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南方前线-第三帝国-17-修订本 | 作者 | 美国时活编辑部,张文天 |
| 定价 | 38.0元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357944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18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东线和西线的战事,殊不知从非洲沙漠发起,进而深入意大利西西里岛及本土南方,历时两年的南方前线也一样打得异常惨烈。曾经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在盟军的打击下节节溃败,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德国的军队由非洲退到西西里岛,又退回意大利本土,后被迫继续向意大利北方退却。而盟军每前进一步,也都付出了相当巨大的血和肉的代价……这一切对于击败,取得反战争的全面胜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美国时活编辑部,世界出版人,编著过一系列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图书如:《全球通史》系列、《第三帝国》系列、《人类一千年》系列等,后与美国在线合并。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全新认识统治下的德国, 让历史不再重演,愿世界永远和平 反思过去,权力、私欲、野心、掠夺、谎言……、 真实的细节,鲜活的记忆,的噩梦 第三帝国的影像一个时代的梦魇 让真实的历史说话 一段心绪难平的历史 一场冷汗淋漓的噩梦 以第三帝国的视角,从内部解剖德国的冷酷与血腥,全方位还原那个时代的痛苦与绝望。值得珍藏的大型图文二战史诗经典。 |
| 文摘 | |
| 德军情报官员们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好运气。1943年4月30日,也就是北非战事结束前两个星期,一个渔民在西班牙南部海岸发现了一具漂浮着的男人尸体。这具尸体明显是一次海上空难的牺牲品,于是引起当地德国情报机构的警觉。他们复印并向柏林发送了在这人腕部捆绑的信使匣中发现的文件。这些资料证实此人是威廉·马丁少校,是供职于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一位两栖登陆的专家。 这些文件披露了一些对于德国人来说事关命运的重要战略性的情报。整个春天,即使是在突尼斯的战斗正酣的时候,德军高级指挥官们就在为盟军下一步将在什么地方进行打击而争论不休。预测集中在北地中海,范围从法国南部到意大利,再到希特勒确信敌人将以此为目标的地区——拥有原油和其他原材料、十分具有经济意义的巴尔干各国。在此人的匣子中发现的一封写给北非英军指挥官哈罗得·亚历山大上将的信,至少部分地证实了希特勒的理论。这封由英国帝国副总参谋长签署的信件表明,盟军将在希腊和撒丁岛两处发起进攻,但这只是在对意大利另一个大岛——西西里进行一次佯攻之后再开始。 虽然多疑的意大利高层军官从未怀疑入侵将打击西西里,但元首是完全被愚弄了。他确信这份文件是性的,于是迅速对这个捉弄人的新情报做出反应。他命令迅速增援在撒丁岛和希腊南部的德国驻军。一个整编德军坦克师确实被从法国南部调往希腊南部。这次距离长达1000多英里的急行军,变成了一次野鸭追逐,因为盟军既没有进攻希腊,也没有进攻撒丁岛的计划。这是英国反谍报机构上演的一出完整把戏:用一具尸体虚构了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然后让他带着伪造的文件进行漂流,以此将轴心国对盟军的真正攻击目标——西西里的注意力转移开来。 西西里早在近4个月之前,就被英美首领选为攻击目标。在1月举行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中,他们就选择这个意大利岛屿作为插入“轴心国软肋”的刀,这是丘吉尔的辛辣用语。在准备于一年后进攻法国北部的同时,他们想转移德国人在俄国前线的压力。从早有记载的历史开始,西西里就是一个有巨大战略重要性的战场。它距突尼斯北端仅90英里,不但控制着西地中海,而且由于其位置离墨西拿海峡对面的意大利的“脚趾”近在划桨可过之间,这就为进入大陆提供了一块便利的跳板。 在西西里的轴心国部队很容易受到攻击,实际上在西地中海的所有地方都是如此。由于意大利军事力量的衰弱,也使大部分德国军队变得薄弱。意大利海军的大型海面舰艇停泊在斯培西亚和塔兰托湾海军基地已近一年,它们缺少燃料和有攻击力的领导来拦截盟军的舰队。同时,美英战舰有效地阻塞了德国潜艇从直布罗陀海峡通过的通道。意大利空军总是依赖于德国的物质支持,而自从这年初以来,盟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已经消灭了这一地区轴心国联合空军力量的一半,即大约1000架可用的飞机。自从14.7万部队在突尼斯陷入重围,意大利军队已经被十分危险而单薄地拆散开来。在向俄罗斯和巴尔干投入120万军队之后,意大利只有不到100万的部队来防守自己的国家。 在很大程度上,希特勒是怀疑他的南方伙伴的决心的。提到西西里,他在5月20日的一次官员会议上说:“让我焦虑的是,这些人没有防守它的意愿;你能看出他们没有这种意愿。这位(指墨索里尼)也许有好的愿望,但是他将被毁灭。” 希特勒甚至开始怀疑他的这位老朋友和同道者。