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库95 绿色宝藏: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

新知文库95 绿色宝藏: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凯茜威利斯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园艺
  • 英国历史
  • 皇家植物园
  • 科普读物
  • 博物学
  • 自然科学
  • 历史故事
  • 新知文库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1614
商品编码:2975164504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知文库95 绿色宝藏: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

定价:48.00元

作者:凯茜威利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108061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知文库系列,英国广播公司与皇家植物园联手呈现250余年植物学大观,百幅珍贵图片与手稿披露 25个故事浓缩历史与前沿,探讨植物学如何逐步兴盛,一场饱含美学、历史、科学的旅程。

——《新科学家》周刊

内容提要


1759年皇家植物园成立,宣示了英国领导全世界科学发展的决心。通过帝国的力量,皇家植物园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络网,委托探险家与植物猎人采集大量标本资料,使英国在植物学领域独步全球。皇家植物园汇集了世间的奇花异卉,成为海内外首屈一指的科学知识库,激发了世人移植、栽培和食用植物的文化兴趣,以及观赏和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植物园也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分类学之父林奈过世后,首任园长班克斯协助收藏了其珍贵的标本和文献,使得重要的植物分类系统得以留存;皇家植物园大力推广经济作物橡胶、观赏植物兰花和医药植物奎宁等物种,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外来甲虫竟能摧毁漫山遍野的榆树,让英国引以为傲的乡村景致一夕消失,而植物园立志重现昔日风貌……

目录


序 言

第 1 章 植物命名:老苏铁的见证

第 2 章 全球探险:植物搜集者的足迹

第 3 章 干燥压制:标本馆之由来

第 4 章 流行疫病:爱尔兰大饥荒

第 5 章 植物分类:归并与拆分

第 6 章 人工驯化:美轮美奂的王莲

第 7 章 经济作物:橡胶的发现及妙用

第 8 章 生态平衡:兰花狂热的传奇

第 9 章 植物侵略:杜鹃花的恶作剧

第 10 章 遗传奥秘:菜园里的豌豆

第 11 章 光合作用:空气和阳光

第 12 章 多重基因:美味的香蕉

第 13 章 真菌罪犯:榆树林的消失

第 14 章 野生近缘:保存遗传多样性

5 章 药用植物:金鸡纳树皮及其他

6 章 重大突破:发现植物生长素

7 章 植物方志:全球物种大全

8 章 树木之道:老栎树因祸得福

9 章 生命之囊:种子库的使命

第20 章 基因改造:模式植物拟南芥

第21 章 进化谱系:开花植物的历史

第22 章 热带雨林:形形的棕榈

第23 章 人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24 章 造福人类:绿色的圣土

第25 章 无尽财富:的生产者 致 谢

作者介绍


凯茜·威利斯(Kathy Willis),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现任科学主管、牛津大学生态学教授和墨顿学院研究员。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领域有近三十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获奖多次。

