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
定价:46.00元
作者:李小龙 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40661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李小龙等编著的《电子技术》介绍了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作用,继承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正弦波振荡器,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电力电子技术等。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学校的教材使用。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1.1 本征半导体 1.1.2 杂质半导体 1.1.3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2 二极管 1.2.1 二极管的简介 1.2.2 二极管的电压一电流关系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2.4 二极管的应用 1.3 特殊二极管 1.3.1 稳压管 1.3.2 发光二极管 1.3.3 光电二极管 1.4 晶体管 1.4.1 晶体管的结构 1 4 2晶体管的放大作用 1.4.3 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及工作状态 1.4.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5 场效应管 1.5.1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1.5.2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5.3 场效应管的使用注意事项 1.5.4 场效应管与晶体管的性能比较 本章小结 习题第2章 数字电路基础 2.1 数字电路概述 2.1.1 数字电路的主要特点 2.1.2 脉冲信号波形及其参数 2.1.3 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 2.2 基本逻辑门电路 2.2.1 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 2.2.2 三种逻辑门电路 2.3 逻辑运算法则 2 3.1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和定律 2.3.2 逻辑函数的化简 2.4 集成与非门电路 2.4.1 TTL与非门 2.4.2 CMOS与非门电路 2.4.3 TTL三态输出与非门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 3.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3.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3.3 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3.3.1 加法器电路分析 3.3.2 二进制编码器 3.3.3 二进制译码器 3.3.4 数字比较器 3.3.5 数据选择器 3.4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一冒险现象 3.4.1 竞争一冒险现象简介 3.4.2 竞争一冒险现象的判断 3.4.3 冒险现象的消除 本章小结 习题第4章 时序逻辑电路 4.1 概述 4.2 基本RS触发器 4.3 同步RS触发器 4.4 主从RS触发器 4.5 JK触发器 4.6 D触发器 4.7 T触发器 4.8 T'触发器 4.9 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4.10 计数器 4.10.1 二进制计数器 4.10.2 非二进制计数器 4.10.3 集成计数器的应用 4.11 寄存器 本章小结 习题第5章 基本放大电路 5.1 共射级放大电路 5.1.1 放大电路的组成 5.1.2 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5 1.3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5.2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5.2.1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5.2.2 微变等效电路法 5.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5.3.1 放大电路稳定静态工作点原理 5.3.2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分析 5.4 射极输出器 5.4.1 电路组成和静态工作点 5.4.2 性能指标分析 5.4.3 射极输出器的应用 5.5 多级放大电路 5.5.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5.5.2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分析 5.6 差动放大电路 5.6.1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 5.6.2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5.6.3 长尾式差动放大器 5.7 功率放大电路 5.7 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5.7.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5.7.3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第6章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应用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 6.1.1 反馈的定义 6.1 2反馈放大器的组成 6.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类与判断 6.2.1 反馈信号的分类与判断 6 2.2 反馈的四种组态 6.2.3 反馈组态的判断 6.3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6.3.1 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6.3.2 减小非线性失真和抑制干扰 6 3.3 展宽频带 6 3.4 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本章小结 习题第7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7.1 概述 7.2 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7 2 1理想运算放大器 7 2.2 比例运算电路 7.2.3 加法运算电路 7.2.4 减法运算电路 7.2.5 积分运算电路 7.2.6 微分运算电路 7.2.7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7.3 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7.3.1 比较器 7.3.2 方波发生器 7.4 集成运放的使用常识 7.4.1 兀件的选用 7.4.2 使用时的注意问题 7.4.3 运算放大器的保护 本章小结 习题第8章 正弦波振荡器 8.1 正弦波振荡电路概述 8 1.1 利用正反馈产生振荡 8.1.2 振荡电路的自激条件 8.1.3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 8.1.4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类 8.2 RC正弦波振荡器 8.2.1 串并联网络振荡电路 8.2.2 其他形式的RC振荡电路 8.