是他们的个人关系和思想意识而非任何共同价值和目标,使德国和意大利于1939年的所谓“钢铁条约”之后连接起来。但是希特勒看着墨索里尼在健康和意志上衰败下来,甚至为诸如与苏联停火这样的举动辩解。 现在,时间到了1943年5月,由于受到来自其自身高层指挥部的压力,墨索里尼不同意希特勒提供德国军队用来加强意大利国土的防御。那个月,希特勒一共提供5个德国师;而墨索里尼只同意要其中已经在意大利境内的3个师,这是由其主要部分在北非被消灭的剩余部分重新组建的师团。这种不情愿使希特勒产生了怀疑,以致他命令他的高级司令部准备一个代号叫“阿拉里克”的秘密计划,内容是一旦意大利人倒向盟军,德国将占领意大利。 不久,希特勒又看到了一出由意大利军队所做的让人忧虑的表演,戏剧性地再一次印证了希特勒的怀疑。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寻找附近的机场以便支援他们计划中对西西里的进攻,于是决定占领位于西西里岛西南部大约65英里的潘特里利亚。这个小小的由火山形成的岛屿布满了海岸炮兵阵地以及在坚硬的岩石中开掘出来的地下飞机库,和一个由近1.2万意大利守军防守的要塞。 盟军的轰炸机对这个要塞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轰炸。在海军炮火的参与下,6月初,轰炸达到了持续一昼夜的渐强态势,当时在5天时间里,有5000多吨的炸弹倾泻下来。这是一种如此令人生畏的展示,以致一些盟军空军的鼓吹者确信,轴心国将被炸得屈服。令人吃惊的是,轰炸只使意军死伤不到400人,但是却摧毁了意大利人的供水设施和他们的士气。6月11日,一个英国步兵旅登上海岸,让希特勒懊恼不已的是,意大利要塞在几乎未放一枪的情况下就投降了。英军的明显伤亡就是,一个士兵被一头受惊吓了的骡子给咬了一口。 潘特里利亚6月11日投降之后的第二天,兰姆皮杜萨这个更小的岛屿也举起了白旗,这使墨索里尼也大为恼火。盟军进攻所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西里或撒丁岛,两者都使人难以忍受地离本土太近。墨索里尼不但同意接受他以前拒绝过的两个德国师,而且还要了另外一个师。这些增援部队使轴心国加强了西西里原本危险的防御。到了6月底,两个德国机械化师抵达那里。这两个师都是以在北非打散了的师团残余部队为基础重建起来的,即第5坦克掷弹师和德国空军地面部队赫尔曼·高瑞坦克师。 德国部队(算上后援和防空部队人数)大约3万人,再加上在西西里的20万意大利乌合之众。除此而外,还有5个非机动的海岸师和3支较小的、大多由西西里新兵和憎恨德国人的后备役老兵组成的军事部队。以领导无方,训练和装备落后而臭名昭著的海岸部队布置在海滩地。他们负责近500英里海岸线的防务,他们的炮兵是如此之差,以致一门反坦克炮不得不覆盖5英里长的海岸。岛屿的防御工事差到了凯塞林后来将其形容为“仅仅是表面文章”和“华而不实的东西”。当一位意大利将军巡查一些水泥工事的时候,他听到一个士兵嘟囔到:现在需要“多一些工兵,少一些将军”。 西西里的防务还被拜占庭式的指挥机构所困扰着。根据近的协议,在岛上所有轴心国的部队应置于意大利将军阿尔福莱得·古佐尼的全权指挥下,他是意大利第6集团军的指挥官。虽然他是以66岁的年龄近被从退休的状态召集回来的,又不熟悉岛上的情况,但古佐尼是一个有能力的战略家和。但是他在位于岛中央安纳的指挥部中,不得不对付另一条平行的指挥链。除了一条从意大利和德国部队经过古佐尼通向罗马的正常渠道外,德国军队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指挥链。德国部队的指挥者们频繁与他们在安纳的联络官来往,后者再向在罗马的德国战区司令凯塞林汇报。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高瑞元帅则有时越过这两条指挥渠道直接与和他同名师团的指挥官联系,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读完这部作品,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潜水,深入到了一个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深渊。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冷峻,他笔下的“南方前线”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线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挣扎求存的战场。他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绘极其出色,无论是炎热潮湿的丛林,还是灯光昏暗的指挥所,那种温度和气味似乎都能穿透纸面直达感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基层士兵心态变化的描述印象深刻,从最初的理想主义热忱到后来的麻木与反思,这种心理轨迹的转变描摹得极其真实和残酷,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过度渲染暴力,只是冷静地呈现了战争对人性的侵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翔实,更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拉回到了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层面,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看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尊严,引发了我对和平与冲突本质的深层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沉重的。