卡罗琳·弗里(Carolyn Fry),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地理杂志》前编辑,周游列国寻找精彩故事。现为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新科学家》《卫报》《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共著有七本书,其中包括的《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 Plant Hunters )。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同主题,且与《新知文库95 绿色宝藏: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满足您对详细、自然且不含任何AI痕迹的要求。 --- 图书简介一: 《铸剑为犁:大国工业转型与社会重塑(1945-1980)》 核心主题: 战后全球格局下的工业经济转型、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后,幸存的工业强国面临着一个空前复杂的抉择:是维持战时的军事生产体系,还是果断地进行和平经济的结构性转型?《铸剑为犁》以宏大的叙事和扎实的档案研究,深入剖析了1945年至1980年间,主要发达国家如何完成这场被誉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深刻的社会重塑”。 本书不聚焦于单一国家的案例,而是通过跨国比较的视角,系统梳理了美国“庞大产业群”的解体与重组、西欧“社会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日本“出口导向型”高速增长背后的体制支撑。作者首先探讨了技术扩散与知识产权的国际博弈。冷战背景下,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速度惊人,从喷气式发动机到半导体技术,这些前沿科技如何渗透进民用工业,重塑了汽车、航空和电子产品等核心部门的制造逻辑,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例如,大型国有企业在承担“战略性”产业维护与基础研究的同时,如何应对新兴的、更灵活的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 随后,本书详细分析了劳动力结构的剧烈变动。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线的普及,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去技能化”的争议。本书细致考察了发达国家工会运动的演变,从战后初期的强势集体谈判,到面对“滞胀”挑战时,劳资双方权力平衡的微妙转移。我们看到,产业工人阶层在“富裕的停滞”中如何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以及技术官僚在决策层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更具深度的是,本书对“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历史梳理。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以及太空竞赛等宏大叙事下,政府如何充当了最后的“风险承担者”和“创新催化剂”。从法国的“计划指导”模式到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尝试,不同政治经济体制在应对全球化早期浪潮时的策略差异,为理解当代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最后,《铸剑为犁》并未停留在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刻探讨了这种转型对社会文化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当传统重工业基地衰落,大批工人涌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中心时,由此产生的“铁锈带”现象、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极化,都深刻地影响了1980年代以后的世界走向。 本书论证清晰,资料翔实,既是理解现代工业史的必备读物,也是洞察当代社会结构性矛盾根源的优秀著作。它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的“转型”,背后都是一场牵动数亿人生计与命运的社会剧变。 --- 图书简介二: 《塞浦路斯陷阱:地中海东岸的身份政治与地缘冲突(1920-1974)》 核心主题: 殖民遗产、民族主义浪潮、冷战格局对小岛国地缘政治的塑造与冲突的爆发。 内容提要: 塞浦路斯,这块地中海东岸的古老岛屿,其战略位置自古以来便注定其难以平静。《塞浦路斯陷阱》聚焦于1920年代英国殖民统治晚期至1974年土耳其军事干预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旨在揭示一个看似孤立的岛屿如何被卷入国际政治的复杂漩涡,并最终走向分裂的悲剧命运。 本书的叙事始于英属塞浦路斯时期民族主义的萌芽。在英国的“分而治之”策略下,岛上两大主要民族——希腊裔塞浦路斯人和土耳其裔塞浦路斯人——的身份认同与政治诉求被日益激化。作者详细考察了“统一”(Enosis,并入希腊)运动的兴起及其在岛内外的推手,以及土耳其裔社区在自卫与“保土”名义下形成的政治反制力量。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殖民当局在教育、司法和土地分配上留下的深刻结构性不公。 进入冷战时期,地缘政治的角力成为决定塞浦路斯命运的关键变量。该岛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约监控苏联南翼的天然前哨。本书细致描绘了雅典、安卡拉、伦敦以及华盛顿在岛屿前途问题上的微妙博弈。独立建国(1960年)并非危机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冲突的开始。我们看到,1963年至1964年的“血腥圣诞节”冲突,并非简单的族群械斗,而是受到外部强权政治和代理人运作深刻影响的结构性爆发。 本书着重分析了1960年《苏黎世与伦敦条约》的内在缺陷。该条约设计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权力分享机制,旨在平衡两个社群的利益,但实际上却为持续的宪政危机埋下了伏笔。作者深入剖析了总统与副总统之间的权力僵局、军事干预条款的模糊性,以及国际担保国角色(希腊、土耳其和英国)的互相掣肘。 高潮部分,本书聚焦于1974年的军事政变与随后的土耳其干预。通过对多方解密文件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希腊军政府在塞浦路斯一手策划的政变,其目标是将岛屿并入希腊,以及土耳其以此为由实施的“和平行动”——这一行动最终导致了岛屿的实质性分裂与数以十万计人口的流离失所。 《塞浦路斯陷阱》超越了简单的民族冲突叙事,它深刻揭示了在后殖民时代,外部干预、民族主义狂热与大国博弈是如何共同作用,将一个战略要地推向不可逆转的悲剧。本书是理解当代地中海东岸冲突根源的必读之作。 --- 图书简介三: 《声波的建筑师:二十世纪电子音乐的实验与哲学思辨》 核心主题: 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先锋艺术的理论探索以及声音媒介的哲学反思。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以来,音乐不再仅仅是空气的振动,而成为可以被捕获、塑形、甚至“创造”的电信号。《声波的建筑师》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振荡器、磁带剪辑和早期计算机程序构建的听觉新世界,探讨了电子音乐从边缘实验走向主流观念转变的历程。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早期声音合成技术的奠基。从皮埃尔·谢弗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对录音和剪辑的革命性运用,到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对电子音色的精细雕琢,本书详细梳理了技术创新如何直接催生了新的审美范式。我们不再依赖传统乐器的物理限制,而是直接在电路上“雕刻”声音的频谱、包络和空间感。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学术机构与工作室的作用。科隆的 WDR 工作室、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这些看似冰冷的科研机构,实际上成为了先锋音乐家孵化激进思想的温床。作者分析了这些先驱者如何挑战了传统音乐的结构——和声学、节奏的线性组织乃至“作品”的固定形式,转而追求声音的物质性、无限的序列可能性和环境沉浸感。例如,莫诺科德合成器和早期序列器的出现,如何为后来的合成器流行音乐铺平了道路。 本书的哲学思辨部分尤为精彩。电子音乐的出现,迫使理论家重新思考“音乐是什么?”。当声音可以被无限复制、操纵,且不再指向任何自然或情感原型时,它指向了何种本体论?作者引用了德里达和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讨论了声音的“在场感”与“非在场感”,以及电子音乐如何成为对西方音乐传统中“主体性”表达方式的根本性颠覆。 