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音頻基礎

數字音頻基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棟,楊傑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音頻
  • 音頻處理
  • 音頻工程
  • 聲音技術
  • 音頻基礎
  • 錄音技術
  • 混音
  • 母帶
  • 音樂製作
  • 聲學原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06926253
商品編碼:2975730642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音頻基礎

: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安棟,楊傑

齣版社: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6926253

字數

頁碼:1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數字音頻基礎》共分四章,主要內容包括:MIDI基本理論,聲學與心理聲學,數字音頻,音響的係統構成。書後附錄GM音色錶、MIDI控製碼列錶、術語匯總以及《數字音頻基礎》涉及的主要軟件與硬件開發商網站及簡介。適閤作為高校影視後期製作教材使用。

目錄


作者介紹

安棟,作麯傢,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電子音樂沒計及錄音藝術方嚮碩士生導師,音樂工程係副主任,中國流行音樂協會理事。曾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作麯、音樂劇《弘一法師》作麯、大型原生態歌舞劇《羌風》作麯、2010上海世博開園主題歌作麯、2010首屆中國“達人秀”音樂總監、上海世界特奧會主題歌專輯音樂總監、YAMAHA中國音色媒體數據庫製作總監。影視音樂代錶作品:電影《東京審判》、《西風烈》、《做頭》、《停車》等,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保密局的槍聲》等;遊戲配樂:盛大網遊《星辰變》、EPIC《全球使命》。1999年與瑞典、美國音樂傢共同創建瞭“韆喜樂”網絡作麯活動,並擔任中方的音樂總監;2003年應邀赴美國伯剋利音樂學院交流並作“東方電影音樂語言”的係列講座;同年赴法國裏昂國傢電子音樂中心交流;2007年為“東方大講壇”作專題講座“當代音樂的製作”;2009作為藝術總監,發起瞭首屆數字音頻大賽這項國際賽事與研討會,具有很高的專業性與學術價值;2010年,發起舉辦瞭中國“數字音樂生驗秀”,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楊傑,維塔士軟件(Virtuos Games)音頻設計研發總監。在遊戲音效製作和遊戲作麯行業已工作瞭15年多。是上海育碧UbiSoft)中國公司批音頻專傢之一,2004年創立上海勝有聲(Besides oundProduction)工作室。勝有聲是中國傢專業於視頻遊戲音頻製作的服務提供商,為國際和國內大的遊戲發行商製作瞭無數的電腦和主機遊戲,後於2009年被遊戲外包的領軍者維塔士電腦軟件。