作者在处理涉及意识形态冲突的部分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平衡感。他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恶魔”或“救世主”,而是着力于展现不同信念体系在特定历史压力下如何扭曲和演变。我个人非常欣赏其对“灰色地带”的探索,即那些介于明确敌我界限之外的模糊地带,例如间谍活动、文化渗透以及代理人战争的微妙操作。这些内容往往是传统历史著作所忽略的,但恰恰是这些阴影中的角力,塑造了最终的格局。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不是因为叙述不清,而是因为作者抛出的每一个论点都极具启发性,引人深思,迫使我不断地构建和修正自己原有的历史认知模型。这是一部需要投入心力去阅读的作品,但回报绝对丰厚。
评分这本关于冷战时期某种特定地缘政治冲突的著作,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他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压抑。尤其是在描述双方决策层之间的心理博弈时,笔触细腻入微,将政治家的权衡利弊、内心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他对信息战和宣传战的剖析,那种无形的硝烟弥漫在字里行间,让人不禁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如何辨别真相,如何不被片面的叙事所裹挟。全书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每章节的推进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导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对于想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权力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更是一种看待复杂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的深度视角。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一定的戒心,担心会陷入陈词滥调或者过于偏颇的解读。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来审视那些已经被反复讨论过的事件。比如,书中对于后勤补给链条的详细梳理,竟然比那些直接描写战斗场面的段落更引人入胜,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幕后工作中。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成功地将晦涩的军事和政治术语,转化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行文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深沉,时而又急促紧张,让人难以放下手中的书卷。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而非简单的历史记录,值得反复品味和细读。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和排版风格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历史厚重感,而内容更是与其外在形象相得益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间跨度的驾驭能力,他能从几十年的宏观历史脉络中,迅速聚焦到一个决定性的瞬间,然后又缓缓拉回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审视这个瞬间的意义。书中对技术细节的描述,例如某种特定武器的研发历程,或者是通讯加密技术的演进,写得既专业又充满悬念,让人体会到科技进步是如何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关键砝码。不同于某些只关注高层政治的著作,这本书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那些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边缘化或被遗忘的声音,他们的挣扎和选择,为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至关重要的维度和人性的温度。读完后,我感到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本书无疑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