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博物志-【法】布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787513589208

BF-博物志-【法】布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7875135892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布丰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历史
  • 法国文学
  • 布丰
  • 科学史
  • 动物学
  • 植物学
  • 18世纪
  • 外语教学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89208
商品编码:2974899044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博物志 作者 【法】布丰
定价 20.00元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 9787513589208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布丰是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齐名的法国启蒙时代四巨人之一。他倾40年心血完成了36卷博物学巨著《博物志》。《博物志》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地球的演变历史和各种生物的形态、习性,是那个时代*批试图用宗教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大自然的著作之一。本书精选布丰关于地球形成的开创性理论和他描绘各种动物形象的优美散文,并从法文原著直接译出。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到布丰对博物学的无比热爱和他勇于探索的精神。

   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数学家。布丰27岁进入法兰西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布丰于1749年开始出版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并在生前完成了36卷。这部巨著系统地汇聚和总结了18世纪和更早的博物学知识、素材,奠定了布丰在博物学历史上的地位。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清新的文字,专业的导读,精美的印刷……走进大师的世界,了解自然的变迁,感受生命的脉动。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博物学史纲要:从古代观察到现代科学的演进》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博物学发展图景,追溯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和记录的漫长历程。它并非仅仅是对某一部特定博物学著作的解读,而是聚焦于“博物学”这一学科理念本身,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明背景下,从零散的观察、实用的记录,逐渐演化为一门系统的、具有理论深度的科学体系。 全书结构围绕博物学的核心任务——观察、分类、描述与阐释——展开,分为四大核心板块,旨在展现博物学从萌芽到成熟的内在逻辑。 --- 第一部分:自然观察的黎明——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记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早期对周围环境的系统性记录,这构成了博物学最古老的根基。我们首先考察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与农业、医药和宗教仪式紧密相关的植物和动物记录。这些记录虽然服务于实用目的,但已体现出初步的归类意识。 随后,重点聚焦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思想被置于核心位置,分析其对动物形态、习性和生殖方式的开创性观察,以及他如何试图建立一种基于潜能与现实的生命等级观念。我们也将探讨泰奥弗拉斯图斯在植物学上的贡献,他首次尝试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而非仅仅用途来区分它们。罗马时期,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被视为古代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分析其汇编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它对后世中世纪知识传承的巨大影响。 在中世纪的欧洲,尽管教会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修道院的抄写工作和部分阿拉伯学者的翻译与注释工作,保障了古典自然知识的存续。我们还将简要提及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农学典籍(如《齐民要术》)以及医药学著作中,所蕴含的独立发展的、注重地域性和实践性的博物学观察。这部分旨在说明,博物学的种子在古代是多源且分散的,其价值在于经验的积累与描述的精确性。 --- 第二部分:大航海时代的冲击与知识的扩张(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的曙光不仅照亮了艺术和人文领域,也为博物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浪潮,欧洲人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物种,这直接挑战了传统上基于《圣经》和亚里士多德的旧有知识框架。 本章细致描绘了探险家、传教士和早期植物园(如帕多瓦、莱顿)在收集、引种和描述新大陆物种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旅行者的手稿”成为重要的知识载体,它们往往充满了生动但未经标准化的图像和描述。 随后,本书转向“图像的革命”。手工绘制的植物志和动物志(如布鲁斯费尔德的植物图谱)的出现,标志着博物学从依赖文字的模糊描述,迈向了对视觉准确性的追求。我们会探讨早期植物学家如何开始关注花的结构、叶片的排列等细微特征,而不是仅仅关注其药用价值。 这一时期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管理和系统化这股爆炸式增长的新知识?本书将介绍早期尝试构建统一分类系统的努力,尽管这些系统大多是人工的、基于形态的,但它们是迈向林奈体系的重要铺垫。 --- 第三部分:分类的艺术与科学的成熟(17世纪中叶—18世纪) 十八世纪是博物学(Natural History)达到其巅峰的“黄金时代”,此时,它已成为欧洲知识精英阶层最受推崇的学科之一。本部分将核心关注系统学的建立和知识的制度化。 卡尔·林奈的工作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本书将深入剖析其“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革命性意义——它为全球的生物提供了一种通用的、简洁的命名与分类语言。我们不仅分析了《自然系统》的框架(界、纲、目、属、种),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种分类法如何从描述性的工具,转变为组织和索引自然界知识的强大逻辑体系。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与林奈体系并行的其他重要分类学尝试,例如布丰(尽管本书内容不涉及其具体著作,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等人对物种概念的哲学反思,以及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早期关注。这表明,博物学已经开始超越简单的“列举”,深入到“关系”的探讨。 此外,皇家学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建立,使得博物学研究从个人爱好转变为受资助、有组织的科学活动。物种的交换、标本馆的建立,以及与殖民地探险活动的深度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 --- 第四部分:博物学的转型与现代科学的分化 进入十九世纪,随着地质学、胚胎学和化石学的快速发展,博物学这门涵盖一切自然研究的传统学科,开始经历剧烈的内部“分化”。 本章分析了地质学如何挑战传统的“创世史观”,迫使自然历史学家接受更深远的时间尺度。同时,比较解剖学的兴起,使得对生物体内部结构的研究日益精细化,这直接为后续的理论构建提供了证据基础。 最终的转折点是达尔文的演化论的出现。演化理论为博物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解释框架,将物种之间的关系从静态的排列,转变为基于共同祖先的“生命之树”。本书将探讨博物学如何逐渐被更专业化的学科——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所取代,而“博物学”本身则更多地退居为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历史的宏观研究的代名词。 结语:博物学的遗产与当代意义 本书最后总结了博物学作为科学史基石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教会了人类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系统地记录,并奠定了所有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在当代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回溯博物学的历史,对于理解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全书力求在严谨的学术梳理中,融入对早期自然观察者们那种纯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描绘,使读者在了解知识演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探索未知的震撼与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入手这套《布丰博物志》,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情怀。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代,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作品情有独钟。这套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和典雅,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而专注的气息。我并非生物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布丰这个名字,也早已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期待的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化规律。布丰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将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典范。他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思考者,他用严谨的观察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一个宏大的生命叙事。我欣赏这种不急不躁、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它能够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轻松地进入到知识的殿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和图片,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感受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评分