在回顾了六七十年代的先锋运动后,本书转向了电子音乐与流行文化和亚文化的交汇。从迷幻摇滚中对效果器的滥用,到德国“Krautrock”对重复与极简主义的探索,再到迪斯科舞曲中对节奏的机械化强化,电子声音的基因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大众的听觉习惯,构成了本书的后半部分。 《声波的建筑师》不仅是音乐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技术、艺术与哲学边界消融的史诗。它揭示了声音的建筑师们如何用电流和逻辑门,建造出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听觉景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简洁,打开后,里面的文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知识的海洋”。它没有直接抛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所热爱的领域。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植物分类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独特的“身份证明”,从形态特征到生存环境,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读到关于某些濒危植物的篇章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那些插图也恰到好处,虽然不是那种巨幅的精美画作,但每一张都精准地捕捉到了植物的关键特征,为文字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对自然界产生了更深的联结和好奇。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引路书,它点燃了我探索植物世界的热情,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去查找更多关于植物的资料,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演化、文化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对植物的认识停留在浅层,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去思考。在探讨植物的未来发展时,作者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关于转基因技术、植物生物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等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植物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开始思考科技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植物的意识、植物的价值等,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植物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满足于了解现有知识,而是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欲望。它让我看到,植物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也让我对生命本身产生了更深刻的敬畏。它让我明白,每一次对植物的深入了解,都是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都是一次对自身认知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故事性”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植物知识的普及,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关于植物的传奇故事。作者在讲述植物的发现、命名以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上的角色时,常常会融入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植物探险家的章节,那些充满冒险精神的科学家们,为了发现和研究新的植物物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索背后的艰辛与浪漫。此外,书中还会讲述一些植物的“迁徙史”,比如它们如何跨越大陆,如何被人类引入新的地区,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些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和历史感,让我对植物有了更深层的情感体验。我发现,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生命的力量和人类智慧的光辉。它让我看到了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接地气”,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一些看似复杂的植物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最欣赏它在讨论植物的经济价值时,那种深入浅出的剖析。比如,它会详细介绍某种植物是如何被人类利用,从食物、医药到工业原料,细致到每一个环节,让人不禁感叹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不可或缺。读到关于香料植物的部分,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异域风情,体验到那些古老的贸易路线带来的文化碰撞。另外,它在讲述植物的传播方式时,也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比如“风的信使”、“水的旅程”,让这些科学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植物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这些故事为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会忍不住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看到餐桌上的蔬菜,会想它来自何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种将知识融入日常体验的阅读过程,让我觉得收获颇丰,也让我对植物有了更深的敬意。它让我明白,植物不仅仅是绿色的装饰,更是支撑我们生活,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体系完整,逻辑清晰”。作者在构架这本书时,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罗列,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地展开。从宏观的植物进化历程,到具体的植物形态特征,再到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步都衔接得很自然。尤其是在介绍植物的繁殖和传播机制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将抽象的生物学原理可视化,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植物群落的研究,比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它会详细分析不同生境下植物的适应性演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让我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到关于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章节时,我感到非常震撼,那些能在严酷条件下生存下来的植物,仿佛是生命的奇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它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也力求让读者能够理解。它让我学会了从一个更系统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植物,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个体,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生态系统和演化进程中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