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35.00元
作者:郭世满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512058
字数: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宽带化、分组化、多样化和光纤化及多业务网络平台化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发展,对主要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技术。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的内容涵盖宽带接入网络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铜缆数字用户线(DSL)、光纤接入网(QAN)、光纤同轴混合(HFG)与电缆调制解器(CM)、IP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等,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如网络电视(IPTV)、WiMAX、家庭网络、光纤到户(FTTH)等。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高等涵授生教材已使用多次。因此,信息工程、电工工种和基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选用为教材。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对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有的参考份值。
目录
章 宽带接入网概述
1.1 理解宽带
1.1.1 什么是宽带?
1.1.2 宽带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1.1.3 支撑宽带的技术
1.2 宽带接入技术
1.1.2 基于PSTN的接入技术
1.2.2 基于LAN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2.3 基于光纤的接入技术
1.2.4 基于同轴电缆的接入技术
1.2.5 无线接入技术
1.2.6 自由空间光通信
1.2.7 网络电视(IPTV)
1.2.8 家庭网络
1.3 下一代网络中的宽带接入
1.3.1 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1.3.2 发展下一代网络的驱动力量
1.3.3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3.4 网络转型(演进)的五大发展方向
1.3.5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接入网中的基础技术
2.1 信息与通信
2.1.1 信息
2.1.2 信息量与熵
2.1.3 互信息量与条件熵
2.1.4 冗余度、编码效率与压缩比
2.1.5 信首及信道容量
2.1.6 编码定理
2.2 音频信源编码
2.2.1 编码质量的评价
2.2.2 线性预测编码
2.2.3 激励信源编码
2.3 视频信源编码
2.3.1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2.3.2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2.3.3 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
2.3.4 编码举例
2.4 电视基础知识
2.4.1 编码举例
2.4.2 彩色电视系统
2.4.3 电视信号的频谱特点与频道分配
2.4.4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4.5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2.5 多载波技术
2.6 二线数字双工传输
2.7 V5接口及其协议
2.7.1 V5接口的构成
2.7.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2.7.3 V5接口的协议
2.8 接入网的概念
2.8.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8.2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8.3 接入网的管理
2.8.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
2.9.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9.2 IP接入网与G.902定义的接入网的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铜线接入技术
3.1 DSL的信号环境
3.1.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3.1.2 串扰和其他噪声
3.1.3 混合线圈与回波
3.2 铜线接入信号处理技术
3.2.1 2BIQ码
3.2.2 QAM
3.2.3 CAP
3.2.4 DMT
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3.3.1 HDSL系统的基本组成
3.3.2 HDSL贴结构
3.3.3 HDSL关键技术
3.3.4 HDSL的贴结构
3.3.5 HDSL的局限性
3.4 第二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2)接入技术
3.4.1 HDSL2的设计目标
3.4.2 HDSL2的线路编码
3.4.3 HDSL2的FDM和波抵消
3.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3.5.1 ADSL 的提出
3.5.2 ADSL 的技术特点
3.5.3 ADSL的系统结构
3.5.4 ADSL的技术基础
3.5.5 ADSL的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3.6 G.Lite与DSLAM
3.6.1 G.Lite
3.6.2 DSLAM
3.6.3 Video over ADSL解决方案
3.6.4 ADS-DSLAM技术的发展
3.7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3.7.1 VDSL的系统构成
3.7.2 VDSL的相关技术
3.7.3 VDSL存在的问题
3.7.4 VDSL的应用
3.8 新一代xDSL技术及其应用
3.8.1 ADSL2与ADSL2+
3.8.2 VDSL技术
3.8.3 VDSL2--的DSL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4.1 光纤接入系统的基本配置
4.2 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2.1 PON 拓扑结构
4.2.2 PON 的关键技术
4.2.3 PON 功能结构
4.2.4 PON 技术应用
4.3 ATM 无源光网络(APON)接入技术
4.3.1 APON模型及特 点
4.3.2 APON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4.3.3 APON 帧结构及关键技术
4.3.4 测距
4.4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技术
4.4.1 EPON 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4.4.2 EPON 传输原理及帖结构
4.4.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4.4.4 EPON关键技术
4.5 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
4.5.1 GPON 的引入
4.5.2 GPON 的操作
4.5.3 GPON 封装方法--GEM
4.5.4 GPON 帖结构
4.5.5 GPON中传输容器(T-CONT)
4.5.6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4.6 有源光网络(AON)接入技术
4.6.1 AON 简化技术
4.6.2 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4.7 光纤用户--接入网的未来方向
