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金匮要略语译
定价:20.00
作者:何任主编
ISBN:978711717171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8
版次:1
字数:120000
页码: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书名: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 金匱要略校注
定价:38.00
作者:何任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117171953
字数:166000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目录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栝萋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木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耆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木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栝萋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赤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附 《外台秘要》方牡蛎汤
胡去半夏加栝萋汤
柴胡桂姜汤
……
卷中
卷下
内容介绍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全书共二十五篇,介绍了四十余种疾病,计二百六十多首方剂。篇是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为《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十八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十九篇是疝气和蜕虫等病的论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三篇。每篇前有“提要”,概括全篇微旨大略;提要后录有原文,并对原文逐条进行“校注”,正字形、明字音、辨讹误、释辞句,删衍补阙,消疑解难,是《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重点内容;又依原文具体情况,或设“按语”,对原文探啧索隐,揭示新义;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文献丰富,考证翔实,所论仲景学术思想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金匮要略校注(繁体版)》特点,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名中药材供应商,我们接触的往往是“药”的物质层面,但真正理解一个方剂的价值,需要回归到“方”的思维层面。《金匮要略》作为方剂学的代表作,其配伍的艺术性是无与伦比的。我购买这套书,主要是为了深化对“治病求本”的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病机,才能更好地理解方中各药的配伍意图。何任主编团队的贡献在于,他们不仅解读了方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每一个方证背后的“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例如,在讲解乌头赤豆汤时,语译部分详细分析了“风寒湿痹”兼有“水湿内停”的复杂病理状态,解释了乌头汤的峻猛与赤豆汤的利水渗湿如何协同作用,达到“温散风邪,化气行水”的目的。这种对配伍逻辑的层层剥开,让我对中药的“性味归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原来药性不仅仅是单一的寒热,更是多重药性在特定方证中的动态平衡与相互制约。这对于我们指导临床医生如何根据药材的实际质量进行微调,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令人赞叹,体现了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作为收藏和长期研读的工具书,阅读体验至关重要。该丛书的版式设计非常合理,正文、校注和语译部分采用了清晰的分栏或分段处理,使得在对照阅读时,眼睛不需要频繁跳跃。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剂量换算和药味辨析时,关键信息被巧妙地用粗体或脚注突出显示,大大降低了阅读疲劳感。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经典,这种细节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案头常备之物。我习惯在阅读原文时,将目光聚焦在校注上,确认理解无误后,再转向语译部分进行知识内化和快速复习。这种多层次的阅读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其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彰显了出版方的匠心。
评分我是一位临床经验尚浅的青年中医师,在处理那些复杂多变的内科杂病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虚实错杂、寒热互见”的病例时。很多时候,经典方证虽然耳熟能详,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总是拿不准加减的度。这套《金匮要略校注》,真正体现了“校注”二字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订正,更是对历代医家注疏的精炼与整合。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条文异说的辨析。比如对于“奔豚气”的发病机制,不同注家有不同的侧重,该书在校注时,能够清晰地罗列出这些观点,并结合现代研究和自身的临床体悟进行权衡,给出了一个既尊重古法又符合现代认识的参考路径。这种“求同存异,去芜存精”的治学态度,对我们年轻医生建立独立、审慎的临床判断力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的不是“照抄医案”,而是“理解医案背后的原理”。这种对条文的细致打磨,让原本有些模糊的边界变得清晰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我在面对疑难病症时,回归经典寻找思路的信心和底气。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虽然不以中医为业,但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古代医学的精髓。市面上的古籍整理本很多,但要么太过学术化,充满了复杂的古汉语和生僻的医学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度“科普化”,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了原著的严谨性。这套丛书的风格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二者。它在保持《金匮要略》原貌的严肃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校注部分考证严谨,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古字古义都有明确的注释,保证了学术的可靠性。更妙的是,它的“语译”部分,用的是现代规范的白话文,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毫无阅读障碍。这使得我可以在不借助大量工具书的情况下,也能轻松跟上金匮的脉络。我尤其喜欢它对“脏腑标本中取”的解释,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实际症状,将“标、本、中”的关系描绘得生动形象,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古人对人体复杂的认识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文字展现出来的。
评分这本《金匮要略》的校注与语译合集,着实让我这个中医初学者茅塞顿开,仿佛一下子拿到了通往古代智慧的钥匙。我之前接触的那些原文,总是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极其坚硬的石头,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然而,何任主编的这套丛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后来者”量身定做的救星。特别是“语译”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做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古文背后的临床思维和病机认识。比如原文中“胸痹,不得卧,咳而短气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样的描述,初读只知其表,但语译部分深入阐述了“胸痹”在当时语境下可能涵盖的心脉痹阻、胸阳不振等多种病机,并清晰地解释了桂枝汤的温阳通络与附子峻补之精妙配合,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何病者“不得卧”的危重状态需要如此辛猛的方药。这种由表及里、由文入医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伤寒杂病的理解深度,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方歌,而是开始真正思考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对于临床实践而言,这种深度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基石,它让我对经典条文的敬畏感,转化为学习和应用的强大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