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帝国的扩张-第三帝国-05-修订本 | 作者 | 美国时活编辑部 |
| 定价 | 38.0元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357968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18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当希特勒走上权力的,一名政客以嘲讽的口气说道:“一只疯狗再一次出笼了,但我们的桩子可以栓住它。”可是政客们的桩子并没有栓住这只疯狗,反倒让疯狗狠狠地咬了一口。 事情之所以发展到这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列强的软弱无能,这种无能不但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也葬送了波兰,终英法两国也在劫难逃。 |
| 作者简介 | |
| 美国时活编辑部,世界出版人,编著过一系列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图书如:《全球通史》系列、《第三帝国》系列、《人类一千年》系列等,后与美国在线合并。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全新认识统治下的德国, 让历史不再重演,愿世界永远和平 反思过去,权力、私欲、野心、掠夺、谎言……、 真实的细节,鲜活的记忆,的噩梦 第三帝国的影像一个时代的梦魇 让真实的历史说话 一段心绪难平的历史 一场冷汗淋漓的噩梦 以第三帝国的视角,从内部解剖德国的冷酷与血腥,全方位还原那个时代的痛苦与绝望。值得珍藏的大型图文二战史诗经典。 |
| 文摘 | |
| 这次召见在1938年秋本来会吸引每个欧洲外交官的注意力。希特勒笨拙的外交部部长冯·里宾特洛甫希望10月24日波兰驻德国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陪他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大饭店吃午餐。鉴于里宾特洛甫同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谈话后发生的惊人事件,并且考虑到普鲁士和其他邻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把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抹去——直到1919年按照《凡尔赛和约》协约国重新建立波兰这个国家——这次邀请令波兰大使的思维急速转动。 但是,利普斯基大使有理由相信没有什么可怕的。同德国的关系从来没有如此热烈过。波兰同德国签订的10年互不侵犯条约才进入第四年,而且作为近签订的一个贸易协定的内容之一,波兰仍然享有惠国待遇。另外,希特勒公开声明吞并苏台德地区——不到一个月前在慕尼黑会议上得以实现——已经满足了他在欧洲的“后领土要求”。 认真考虑了里宾特洛甫的邀请后,利普斯基和他的外交部部长约瑟夫·贝克很有可能看到为波兰推动实现他们目标的一个机会。自从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似乎倾向不反对德国在中欧的侵略行径后,为了赢得他们能得到的外交和领土承认,波兰领导人决定独立行动。贝克思想的背后是一个所谓“第三欧洲”的大蓝图,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地区国家为抵御侵略而组成的一个集体安全联盟。44岁的贝克,性格孤僻、不讨人喜欢,在现代波兰位总统、传奇人物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于1935年去世后,贝克是统治波兰的3个前陆军上校小集团成员之一。当总统伊格纳西·莫西西斯基掌握政权而爱德华·里德茨-施密格利元帅控制武装部队时,贝克拥有了外交领域的权力。在他的领导下,波兰充分利用德国的“刺刀尖”外交来解决旧有的怨仇。 德国吞并奥地利3天后,贝克向立陶宛发出一个后通牒,威胁立陶宛如果不同意在48小时内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就要发动战争。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波兰、波罗的海共和国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组成的不结盟集团。囿于军事上的软弱,立陶宛只能采取它所能采取的严厉的方式进行报复——不仅断绝外交关系,而且切断了所有的电报线路以及连接两国的铁路和公路。将近20年了,立陶宛甚至拒绝同波兰举行谈判。 波兰的行为使希特勒心理失去了平衡,但仅仅是一段时间。他下令德军高统帅部制定进军立陶宛的计划,如果立陶宛和波兰发生战争的话。元首的目的是占领波罗的海不冻港梅梅尔以及尽可能多的立陶宛领土。与此同时,立陶宛领导人拼命地寻求国际社会支持以阻止波兰的威胁,但是列强一心想着对付德国。立陶宛人发现他们孤立无援,除了屈服之外别无选择。 当希特勒盯着捷克斯洛伐克时,贝克明确提出用威吓战术对付捷克斯洛伐克陷入麻烦的领导人。当希特勒逐步为吞并苏台德地区的要求加码时,波兰同样要求归还400平方英里、蕴藏丰富煤矿的工业区特青,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从波兰那里赢得这个地区,当时两国边界线是由协约国规定的。 在这场危机逐步恶化的过程中,波兰始终与希特勒步调一致,坚持特青的波兰族人应当享有同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一样的权利。而且,尽管波兰未能将这个要求加到慕尼黑会议中,但是波兰赢得了一个同样的胜利。1938年9月30日,波兰人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立即撤出特青。布拉格答应了,第二天当占领苏台德地区时,波兰部队进驻这个地区。 波兰出乎意料的行动使华沙失去了西方的朋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评论,特青事件使他想起一个大男孩和一个小男孩在操场上的一场打斗。罗斯福说,当大男孩把小男孩摔到地上时,“第三个男孩走上前并猛踢小男孩的肚子”。另一方面,赫尔曼·戈林对占领特青表示称赞,称之为一个“用精彩方式完成的、非常勇敢的行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把这个地区交给波兰军队的捷克将军的评论。他警告,不久以后,波兰自己将会把这个地区交给德国人。 当10月那天利普斯基驱车前往大饭店时,这种前景似乎还不太可能出现。里宾特洛甫热情地欢迎他,午餐开始得很顺利。但是没过多久,德国外长就触及核心问题。他提出3个关于“总体解决波兰和德国之间问题”的建议。 里宾特洛甫说,,波兰称作格但斯克的波罗的海海港但泽必须归还德国。当一战胜利者们重建波兰时,为了避免它被陆地所包围,他们奖赏给这个国家一条沿维斯瓦河到波罗的海的狭长地带。这个被称作波兰走廊的地区是从德国的东普鲁士割让出来的。