文摘


序言



《古籍裏的生活智慧》 簡介 翻開泛黃的古籍,我們窺見的不僅是曆史的塵埃,更是流傳韆年的生活智慧。這套《古籍裏的生活智慧》並非是一次冷冰冰的學術考據,而是一次溫暖的跨時空對話,一次深入尋常百姓傢、感悟古人生活細節的旅程。它將帶你遠離喧囂的現代都市,沉浸在那些曾經滋養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從晨昏的勞作到歲月的變遷,從衣食住行的點滴到精神世界的追求,細細品味古人如何將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我們精選瞭中國古代最具代錶性、最貼近生活的典籍,如《詩經》中描繪的農事節令與婚嫁習俗,《論語》中蘊含的待人接物與修身養性之道,《孟子》裏關於傢國情懷與民生福祉的思考,《禮記》中規範的飲食起居與禮儀節慶,《周禮》中描繪的社會結構與民俗風情,《農書》裏詳細記載的耕種播種與養殖技術,《本草綱目》裏揭示的草木藥用與養生之道,《紅樓夢》裏展現的大傢族日常生活與審美情趣,《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市井百態與商業繁榮,以及大量的詩詞、筆記、尺牘、戲麯等。這些文獻,如同散落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珍珠,被我們一一拾起,拂去塵埃,並以現代的視角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你呈現其背後蘊含的生動智慧。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古代的生活方式,而是著力於挖掘和闡釋古人智慧的內核。例如,在“衣”的篇章中,我們不會止步於介紹古代的服飾形製,而是會探討從絲綢的養殖、紡織到染色的技藝,再到不同場閤、不同身份的著裝規範,以及服飾所承載的禮儀和情感。我們會從《詩經》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品味到衣著與情感的微妙聯係,從《紅樓夢》的“香菱學詩”裏感受縴維與溫度的觸感,從古代畫捲中領略古人對色彩與材質的精妙運用。我們還將追溯古代的服裝製作工藝,瞭解手工縫紉的精湛,以及不同朝代在衣著審美上的變遷,讓你體會到“衣”之於古人,不僅僅是蔽體禦寒,更是文化、身份與審美的象徵。 在“食”的維度,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迴那個沒有工業化加工的時代,去瞭解榖物的種植與收成,去品味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的饋贈,烹飪齣彆具風味的佳肴。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東坡肉”或“叫花雞”的菜譜介紹,而是會深入到食材的來源、季節性的選擇、烹飪的火候與調味,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飲食習慣。我們會從《論語》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教誨,去理解古人對飲食的尊重與精益求精;從《本草綱目》中關於食材藥效的記載,去發現古人對食物保健功能的深刻認識;從古代的宴飲詩文裏,去感受食物在社交和情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你還將瞭解到古人如何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醬醋、釀造美酒,如何通過醃製、晾曬等方式延長食物的保質期,以及那些早已消失的食材和烹飪方式。 “住”的部分,我們將聚焦於古代的建築智慧。從夯土牆、木結構到磚瓦的應用,從院落的布局、空間的劃分到通風采光的設計,我們將展現古人如何順應自然,創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居住環境。你將瞭解到“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如何在建築中體現,如何通過庭院的布置來調節氣候、營造意境,以及不同地域的建築風格所反映的文化特色。我們會解讀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感受其精巧與堅固;會欣賞古代園林的移步換景、麯徑通幽,體會其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會理解古代住宅中“明間”“次間”“耳房”的功能劃分,以及“堂”“寢”“廂”等空間的相互關係。 “行”的篇章,將帶你體驗古人的齣行方式。從步行、騎馬、乘坐牛車,到水路上的舟船,再到驛站製度的建立,我們將展現古代交通的不易與趣味。你將瞭解到不同交通工具的優缺點,古人如何規劃路綫、應對風雨,以及詩歌中那些關於遠行、思鄉的動人描寫。我們會跟隨唐詩宋詞的腳步,感受“孤帆遠影碧空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我們會從古代的地圖和旅行筆記中,瞭解古代地理知識的局限與發展;我們會體會到“韆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樸素情感,以及古代的信件傳遞速度。 除瞭物質層麵的生活,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古人的精神生活與社交禮儀。我們將從《論語》中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從《莊子》中感受逍遙自在的哲學,從《禪宗語錄》中體悟禪定的寜靜。我們還將瞭解古代的節日慶典,如春節的團圓、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競渡、中鞦的賞月,以及元宵的燈會,這些節日不僅是歲月的標記,更是情感的紐帶,文化的傳承。你還將瞭解到古代的婚喪嫁娶、拜訪送禮、請客吃飯等社交禮儀,這些看似繁瑣的規矩,卻凝聚著古人對人倫關係、社會和諧的深刻理解。 《古籍裏的生活智慧》並非一本教人“復古”的書,而是希望通過對古籍的解讀,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重新審視和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古人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它們蘊含在對自然的熱愛、對勞動的尊重、對人倫的珍視、對精神的追求之中。它們或許不如現代科技那般高效便捷,卻有著一種深沉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從容與安寜。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親切自然,避免學術術語的堆砌,如同和一位飽學之士圍爐夜話,娓娓道來。我們會在恰當的地方引用古籍原文,但會配以生動有趣的解讀,讓你在會心一笑中領悟其中的奧妙。插圖也將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我們會選取曆史上精美的畫作、器物、建築等,圖文並茂,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情境。 閱讀《古籍裏的生活智慧》,你將不再是機械地接受信息,而是會主動地去思考,去聯想,去將古人的智慧與自己的生活相結閤。你或許會嘗試在自傢陽颱上種上一株香草,體會“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閑適;你或許會嘗試用一種更慢的方式去品味一杯茶,感受“茶煙裊裊,心隨境轉”的靜謐;你或許會重新拾起與傢人朋友圍坐一桌,分享食物與時光的溫馨。 這套書,是為瞭送給每一個渴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寜靜,渴望在物質豐裕之外尋覓精神富足的現代人。它是一扇窗,讓你窺見中華文明的悠久深厚;它是一麵鏡,讓你反思當下的生活姿態;它是一盞燈,為你指引一條通往內心豐盈的道路。 《古籍裏的生活智慧》,讓我們一起,從古人的日常裏,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質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銀色字體,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專業而沉穩的感覺,完全不像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的入門讀物。我最初抱著的期待是能係統地梳理一下音頻處理的核心原理,畢竟“基礎”二字聽起來就意味著對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會進行深入淺齣的闡述。然而,當我翻開前幾頁,立刻就被其中對聲學物理學基礎的詳盡鋪陳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振動、頻率、波形這些抽象的概念,用非常具象的類比和清晰的數學推導展示齣來。它不僅僅停留在告訴你“聲音是什麼”,而是會帶你深入到耳朵如何感知聲音的生物學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反作用於我們對數字化的需求。整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嚴謹,從模擬世界的連續性齣發,逐步過渡到數字世界的離散化處理,那關於采樣率和量化深度的討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讀完後我對為什麼CD音質是44.1kHz這件事有瞭全新的、基於底層邏輯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這種對知識體係的紮實構建,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建立完整認知框架的哲學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剋製而精準的,沒有絲毫誇張或煽情的成分,這非常符閤它所涵蓋的技術領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噪聲”這一概念的處理。在很多入門讀物中,噪聲通常被視為需要消除的敵人,但在書中,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類型的噪聲——從熱噪聲到量化噪聲——它們在音頻鏈中的産生機製,以及它們對信號質量的纍積影響。它將噪聲視為係統設計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並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信噪比(SNR)來提升係統的整體性能。這種對係統性缺陷的誠實麵對和科學分析,讓我對高質量音頻係統的構建有瞭更清醒的認識:這不是一個追求絕對“完美零失真”的零和遊戲,而是在物理和工程限製下,對最佳平衡點的持續追求。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遠比那些隻談論“高保真”的宣傳口號更有價值,它教會瞭我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工程師那樣去審視和設計音頻流程。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風格齣乎意料地簡潔,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這對於一本偏嚮理工科的讀物來說,是一種優點。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時域和頻域轉換那部分內容的編排。通常,傅裏葉變換及其相關概念是任何音頻學習者的一大難關,但這本書采用瞭分層遞進的方式。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復雜的積分公式,而是先用圖形化的方式展示瞭“信號在不同維度上的投影”,讓概念先“落地”。隨後,纔引入數學工具來精確描述這種轉換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把這些技術概念局限在理論層麵,而是緊密地與實際應用場景結閤。例如,在討論壓縮器時,書中深入剖析瞭RMS和峰值檢測機製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動態範圍的控製麯綫,這讓我在處理人聲動態時,不再僅僅依賴於預設的模闆,而是能夠根據信號的特性,選擇最閤適的側鏈處理策略。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固的理論框架,讓我能夠自信地應對各種復雜的音頻製作挑戰。

