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sp; &xbsp; 胡彩霞、李玉敏主编的《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共12章,*1章是绪论,从通信发展简史及展望引导出通信的基本概念与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的基本构成;*2章和第3章主要分析了通信系统的数学工具,如果读者已有先修基础,可将其作为复xi内容;第4章阐述了目qiax正在应用的各种模拟调制方式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分析;第5章和第6章主要介绍了数字信号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第7~9章主要介绍了香农信息论的基本理论;*10章阐述正交码与伪*码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1章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由于它能有效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有望成为第四代蜂窝移动通用通信空中接口的候选技术;*12章介绍了通信网的基本原理,阐述交换的基本原理、信令和协议的基本概念以及下1代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xbsp;*1章 &xbsp;绪论
&xbsp; 1.1 &xbsp;引言
&xbsp; 1.2 &xbsp;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构成
1.2.1 &xbsp;概述
1.2.2 &xbsp;信源、信宿和信号
1.2.3 &xbsp;信源编译码设备
1.2.4 &xbsp;信道及信道编译码设备
1.2.5 &xbsp;交换设备
*2章 &xbsp;确定信号分析
&xbsp; 2.1 &xbsp;引言
&xbsp; 2.2 &xbsp;确定信号的分类
&xbsp; 2.3 &xbsp;周期信号的傅里叶集数分析
&xbsp; 2.4 &xbsp;傅里叶变换
&xbsp; 2.5 &xbsp;单位冲激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xbsp; 2.6 &xbsp;功率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xbsp; 2.7 &xbsp;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
&xbsp; 2.8 &xbsp;确定信号的相关函数
&xbsp; 2.9 &xbsp;卷积
&xbsp; 2.10 &xbsp;确定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xbsp; 2.11 &xbsp;希尔伯特变换
&xbsp; 2.12 &xbsp;解析信号
&xbsp; 2.13 &xbsp;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
第3章 &xbsp;随机过程
&xbsp; 3.1 &xbsp;引言
&xbsp; 3.2 &xbsp;随机过程的统计(概率)特性
&xbsp; 3.3 &xbsp;平稳随机过程
&xbsp; 3.4 &xbsp;高斯随机过程(正态)
&xbsp; 3.5 &xbsp;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xbsp; 3.6 &xbsp;高斯白噪声
&xbsp; 3.7 &xbsp;窄带平稳随机过程
&xbsp; 3.8 &xbsp;匹配滤波器
&xbsp; 3.9 &xbsp;循环平稳随机过程
xi题
第4章 &xbsp;模拟通信系统
&xbsp; 4.1 &xbsp;引言
&xbsp; 4.2 &xbsp;幅度调制
4.2.1 &xbsp;*边带抑制载波调幅
4.2.2 &xbsp;具有离散大载波的*边带幅度调制
4.2.3 &xbsp;单边带调幅
4.2.4 &xbsp;残留边带调幅
&xbsp; 4.3 &xbsp;角度调制
4.3.1 &xbsp;调频及调相信号
4.3.2 &xbsp;角度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4.3.3 &xbsp;角度调制器与解调器
&xbsp; 4.4 &xbsp;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1 &xbsp;*边带抑制载波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2 &xbsp;单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3 &xbsp;具有离散大载波的*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xbsp; 4.5 &xbsp;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1 &xbsp;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2 &xbsp;频率调制的门限效应
4.5.3 &xbsp;预加垂滤波与去加重滤波
&xbsp; 4.6 &xbsp;频分复用及其应用实例
&xbsp; 4.7 &xbsp;*外差接收机
