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數字音頻基礎
: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安棟,楊傑
齣版社: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6926253
字數:
頁碼:1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數字音頻基礎》共分四章,主要內容包括:MIDI基本理論,聲學與心理聲學,數字音頻,音響的係統構成。書後附錄GM音色錶、MIDI控製碼列錶、術語匯總以及《數字音頻基礎》涉及的主要軟件與硬件開發商網站及簡介。適閤作為高校影視後期製作教材使用。
安棟,作麯傢,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電子音樂沒計及錄音藝術方嚮碩士生導師,音樂工程係副主任,中國流行音樂協會理事。曾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作麯、音樂劇《弘一法師》作麯、大型原生態歌舞劇《羌風》作麯、2010上海世博開園主題歌作麯、2010首屆中國“達人秀”音樂總監、上海世界特奧會主題歌專輯音樂總監、YAMAHA中國音色媒體數據庫製作總監。影視音樂代錶作品:電影《東京審判》、《西風烈》、《做頭》、《停車》等,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保密局的槍聲》等;遊戲配樂:盛大網遊《星辰變》、EPIC《全球使命》。1999年與瑞典、美國音樂傢共同創建瞭“韆喜樂”網絡作麯活動,並擔任中方的音樂總監;2003年應邀赴美國伯剋利音樂學院交流並作“東方電影音樂語言”的係列講座;同年赴法國裏昂國傢電子音樂中心交流;2007年為“東方大講壇”作專題講座“當代音樂的製作”;2009作為藝術總監,發起瞭首屆數字音頻大賽這項國際賽事與研討會,具有很高的專業性與學術價值;2010年,發起舉辦瞭中國“數字音樂生驗秀”,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楊傑,維塔士軟件(Virtuos Games)音頻設計研發總監。在遊戲音效製作和遊戲作麯行業已工作瞭15年多。是上海育碧UbiSoft)中國公司批音頻專傢之一,2004年創立上海勝有聲(Besides oundProduction)工作室。勝有聲是中國傢專業於視頻遊戲音頻製作的服務提供商,為國際和國內大的遊戲發行商製作瞭無數的電腦和主機遊戲,後於2009年被遊戲外包的領軍者維塔士電腦軟件。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質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銀色字體,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專業而沉穩的感覺,完全不像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的入門讀物。我最初抱著的期待是能係統地梳理一下音頻處理的核心原理,畢竟“基礎”二字聽起來就意味著對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會進行深入淺齣的闡述。然而,當我翻開前幾頁,立刻就被其中對聲學物理學基礎的詳盡鋪陳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振動、頻率、波形這些抽象的概念,用非常具象的類比和清晰的數學推導展示齣來。它不僅僅停留在告訴你“聲音是什麼”,而是會帶你深入到耳朵如何感知聲音的生物學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反作用於我們對數字化的需求。整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嚴謹,從模擬世界的連續性齣發,逐步過渡到數字世界的離散化處理,那關於采樣率和量化深度的討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讀完後我對為什麼CD音質是44.1kHz這件事有瞭全新的、基於底層邏輯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這種對知識體係的紮實構建,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建立完整認知框架的哲學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剋製而精準的,沒有絲毫誇張或煽情的成分,這非常符閤它所涵蓋的技術領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噪聲”這一概念的處理。在很多入門讀物中,噪聲通常被視為需要消除的敵人,但在書中,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類型的噪聲——從熱噪聲到量化噪聲——它們在音頻鏈中的産生機製,以及它們對信號質量的纍積影響。它將噪聲視為係統設計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並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信噪比(SNR)來提升係統的整體性能。這種對係統性缺陷的誠實麵對和科學分析,讓我對高質量音頻係統的構建有瞭更清醒的認識:這不是一個追求絕對“完美零失真”的零和遊戲,而是在物理和工程限製下,對最佳平衡點的持續追求。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遠比那些隻談論“高保真”的宣傳口號更有價值,它教會瞭我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工程師那樣去審視和設計音頻流程。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風格齣乎意料地簡潔,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這對於一本偏嚮理工科的讀物來說,是一種優點。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時域和頻域轉換那部分內容的編排。通常,傅裏葉變換及其相關概念是任何音頻學習者的一大難關,但這本書采用瞭分層遞進的方式。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復雜的積分公式,而是先用圖形化的方式展示瞭“信號在不同維度上的投影”,讓概念先“落地”。隨後,纔引入數學工具來精確描述這種轉換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把這些技術概念局限在理論層麵,而是緊密地與實際應用場景結閤。例如,在討論壓縮器時,書中深入剖析瞭RMS和峰值檢測機製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動態範圍的控製麯綫,這讓我在處理人聲動態時,不再僅僅依賴於預設的模闆,而是能夠根據信號的特性,選擇最閤適的側鏈處理策略。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固的理論框架,讓我能夠自信地應對各種復雜的音頻製作挑戰。
評分我是在嘗試構建一個小型傢庭錄音棚時接觸到這本書的。坦白說,市麵上關於DAW(數字音頻工作站)操作的教程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解釋“為什麼”這麼做的書籍卻鳳毛麟角。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避開瞭對特定軟件界麵的羅嗦描述,而是把重點放在瞭那些跨越平颱、永恒不變的音頻工程原則上。比如,它對混響和延遲的物理模型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參數的含義,而是用一種近乎建築學的視角,去剖析空間對聲音反射的影響,以及如何用算法模擬這些復雜的物理現象。讀到關於均衡器(EQ)的章節時,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提升高頻”或“削減中低頻”的理解是多麼膚淺。書中對Q值、截止頻率和濾波器類型的數學特性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讓我開始從“修補”聲音轉變為“塑造”聲音。這讓我在實際操作中,那種憑感覺瞎調參數的陋習得到瞭根本性的扭轉,每動一個鏇鈕,心中都有瞭清晰的理論依據支撐,工作效率和最終效果都有瞭質的飛躍。
評分與其他許多側重於“如何使用”的指南不同,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信號處理本質”的深度探險。它在討論音頻編碼和壓縮效率時,展現瞭極高的前瞻性。我對於有損壓縮的原理一直感到睏惑,不明白為什麼人耳聽不齣差異。書中對心理聲學模型的介紹,清晰地解釋瞭聽覺掩蔽效應是如何被利用的。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量化和量化誤差,以及如何在保證主觀聽感的同時,將信息冗餘降到最低。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編碼效率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用嚴謹的邏輯對比瞭不同編碼格式在比特率限製下的性能錶現,這比那些隻說“MP3比WAV小”的普及讀物要深入得多。讀完這部分內容,我仿佛透過錶象,看到瞭數字信息如何在有限的帶寬內被智慧地編織起來,這不僅是對音頻技術有所啓發,對整個信息論領域也産生瞭極大的興趣。這種觸類旁通的價值,是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附加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