評分

我是在嘗試構建一個小型傢庭錄音棚時接觸到這本書的。坦白說,市麵上關於DAW(數字音頻工作站)操作的教程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解釋“為什麼”這麼做的書籍卻鳳毛麟角。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避開瞭對特定軟件界麵的羅嗦描述,而是把重點放在瞭那些跨越平颱、永恒不變的音頻工程原則上。比如,它對混響和延遲的物理模型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參數的含義,而是用一種近乎建築學的視角,去剖析空間對聲音反射的影響,以及如何用算法模擬這些復雜的物理現象。讀到關於均衡器(EQ)的章節時,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提升高頻”或“削減中低頻”的理解是多麼膚淺。書中對Q值、截止頻率和濾波器類型的數學特性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讓我開始從“修補”聲音轉變為“塑造”聲音。這讓我在實際操作中,那種憑感覺瞎調參數的陋習得到瞭根本性的扭轉,每動一個鏇鈕,心中都有瞭清晰的理論依據支撐,工作效率和最終效果都有瞭質的飛躍。

評分

與其他許多側重於“如何使用”的指南不同,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信號處理本質”的深度探險。它在討論音頻編碼和壓縮效率時,展現瞭極高的前瞻性。我對於有損壓縮的原理一直感到睏惑,不明白為什麼人耳聽不齣差異。書中對心理聲學模型的介紹,清晰地解釋瞭聽覺掩蔽效應是如何被利用的。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量化和量化誤差,以及如何在保證主觀聽感的同時,將信息冗餘降到最低。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編碼效率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用嚴謹的邏輯對比瞭不同編碼格式在比特率限製下的性能錶現,這比那些隻說“MP3比WAV小”的普及讀物要深入得多。讀完這部分內容,我仿佛透過錶象,看到瞭數字信息如何在有限的帶寬內被智慧地編織起來,這不僅是對音頻技術有所啓發,對整個信息論領域也産生瞭極大的興趣。這種觸類旁通的價值,是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附加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