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控铣工(四级)第2版——1+X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指导手册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7278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该手册由“理论知识复习题”“操作技能复习题”和“理论知识模拟试卷及操作技能模拟试卷”三大块内容组成,书中介绍了题库的命题依据、试卷结构和题型题量,同时从上海市1 X鉴定题库中抽取部分理论知识试题、操作技能试题和模拟样卷供考生参考和练习,便于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复习准备。
数控铣工职业简介部分 数控铣工(四级)鉴定方案第2部分 鉴定要素细目表第3部分 理论知识复习题基本要求加工准备数控编程数控铣床操作零件加工维护与故障诊断第4部分 操作技能复习题手工编程与数控加工仿真数控铣床操作与零件加工第5部分 理论知识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第6部分 操作技能考核模拟试卷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事业单位,是负责实施上海市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开发和提升上海市职业培训项目的专门机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充满术语堆砌的说明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表达清晰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安全操作规范和设备维护的章节,作者使用了非常警示性但又不失亲和力的措辞,强调了“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比如,关于切削液的管理和主轴轴承的日常点检,书中用流程图和清单的形式进行了归纳,非常便于记忆和现场对照。这种将严肃的职业要求融入到流畅、易懂的文字中的能力,是很多技术书籍所欠缺的。读起来不累,知识点却能牢牢抓住,让人有种“原来这么简单”的顿悟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金属质感的深蓝色调,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精密机械的冰冷与精准。我本来对职业技能书籍的审美期待不高,但看到这本书的排版,感觉作者和编辑在细节上是下过功夫的。字体选择上,标题和正文的搭配非常考究,既保证了专业术语的可读性,又不至于让大量公式和图表显得过于枯燥。尤其是那些关键操作步骤的图示,线条清晰,每一个受力点和刀具路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数控铣床的时候,光是理解G代码和M代码的逻辑结构就花了很长时间,而这本书在引入这些概念时,明显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代码是如何转化为机床的实际动作的,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耐心地在你身边演示每一个步骤,那种对实际操作环境的深入理解,是教科书式的理论讲解难以企及的。
评分从“职业技能鉴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考试的“导航仪”。通过梳理每一个考核模块的知识点分布,它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是必考项、哪些是加分项。书末附带的模拟试题,其难度设置和覆盖范围与官方的鉴定标准高度吻合,我特意对照了几个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发现书中的“精炼总结”部分正是针对这些易错点设计的“考点提示”。这套结构使得学习不再是盲目的,而是目标明确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并迅速通过书中的对应章节进行强化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备考的效率和通过率,对于想要快速获得专业认证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工具性”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选择上非常贴合当前工业4.0的趋势。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已经被淘汰的旧式编程方法,而是重点突出了基于CAD/CAM软件的复杂曲面加工案例,特别是涉及多轴联动和五轴后处理的实战演练。我翻阅了其中一个关于航空零部件叶片槽道的编程案例,它详细记录了从三维模型导入、特征识别、刀具路径优化到后处理生成NC代码的全过程,甚至连后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刀具干涉”问题,书里也给出了具体的排查思路和修改代码的建议。这种全程模拟实战的编排方式,让读者在合上书本,面对实际机床时,感觉已经“实战”过很多次了。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布局,确保了读者学到的技能不会很快过时,而是能够适应未来几年内行业对高端数控人才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用“滴水不漏”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是做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我尤其欣赏它在“误差补偿与精度控制”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在实际生产中,机床的热漂移、刀具磨损带来的尺寸偏差是绕不开的难题,很多传统教材只是点到为止,但这本书却详细剖析了这些误差源的物理机理,并提供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实际的现场校准流程。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对一台老旧的数控铣床进行了补偿参数的重新设定,效果立竿见影,加工出的零件尺寸波动范围明显缩小。这种将前沿的精密测量技术与日常维护保养相结合的叙事结构,体现了编著者对现代制造业一线需求的深刻洞察力,它没有停留在“如何操作”,而是深入到了“如何保证最佳性能”的层面,这对于想从“操作员”晋升为“工艺工程师”的读者来说,价值不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