感覺意猶未盡,《閨閣清詞與脂粉意》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心中的空白。我一直對宋元話本、明清小說中那些被符號化的“纔女”形象感到好奇,想知道在那個禮教森嚴的時代,女性的真實情感是如何通過詩詞這種相對隱晦的載體得以流露的。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犀利,它似乎沒有停留在錶麵描繪“紅顔薄命”,而是試圖挖掘女性個體意識的萌芽。我期待它能詳細分析那些描寫閨房寂寞、離彆相思的詞作,不僅僅是情感的共鳴,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結閤當時的社會結構、婚姻製度,來解讀這些“女兒語”中的反抗與妥協。想象一下,在那個連言談舉止都要被約束的年代,她們如何巧妙地運用雙關、用典,將不便言說的委屈和渴望,化作一縷香魂,訴諸筆端。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文學鑒賞集,更是一部微觀的社會文化史,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縫隙中那些被忽略的、卻同樣重要的聲音。
評分讀《山水有清音:唐宋山水詩的精神流變》時,我感受到瞭一種罕見的沉靜的力量。現在的閱讀大多追求即時滿足和碎片化信息,而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卻非常沉穩、厚重,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與自然對話已久的隱士。我個人對王維的“詩中有畫”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難以把握那種空靈的境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可能在於它沒有將唐詩和宋詩割裂開來,而是試圖勾勒齣從盛唐的雄渾壯闊,到中晚唐的感傷迷惘,再到宋代理學興起後山水詩如何從“景”轉嚮“理”的漸進過程。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這種“精神流變”的?是蘇軾將山水人格化,還是歐陽修將山水生活化?這種細微的轉嚮,往往是理解中國古典哲學與美學關係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看待山水,看的不是風景本身,而是其中寄托的道與德。讀完後,我希望能帶著一種更開闊的心境,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山川景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