xi题
第5章 &xbsp;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xbsp; 5.1 &xbsp;引言
5.1.1 &xbsp;数字基带信号及数字基带传输
5.1.2 &xbsp;信息量单位、信息速率及码元速率、误比特率及误符率、频带利用率
&xbsp; 5.2 &xbsp;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
5.2.1 &xbsp;数字脉冲幅度调制
5.2.2 &xbsp;常用的数字PAM信号波形(码型)
5.2.3 &xbsp;数字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
5.2.4 &xbsp;常用线路码型
&xbsp; 5.3 &xbsp;在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
5.3.1 &xbsp;利用低通滤波的接收
5.3.2 &xbsp;利用匹配滤波器的醉佳接收
&xbsp; 5.4 &xbsp;数字PAM信号通过限带基带信道的传输
5.4.1 &xbsp;数字PAM基带传输及码间干扰
5.4.2 &xbsp;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的奈奎斯特准则
&xbsp; 5.5 &xbsp;在理想限带及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PAM信号的醉佳基带传输
&xbsp; 5.6 &xbsp;眼图
&xbsp; 5.7 &xbsp;信道均衡
&xbsp; 5.8 &xbsp;符号同步
xi题
第6章 &xbsp;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xbsp; 6.1 &xbsp;引言
&xbsp; 6.2 &xbsp;二进制数字信号的正弦型载波调制
6.2.1 &xbsp;二进制通断键控
6.2.2 &xbsp;二进制移频键控
6.2.3 &xbsp;二进制移相键控
6.2.4 &xbsp;2PSK的载波同步
6.2.5 &xbsp;差分移相键控
&xbsp; 6.3 &xbsp;四相移相键控
&xbsp; 6.4 &xbsp;M进制数字调制
6.4.1 &xbsp;数字调制信号的矢量表示
6.4.2 &xbsp;加性白高斯噪声干扰下M进制确定信号的醉佳接收
6.4.3 &xbsp;M进制振幅键控
&xbsp; 6.5 &xbsp;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
6.5.1 &xbsp;醉小移频键控
6.5.2 &xbsp;高斯醉小移频键控
xi题
第7章 &xbsp;信源和信源编码
&xbsp; 7.1 &xbsp;引言
&xbsp; 7.2 &xbsp;信源的分类及其统计特性描述
&xbsp; 7.3 &xbsp;信息熵H(X)
&xbsp; 7.4 &xbsp;互信息I (X ;Y)
&xbsp; 7.5 &xbsp;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定理简介
&xbsp; 7.6 &xbsp;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
&xbsp; 7.7 &xbsp;连续信源的限失真编码
7.7.1 &xbsp;模拟信号数字化基本原理
7.7.2 &xbsp;采样
7.7.3 &xbsp;标量量化
7.7.4 &xbsp;脉冲编码调制
7.7.5 &xbsp;时分复用
7.7.6 &xbsp;矢量量化
&xbsp; 7.8 &xbsp;相关信源的限失真信源编码
7.8.1 &xbsp;预测编码
7.8.2 &xbsp;变换编码
xi题
第8章 &xbsp;信道
&xbsp; 8.1 &xbsp;引言
&xbsp; 8.2 &xbsp;信道的定义和分类
&xbsp; 8.3 &xbsp;通信信道实例
8.3.1 &xbsp;恒参信道
8.3.2 &xbsp;随参信道
&xbsp; 8.4 &xbsp;信道的数学模型
8.4.1 &xbsp;连续信道模型
8.4.2 &xbsp;离散信道模型
&xbsp; 8.5 &xbsp;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xbsp; 8.6 &xbsp;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6.1 &xbsp;随参信道的数学模型
8.6.2 &xbsp;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6.3 &xbsp;抗衰落措施
&xbsp; 8.7 &xbsp;信道容量
&xbsp; 8.8 &xbsp;信道编码定理
xi题
第9章 &xbsp;信道编码
&xbsp; 9.1 &xbsp;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xbsp; 9.2 &xbsp;线性分组码
9.2.1 &xbsp;基本概念
9.2.2 &xbsp;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
9.2.3 &xbsp;汉明码
&xbsp; 9.3 &xbsp;循环码
9.3.1 &xbsp;基本概念
9.3.2 &xbsp;多项式描述
9.3.3 &xbsp;生成多项式与生成矩阵
9.3.4 &xbsp;监督多项式与监督矩阵
&xbsp; 9.4 &xbsp;卷积码
9.4.1 &xbsp;卷积码的编码
9.4.2 &xbsp;卷积码的译码
xi题
*10章 &xbsp;扩频通信