尽管位于走廊北端的但泽绝大多数人口是德意志人,但是它被宣布为一个自由港,在国联任命的一名高专员监督下进行民主管理。这个城市非军事化并且同波兰人分享关税、港口权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波兰负责但泽的安全和对外交往。 这个决定使所有具有政治色彩的德国人感到巨大的侮辱,但泽成为这两个国家之间一个的刺激物。20世纪30年代初当在但泽市赢得多数时,这种喧闹不断扩大。毕苏斯基总统警告他的波兰下属,德国将会通过对但泽的企图暴露它对波兰的真实意图。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要说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野”的书,那是一本关于密码学和信息战史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奔放,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幽默的自嘲,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技术类书籍的枯燥感。作者对于那些早期黑客的描绘,活灵活现,充满了对反叛精神和智力挑战的赞美。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复杂的加密算法,同时穿插讲述了冷战时期间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锋”,场面紧张刺激得不输给任何一部谍战电影。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在探讨技术伦理时显得异常坦诚,他没有回避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将这种双刃剑的特性展示得清清楚楚。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坐在酒吧里的天才朋友聊天,既能学到硬核知识,又能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活力深深感染。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部探讨古代文明兴衰的力作,那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时间线叙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个人日记、信件摘录以及当时的民间歌谣,使得那些冰冷的史实瞬间拥有了鲜活的血肉和情感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那个时代的幽灵,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市井与庄严肃穆的宫廷之间,亲眼目睹着那些历史转折点的微小波动如何最终汇聚成巨大的洪流。更绝妙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引用和考证非常严谨,每一个关键论断后面都有详实的脚注支撑,既满足了深度爱好者的求知欲,又不会让初次接触的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严谨的信赖感。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报告文学,其叙事节奏掌控得令人窒息。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跟随几位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主人公展开叙述:一位是太平洋岛国上的渔民,一位是中西部遭受极端干旱的农场主,还有一位是华尔街顶尖的气候风险分析师。通过这三条看似平行却又相互交织的生命轨迹,作者将宏大的全球议题还原到了最具体的、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层面。文字充满了紧迫感,那种“正在发生,且无可挽回”的氛围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它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用最直接、最感性的语言,直击读者的良知和对未来的忧虑。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沉重”,但正是这种重量感,才促使我停下来深思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绝对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气势。装帧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文字排版清晰流畅,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打磨,比如字体大小的选用,段落间距的把控,都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匠心。看到这样的实体书,就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能闻到旧书页特有的,混合着油墨香和时间沉淀的味道。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为内容增添了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笔亮色。
评分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关于20世纪初期欧洲艺术思潮变迁的专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知识结构。我原以为艺术史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这本书展示了大量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流派和被遗忘的艺术家。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擅长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间出现的“裂痕”——比如一次失败的画展、一封被退回的赞助申请,这些小事如何预示着一场审美革命的到来。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链条极其紧密,仿佛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读完之后,我再去欣赏那些著名的画作时,视角完全不同了,多了一层对时代背景和艺术家内心挣扎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