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建筑设计作品集
定价:58.00元
作者:徐卫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3024449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数字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软件程序自动生成形体,而形体生成需要算法。算法是一系列按顺序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判断和操作,即指令,它们共同完成形体生成的任务。算法生形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比如,使用已有软件菜单,如Rhino软件里的放样操作,也可使用已有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如DP、GC、Grasshopper 等建立形态参数模型来生形,这是因为在软件菜单的背后也是算法在起作用;或利用已有软件的脚本语言描述算法进行计算生形,如MAYA里的MEL语言或Rhino里的RhinoScript等;当然,我们也可在操作系统平台上编写程序描述算法,通过计算生成形体或建立参数模型进而生形,从而得到设计雏形,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设计方案。
算法生形是本设计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对各种来自人的行为活动要求及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分析结果选择或创造算法,利用软件技术进行设计形体计算生成。比如“分形城市”使用DLA算法在特定地形上生成枝杈形态,作为道路系统及建筑雏形发展出*终设计;“聚集—自然—生长”使用元胞自动机算法单胞相互作用形成的集群形态作为建筑群落,形成了设计;“成纤维细胞”则是研究了人体缝合伤口的成纤维细胞弥合伤口的生物形态变化过程,利用TSpline、Millipede、Grasshopper、Weavebird等软件组合来模拟形态发生过程,并用于规划景观的设计;“准晶空间”以准晶体结构关系为基础构筑算法生成适合于码头使用要求的形态空间发展出码头的复杂体量。算法生形的优势在于可面对复杂的使用及环境要求,并有的放矢地通过计算生成满足要求的复杂建筑形体和空间。
内容提要
全面介绍了研究生实验性建筑设计教学“数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以29个设计实例创造性地阐述了数字建筑设计方案的场地研究、算法运用、设计生成、技术工具、设计思想、设计成果;通过阅读上述实例,读者可学习如何基于各种不同的活动行为及环境因素、运用数字设计方法进行总平面规划生成及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态建模。
目录
目录Contents
序:边教边思考——“数字建筑设计”教学笔记
IV
01 准晶体空间| Quasicrystal Space 02
02 放射虫仿生学设计| Bionics Design Imitating Radiolarian 10
03 根系综合体| Root System Complex 16
04 阴阳复合| The Yin-Yang Complex 22
05 城市接缝| City Seaming 28
06 纵横| Horizontal Vertical 3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大胆又不失稳重,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抽象的几何图形与现实场景的巧妙融合,那种将数字信息流具象化的处理手法,很能激发我对建筑与科技边界的好奇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令人称赞,厚实且印刷清晰,这对于一本设计作品集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细节的呈现直接影响观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图文穿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的冲击力,又没有让文字信息显得拥挤或冗余。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已经超出了普通教材或图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成为一种享受。我很期待翻开内页后,这些精心包装的视觉元素背后,能藏有多少震撼人心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实践。从这本书的外部包装所流露出的匠心独白,我已经能嗅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设计能量,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内容阅读打下了极佳的心理基础,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这“数字建筑”的内核究竟几何。
评分作为一名长久关注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人士,我更关注这本书对于未来从业者的教育意义。一本优秀的作品集,应该能够启发那些正在学习或刚刚起步的设计师,让他们看到除了主流学院派之外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供模仿和学习的设计工作流?它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运用新兴软件和硬件(比如VR/AR在设计验证中的应用)的具体案例和心得?我尤其看重的是那种“踩坑记录”——那些失败的尝试、走不通的路径,以及最终是如何通过修正算法或调整设计参数才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书中只是展示了完美的终点,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价值会大打折扣。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书,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既能展示成功的蓝图,又能坦诚地揭示实现蓝图过程中的崎岖与挣扎,从而帮助年轻一代建立起应对复杂数字设计挑战的信心和方法论。
评分我对这类专注于前沿设计方法论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近乎挑剔的审视态度。首先,我非常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数字”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张力与和谐的。在当今的设计语境中,“参数化”和“生成式设计”早已不是新鲜词汇,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工具性的手法,转化为富有情感和场所精神的建筑表达。我期望看到一些超越炫技的案例,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结构和空间组织。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限制等宏大议题时,数字工具能提供哪些独到的解决方案?书中呈现的逻辑推演是否严谨?从早期的概念草图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其间的迭代过程是否清晰可循?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最终美轮美奂的渲染图,更是支撑这些图像背后的算法逻辑、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以及最终对居住者体验的深刻影响。如果仅仅是堆砌复杂的曲面和异形结构,而缺乏对人类尺度的关怀,那么再“数字”也终究是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并非按照简单的项目时间线排列,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理论脉络或者设计方法学的递进关系。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暗示着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是项目合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实时反馈系统”和“动态表皮设计”的章节标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表明作者可能在探索建筑与环境的即时交互性。在传统建筑中,材料和结构是静态的,但数字技术允许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不确定性”这一数字设计的核心特征,转化为一种可控的、有益于建筑生命力的元素。这种探索,需要极高的数学素养和对材料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的。这本书似乎在挑战我们对“完成度”的传统定义,或许在数字建筑的世界里,建筑是永远处于“进行时”的。
评分从图书名称中透露出的“刚数字”这三个字来看,我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强烈的、试图将坚实的基础与前卫技术相结合的意图。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并非盲目地追逐技术的潮流,而是试图将数字工具根植于扎实的建筑学原理之上。我期待看到,在那些高度复杂的数字形态背后,是否依然能辨识出清晰的结构逻辑、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对基地文脉的尊重。过于依赖软件的自动生成,很容易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在每一次“数字干预”之后,建筑的本质属性——例如采光、通风、材料的可持续性——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优化的。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展示出,数字技术不是为了创造怪异的造型,而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适应性的建筑,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作品集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份极具前瞻性的设计宣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