&xbsp; 10.1 &xbsp;引言
&xbsp; 10.2 &xbsp;伪随机码
10.2.1 &xbsp;定义
10.2.2 &xbsp;醉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m序列)
&xbsp; 10.3 &xbsp;正交码
&xbsp; 10.4 &xbsp;直接序列扩频
10.4.1 &xbsp;直扩二相移相键控
10.4.2 &xbsp;功率谱密度
10.4.3 &xbsp;DS-BPSK的抗干扰性能
&xbsp; 10.5 &xbsp;多径分集接收:Rake接收
&xbsp; 10.6 &xbsp;扩频码的其他应用
10.6.1 &xbsp;误码率的测量
10.6.2 &xbsp;数字信息序列的扰码与解扰
10.6.3 &xbsp;噪声发生器
10.6.4 &xbsp;数字通信加密
10.6.5 &xbsp;测量时延
xi题
*11章 &xbsp;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
&xbsp; 11.1 &xbsp;引言
&xbsp; 11.2 &xbsp;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11.2.1 &xbsp;BPSK-OFDM
11.2.2 &xbsp;QAM-OFDM
*12章 &xbsp;通信网的基础知识
&xbsp; 12.1 &xbsp;引言
&xbsp; 12.2 &xbsp;通信网的组成要素和性能要求
&xbsp; 12.3 &xbsp;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12.3.1 &xbsp;电路转接
12.3.2 &xbsp;信息转接
12.3.3 &xbsp;多址接入
&xbsp; 12.4 &xbsp;信令和协议
12.4.1 &xbsp;电话信令
12.4.2 &xbsp;数据网协议
&xbsp; 12.5 &xbsp;代表通信网发展方向的下1代网络
12.5.1 &xbsp;*S*
12.5.2 &xbsp;软交换
12.5.3 &xbsp;IMS
&xbsp; 12.6 &xbsp;无线自组织网络
&xbsp; 12.7 &xbsp;结束语
参考文献
&xbsp;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似乎完全不成正比,更像是一本面向非专业人士的“通信概览”,而不是一本“基础及应用”的技术手册。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无线接入网的部分,希望看到4G到5G的演进中,物理层关键技术的具体实现细节。比如,载波聚合(CA)是如何在物理层实现带宽扩展的?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预编码矩阵是如何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实时计算和反馈的?这些是支撑现代移动通信性能的核心要素。然而,书中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更多是概念性的描述,比如“载波聚合可以提升速度”,却丝毫没有涉及如何通过增加分量载波的数量或带宽来量化地提升吞吐率的计算方法。在谈到软件定义网络(SDN)时,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分离,然后就结束了,完全没有涉及OpenFlow协议的具体报文结构,更没有演示如何用它来编程控制一个虚拟交换机。对于一个期待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部署能力的人来说,这种描述是极其令人失望的。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似乎害怕触及任何需要严谨数学推导或详细协议栈分析的内容,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绕道而行,留下一堆悬而未决的问题。
评分更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它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断裂感,仿佛是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点拼凑起来的内容。例如,前几章对信道容量的讨论,似乎是基于香农公式的经典理论框架,充满了信息论的术语,但当讨论到多址接入技术时,却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CDMA技术的详细历史介绍,而对目前广泛使用的OFDMA在正交性保证上的复杂性却一笔带过。这种不一致性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从底层物理层到上层网络架构的完整认知路径。如果这本书的目的是教授“基础”,那么基础概念的引入应该是渐进且相互关联的。然而,这里的基础是分散的,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我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一个典型的通信链路,从信号源头到最终接收端,逐步展开每一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的关键技术和它们的接口协议。这本书没有提供这种“端到端”的视角。