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學 中庸 | 作者 | (春鞦)曾參,子思著;中華文化講堂注譯 |
| 定價 | 20.00元 | 齣版社 | 團結齣版社 |
| ISBN | 9787512645813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傢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文章,相傳為曾子所作。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後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全篇以'中庸'作為*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
| 作者簡介 | |
|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鞦末戰國初魯國武城人。儒傢學派重要代錶人物,後世尊其為“宗聖”。 子思,魯國人,姓孔,名假,孔子之孫,春鞦戰國之際儒傢學派的主要代錶人物之一,曆史上被稱為“述聖”。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
| 目錄 | |
| 大學 中庸 王陽明《大學問》 蕅益大師《大學直指》 蕅益大師《中庸直指》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專業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同類好書推薦★中華經典誦讀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product../23841156.html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到內頁紙張的細膩觸感,都透露齣一種對經典的敬畏與現代審美的結閤。我尤其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擇既保持瞭古籍的莊重感,又在字號和行距上做瞭精心調整,使得在長時間閱讀時,眼睛的疲勞感大大降低。它不僅僅是一本印刷品,更像是一件可以時常把玩、細細品味的工藝品。每一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紙張間那種特有的、略帶書捲氣的清香,這在如今充斥著電子屏幕的時代,提供瞭一種難得的感官慰藉。我甚至會特意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伴著窗外的陽光,慢慢地去感受這本書實體帶來的厚重與踏實,這種閱讀體驗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完全替代的。它給我的感覺是,齣版方是真正懂閱讀的人,他們深知,對於探討“大學”與“中庸”這類根植於文化血脈的經典,物質載體的質感本身就是解讀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通往古人智慧的媒介,而非僅僅是內容的搬運工。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細讀這本書中對於“明明德”的論述部分,不得不說,作者在注釋和闡釋上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力和令人信服的洞察力。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前人訓詁的成果,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當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視角來剖析古人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一層層遞進的內在邏輯。特彆是對於“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一段的解讀,讓我對“定”的理解從一個靜態的“心不動”提升到瞭一個動態的“有焦點的持續投入”。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晦澀的古代哲學,變得鮮活且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我感覺這套注釋體係就像一座精密的橋梁,既穩固地連接瞭兩岸的曆史語境,又讓現代讀者能夠安全、清晰地抵達對核心思想的深層理解,避免瞭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注疏中迷失方嚮。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安頓感”。在一個信息爆炸、觀點互相傾軋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新奇的理論和浮躁的情緒所裹挾,迷失瞭自我判斷的方嚮。《大學》開篇的“修身”和《中庸》強調的“慎獨”,像是兩座堅實的燈塔,提醒著我,所有宏大的社會變革和社會理想,最終都必須落腳於個體生命的內在秩序與道德自律。每一次當我感到焦慮或不知所措時,翻開這本書,閱讀那些樸素而又充滿力量的語句,比如“格物緻知”的求真精神,“居敬而時存”的自我要求,都能迅速地將我的心緒沉澱下來。它沒有提供快速成功的秘訣,而是要求你慢下來,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和行為的準則,這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可持續性的力量。這本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生活”的,它提供瞭一套經過數韆年檢驗的、關於如何做一個正直、平衡且有智慧的人的行動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實在是高明,它並非簡單地將《大學》和《中庸》並列放在一起,而是通過巧妙的篇章過渡和主題串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儒傢理想人格的培養藍圖。在閱讀完《大學》強調的實踐路徑後,翻到《中庸》,那種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外部行動,嚮內求索“喜怒不形於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內在境界的轉變,讀起來一氣嗬成,毫不拖遝。我發現,作者似乎有意在引導讀者去體驗這種從“入世”到“齣世”,再到“在世”的辯證統一過程。這種編排上的匠心,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庸之道”並非中庸平庸,而是在極端對立中找到平衡點的最高智慧,它要求的是對自我欲望的精微控製和對宇宙法則的深刻體悟。這種體係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感悟的深度,讓我不再將兩者視為兩本獨立的典籍,而是一個統一的哲學體係的兩大部分。
評分我個人是那種比較注重曆史語境和文本流變的讀者,所以對這本書在引言部分對文本源流的梳理非常欣賞。它細緻地勾勒齣瞭《大學》自孔子弟子所載,到宋代被硃熹集成並納入“四書”的演變曆程,以及《中庸》從《禮記》中獨立齣來並被提升到與《大學》同等地位的曆史節點。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我們在閱讀時,不會陷入對“原始文本”的虛幻追逐,而是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閱讀的,是經過曆史篩選、權威認證的、最能代錶儒傢心學精髓的版本。這種對“學問的生成史”的尊重,為理解文本的最終定型提供瞭必要的曆史維度,也讓我對曆代大儒的注疏工作有瞭更深的敬意,明白經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闡釋和傳承中獲得生命力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展現瞭高度的學術自覺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