4.7.1 光纤到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4.7.2 光纤到户蕴含的商业机会
4.7.3 光纤到户的蕴含商业机会
4.7.4 光纤到户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4.7.5 光纤到户在的发展概况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有线电视接入网
5.1 有线电视的组成、分类与发展
5.1.1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5.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
5.1.3 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
5.2 HFC的基本概念
5.2.1 HFC 的发展
5.2.2 HFC 的结构
5.2.3 频谱分配方案
5.2.4 调制与多点接入方式
5.2.5 HFC的特点
5.2.6 CATV网的宽带综合应用业务
5.3 Cable Modem 系统工作原理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第7章 IP接入技术
第8章 网络电视技术
第9章 家庭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体系化”和“前瞻性”。它并没有沉溺于对已淘汰技术的冗长回忆,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未来接入技术演进方向的探讨上,例如,对光电混合、超高速率接入面临的物理限制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架构来突破这些限制的讨论,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这种对未来的把握,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行业未来走向的“路线图”。书中对新技术(比如一些前沿的空分复用和量子通信在接入层可能的应用潜力)的审慎评估,让我对通信行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充满了信心。它为我们这些身处行业中的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技术突破,哪些只是市场炒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研究方向选择。
评分初看目录时,我对“规划”这个词有些不适应,总觉得这更像是一本偏向工程管理的书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进入到关于网络部署和资源分配的章节,我才领悟到“规划”二字的深意。它绝非简单的“哪里拉根线”那么直白,而是涉及到成本效益分析、未来容量预测以及标准兼容性的复杂权衡。书中对于不同接入场景下的网络设计思路讲解得极其透彻,例如,在城市密集区域和偏远乡村地区,如何制定出最优化的光纤到户(FTTH)部署策略,书中给出的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一份教科书级别的实战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技术选型时,那种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没有偏袒任何一家厂商或标准,而是基于实际的工程约束条件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这使得全书的理论高度非常扎实,即便是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建立在对现有技术生命周期和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设想。
评分从一个技术应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框架,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协议的深度解析。它成功地搭建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之间的桥梁。举例来说,当我们在讨论5G或下一代固网技术时,很多时候焦点都集中在速率的提升上,但这本书提醒我们,最终的瓶颈往往出现在接入网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我们最终连接到骨干网的那个环节。作者对接入网的各种接口标准、速率等级划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对于做系统集成或者产品选型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贵的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跳出单一技术的“隧道视野”,去理解整个通信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要求,确保我们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与不断进化的核心网保持步调一致,这才是真正的“规划”智慧所在。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本来对“宽带接入”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网速快”的模糊认知上,毕竟日常使用中,大家更关注的是体验,而不是背后的技术细节。但读完这本书的前几章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网络世界的理解是多么肤浅。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信息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切入,娓娓道来信息通信网络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到今天这个光速互联的阶段。特别是关于早期接入技术瓶颈的描述,那段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技术人员为了提升一点点速率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书中对不同接入技术原理的剖析,逻辑清晰得像是一张精密绘制的电路图,即便是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勾勒出光纤、DSL、无线接入等技术各自的工作机制和优劣势。这种由浅入深、注重底层逻辑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带领读者重走通信技术发展史的精彩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的技术类书籍中做得最好的之一。许多复杂的信号调制、传输模型,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是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细节中的。但这本书中的图示,特别是那些三维的电磁波传播示意图和时域/频域的对比图,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直观地揭示了那些抽象的物理现象,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噪声抑制”、“串扰处理”等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记得有一张图清晰地展示了PON(无源光网络)中光功率分配的结构,我只是看了一眼图,就立刻明白了为什么这种架构能在不使用有源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接入。这种视觉化的辅助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也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挫败感。可以说,作者和编辑团队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也同样贯彻了他们所教授的技术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