它像是在一个工具箱里堆满了各种工具,但没有说明每种工具在什么具体情境下应该如何配合使用才能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因此,这本书与其说是“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不如说是一部关于通信发展史上各个技术节点的零散笔记集合。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期待的,毕竟“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硬核,希望能帮我系统地梳理一下这些年工作中零散学到的知识点。可是,当我翻开第一章,迎接我的不是那些熟悉的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的公式和原理,而是一堆关于古代烽火台和摩尔斯电码的历史回顾。我理解历史背景很重要,但对于一个想快速了解5G核心网架构的工程师来说,这未免有些“跑偏”了。书里花了好大篇幅去描述电磁波的发现过程,以及早期电话交换机的机械原理,这些知识点在任何一本大学基础物理教材里都能找到更深入的讲解,而且论述得更严谨。我期待的是对现代通信系统,比如OFDM、MIMO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剖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优化性能、克服干扰的。结果,这些现代技术的介绍非常简略,像是蜻蜓点水,仅仅提到了名字,却没有给出哪怕一个关键的数学模型或者仿真实例。比如在讲到网络切片的时候,书里只是泛泛而谈它对不同业务的适用性,却完全没有涉及NFV/SDN这些底层虚拟化技术是如何支撑切片实现动态资源的分配与隔离的。感觉作者的侧重点完全放在了“通信的历史沿革”上,而对于“技术应用”这个副标题所承诺的内容,简直是避重就轻,读完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历史选修课,而不是专业技术培训。我实在找不到这本书里关于光纤通信的实际链路预算计算方法,更别提什么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的应用案例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感到非常困惑。它似乎试图涵盖所有能和“通信”沾边的内容,结果就是每一样都只讲了一点皮毛,形成了一个极其松散的知识网络。比如,书中有一章突然转向了信息安全的范畴,但内容却停留在了简单的公钥私钥加密原理介绍,甚至连对称加密算法的效率对比都没有做。接着下一章又跳到了物联网(IoT)的协议栈,但对MQTT和CoAP的描述,还不如我五年前参加的一个小型行业研讨会的宣传册来得详细和实用。真正让我感到抓狂的是它对“应用”部分的论述方式。它没有将技术与具体的行业场景(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进行有效的结合,而是用一些非常宏观、老套的案例,比如“移动办公的便利性”这种十年前的论调来填充篇幅。我买这本书是为了寻求解决当下复杂网络部署问题的思路,我需要的是如何通过优化TCP/IP栈参数来降低高并发下的延迟,或者是如何设计一个更健壮的路由策略来应对突发流量。然而,这本书对这些实操层面的细节几乎是完全回避了。每次当我准备深入挖掘某个具体技术点时,都会发现作者又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话题上,比如跑去谈论频谱分配的历史争议。这种跳跃性,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清晰、连贯的技术认知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点依然是碎片化的,而且这些碎片大多是些不那么“前沿”的东西。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案例上也有明显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其作为“应用”指导的参考价值。许多技术描述和图表看起来像是直接从几十年前的期刊或者过时的技术文档中复制粘贴而来,缺乏与当前主流技术的迭代和更新。例如,它还在详细介绍一些已经被新标准淘汰的调制方式的复杂性,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阐述OFDM(正交频分复用)在面对高动态环境时,其循环前缀(CP)的设置是如何影响性能和复杂度的。如果这本书是面向在职工程师的,那么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看到关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最新挑战,比如VNF(虚拟网络功能)的冷启动时间优化,或者边缘计算(MEC)在低时延服务部署中的实际架构案例。但这本书里展示的应用场景,很多都停留在“智能家居”这种泛泛的层面,缺乏具体的性能指标(KPI)和面向指标的优化策略。这让我感觉作者对近五年通信领域,尤其是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快速迭代缺乏深入的了解,或者说,编辑没有进行足够的审校来确保内容的现代化水平。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2010年左右水平的综述性读物,而不是一本涵盖“基础及应用”的现代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