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8.3.1 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8 3 2变压器反馈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8.3.3 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8.3 4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8.4 石英晶体振荡器 8.4.1 石英晶体特性 8.4.2 石英晶体振荡器 本章小结 习题第9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 9.1 概述 9.2 多谐振荡器 9.2.1 门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9.2.2 采用石英晶体的多谐振荡器 9.3 单稳态触发器 9.3.1 门电路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9.3.2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9.3.3 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 9.4 施密特触发器 9.4.1 概述 9.4.2 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 9.5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9.5.1 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9 5 2 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 9.5.3 555定时器构成单稳态触发器 9.5 4 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 本章小结 习题0章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10.1 A/D转换器 10.1.1 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 10.1 2主要技术指标 10.2 D/A转换器 10.2 1 倒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 10.2.2 主要技术指标 本章小结 习题1章 电力电子技术 11.1 稳压电源 11.1.1 整流电路 11.1.2 滤波电路 11.1.3 稳压电路 11.2 晶闸管及其应用 11.2.1 晶闸管及其特性 11.2.2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11.2 3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11.3 交流调压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我本来以为我对电子技术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只是冰山一角。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元器件和电路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背后的物理机制和设计哲学。特别是关于半导体器件特性的分析部分,作者用极其严谨的数学模型和清晰的图解,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消化其中关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部分,那里面详细描述了从硅晶圆的提纯到光刻、蚀刻、薄膜沉积的每一步精细操作,每一个环节的参数控制都体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考究,大量的实物图、仿真结果图和电路原理图穿插其中,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理解效率。对于那些想在电子工程领域深耕,寻求理论基石和前沿视野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大部头”,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但最终的回报是无可估量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它更像是一部可以伴随职业生涯不断研读的参考宝典,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前瞻性布局。在许多技术书籍还在着重介绍已经成熟甚至略显过时的技术架构时,这本书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领域,例如低功耗设计的前沿方法论、新型传感器接口的信号处理优化,以及面向物联网(IoT)设备的边缘计算架构等。作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这些新技术的潜力,更是在关键的技术瓶颈处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雏形。这种“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视野,让这本书充满了活力和时效性,而不是成为一本很快就会过时的参考手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绿色电子”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了能效比的提升,更深入到了材料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设计电路”,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电子技术”。这种宏大叙事和精微技术分析的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不止一个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选择真是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我是一个有轻微“书本情结”的读者,对书籍的物理质感很看重。翻开内页,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处理,配合着清晰锐利的印刷字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特别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配有的插图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那些复杂的波形图、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曲线,线条流畅,色彩区分得当,即便是细节最丰富的部分也能保持极高的可读性。相比于一些只注重内容的电子版资料,这本书的纸质呈现方式,让我在对照电路图和数据手册时,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我工作台上随时可以翻开的工具书。我甚至注意到,作者在脚注部分对一些历史名词和经典理论的引用标注得非常详尽,这反映出作者对待学术规范的极度认真和对知识体系的尊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难度超出了我预期的范围,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享受。我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在一个月内速读完毕,结果发现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必须停下来,反复查阅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前置理论,甚至需要借助一些更基础的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特别是它对非线性电路分析的部分,引入了诸如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级数等高等数学工具,运算过程非常繁琐和严谨。这说明作者的目标读者群体定位非常清晰——并非是想蜻蜓点水般了解概念的初学者,而是那些准备好迎接智力挑战、渴望深入理解底层逻辑的工程师或高年级学生。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难啃”,它强迫读者跳出舒适区,去搭建自己的知识模型和推理路径。读完后,那种“我征服了一座技术高峰”的成就感,是阅读那些简单教程无法给予的。这绝对是一本需要时间沉淀、反复咀嚼才能品出真味的学术巨著。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随便翻翻,了解一下大概”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技术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充斥着大而无当的空泛描述。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模式,而是仿佛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对话。作者非常擅长用生活化的例子来引入复杂的概念,比如用自来水管路系统的压力和流量变化来类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瞬间就将抽象的电学概念具象化了。我尤其欣赏它在应用案例上的选择,比如对现代消费电子产品中电源管理模块的拆解分析,非常贴近实际开发中的痛点和优化策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特有的、略带幽默感的学术腔调,读起来虽然信息密度很大,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沉闷。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原本遥不可及的“高深技术”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我动手实践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