我最近正在阅读这套《布丰博物志》,说实话,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于纯粹学术研究的著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布丰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将冰冷的数据和事实,转化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不仅是在介绍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更是在描绘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哲学。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相互联系的阐述,那种生态平衡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为自然界的精妙设计而赞叹。此外,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相当高。我虽然不是语言专家,但能够感受到译者在努力地还原布丰的原著风格,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语言的生动性。有时我会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对话,他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向你娓娓道来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然后重新去审视周围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真正好的书,是能够点亮我们认知盲区的,而《布丰博物志》的这个版本,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感觉。我不是专业的学者,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布丰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写到动物,不是简单地罗列它们的形态和习性,而是通过生动的描绘,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和个性的灵魂。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某种海洋生物的生存方式,那种精妙绝伦的适应机制,让我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布丰在叙述过程中,也不乏哲学式的思考,他对生命起源、物种演化等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思考,并不沉闷,反而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这本书的插图也极具价值,它们不仅是科学的补充,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现。那些精细的手绘图,每一笔都充满了匠心,将动物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思想的交流,感受他对自然世界最真挚的情感。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布丰博物志》纯粹是因为对“博物志”这个概念的迷恋,以及对“布丰”这个名字的好奇。我不太关注出版社的品牌效应,更多的是被书籍本身散发出的气质所吸引。拿到书的那一刻,它的纸张质感和装帧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触感细腻,视觉效果也很舒服,不会有那种廉价的塑料感。我平时阅读习惯比较随意,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只要内容引人入胜,我都会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布丰的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一味地追求新奇和刺激,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方式,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自然世界图景。我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便利的交通工具的时代,布丰是如何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毅力,去观察、去记录、去思考的。这种精神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书中的语言,在我看来,是一种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充满了力量,又带着一种温柔的韵味。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和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

这套《布丰博物志》的外研社版本,我是在某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正在书店闲逛,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外壳吸引住了。书页泛着淡淡的黄,那种老式印刷的质感,仿佛能闻到纸张穿越时空的醇厚气息。我本身对自然史类书籍就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带领读者窥探世界生命奥秘的作品。布丰这个名字,虽然我以前并不特别熟悉,但“博物志”这三个字就足以点燃我的好奇心。我翻看了几页,文字的编排和插图的风格,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静而严谨的学术氛围。译文的流畅度也让我感到欣慰,不会因为是翻译作品而显得生涩难懂。这种厚重的经典,在我看来,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沉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品味,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我特别欣赏这种不追求哗众取宠,而是以扎实的学识和细腻的观察来构建一座知识殿堂的出版方式。这本书的体积和分量,也预示着它蕴含的知识量是相当可观的。我期待着能够在一个个闲暇的午后,捧着它,漫步在科学的森林里,与那些遥远的生命相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