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 9787500855460 工人出版社

大师 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 9787500855460 工人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
  • 传记
  • 工人出版社
  • 9787500855460
  • 大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55460
商品编码:297784395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师 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

定价:36.80元

作者:张晓唯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0855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风雨如磐的近代中国,伴随着在绝望中求生的救亡历程和追索新文明、新出路的不息努力,涌现出了诸多在思想学术上堪称“大师”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命印记和心路历程,不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后来者有着长久的感召和激励。《大师: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即描摹了这些大师们不同的性格、追求和际遇,展现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学术追求和政治情怀,同时还原了民国时期一批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等在动荡时局中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与点滴,带领读者重温既往学府的馨香,寻访历史上的人文旧景。

目录


序言
严复
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
张元济
张元济和康有为
林琴南
林琴南的“遗老癖”
罗振玉
罗振玉寓津杂记
王国维
王国维与北京大学
梁启超
梁启超与梁漱溟
蔡元培
关于蔡元培的人际交往
话说蔡先生的学问
所谓蔡元培“晚节不保”问题
罗家伦
大学史上的罗家伦
蒋梦麟
蒋梦麟大学校长生涯的终结
梅贻琦
梅贻琦的昆明岁月
“同途殊归”的两位大学校长:蒋梦麟和梅贻琦
严范孙
“南开校父”严范孙本事
张伯苓
外国人评说张伯苓
张伯芩的后五年
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里的大学秘史
陈序经
陈序经的大学校长生涯
教育之辩——陈序经与胡适
周作人
周作人与北平大学区风潮
洪煨莲
一代良师洪煨莲
……
附录

作者介绍


张晓唯,天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有:《蔡元培评传》(1993年)、《蔡元培与胡适——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2003年)、《今雨旧雨两相知——民国文化名人史事钩沉》(2005年)、《旧时的大学和学人》(2006年)、《蔡元培传》(增订本,2009年)等。

文摘


序言



跨越时代的回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 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一批杰出知识分子的群体命运、思想演变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角色。它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特定事件,而是以时间为轴,勾勒出知识分子群体从晚清维新到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所经历的知识转型、政治卷入与个人抉择的复杂轨迹。 第一部分:启蒙的序曲与传统的断裂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在面临西方文明冲击时所经历的集体性焦虑与自我重塑。 旧学的解构与新知的涌入: 详细考察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府的建立,以及留日、留美学生群体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诸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如何在新旧观念的拉锯中艰难前行。我们审视了早期的启蒙者们,如何试图在儒家伦理的框架内,寻找救亡图存的路径,以及这种内在矛盾最终如何导致了激进思想的兴起。 学术的专业化与思想的激进化: 描绘了在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出现的巨大分化。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引进和整理西方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专业化,为现代高等教育奠定基础。另一部分则更关注社会改造,积极参与政治论辩,从温和的改良主义转向激进的社会革命诉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等思潮的引进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示了不同学说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变异。 知识分子的身份困境: 探讨了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出场”的复杂性。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附于皇权的清流,而是必须面对民众、政党和时代洪流的压力。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个体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张力。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喧嚣与暗流 本书将时间推进至民国鼎盛时期,特别是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这一时期被誉为中国学术和思想的“黄金时代”,但其繁荣之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 学术的繁荣与体制的坚守: 聚焦于这一时期新兴的大学文化。详细描述了大学校长们如何努力在军阀混战和政治干预中,构筑起现代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形成的几大学派的学术贡献、研究方法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例如,探讨了史学研究中“古史辨派”与“社会经济史学派”的争鸣,以及哲学领域中对西方思潮的消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政治风暴中的知识选择: 这一阶段,知识分子与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微妙和紧张。面对国民政府的威权统治、地方势力的渗透以及左翼思潮的挑战,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本书分析了“教授治校”理念的实践与挫折,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既有积极的参与者,也有坚守学术中立的抗争者。 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响: 并非所有人都拥抱全盘西化。本部分也关注了在现代性冲击下,部分学者如何试图重拾并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他们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塑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民族精神寻找根基。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转型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物质匮乏、精神磨砺与集体迁徙。 西南联大的精神丰碑: 重点叙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与运作,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一场精神上的升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学者们如何维持高标准的教学与科研,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学术尊严与民族气节的极致坚守。详细探讨了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下,个体学者如何通过研究和教学,维系着中国文明的火种。 知识分子的“战时伦理”: 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关头所遵循的“战时伦理”。这种伦理要求他们暂时搁置内部的学术争端,将知识转化为抗战的工具。分析了文化机构和出版业在战时后方如何艰难地运转,以及文化宣传在动员民众中的作用。 思想的再定向: 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社会弊端的深刻反思,促使许多知识分子对战前的思想路线进行反思。自由主义思潮在战时面临严峻挑战,而对民主、民权和真正社会平等的呼唤,在痛苦中变得更加迫切和现实。 第四部分:战后的迷茫与历史的转向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共两党围绕“民主”与“重建”展开激烈竞争背景下的最终走向。 “启蒙未竟”的悲剧: 描绘了战后知识分子在迎接和平曙光的同时,所面临的政治真空和思想混乱。他们对建立一个稳定、民主、独立的中国的渴望,却在两大政治力量的角逐中变得日益渺茫。对战后“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和最终失败进行了客观的描述。 知识分子的“靠拢”与“出走”: 详细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新的政治力量崛起面前所做的最终抉择。一部分人基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和对旧体制的失望,选择“靠拢”新兴的政治力量,希望在新的社会秩序中实现其改造中国的理想。另一部分则因政治立场或对学术自由的坚守,选择南迁或“出走”。 时代的句点: 本部分以对新政权建立后,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初期思想改造和学术重塑作为结束,标志着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盛年”的结束,以及他们开始适应一个全新社会结构的“黄昏”的到来。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和多重视角,呈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内忧外患、中西冲突、政治剧变时的精神肖像,旨在理解他们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以及他们自身的命运是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封面材质,配合着精致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的照片和文献资料的插图,处理得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装帧不仅是好看,更像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世界的某种致敬。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愉悦感,是现在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光线柔和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地、带着仪式感地去阅读,享受这种与实体书独处的时光。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

我对作者叙事的手法深感佩服,他/她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学术争论、政治风云下的个人挣扎,描绘得如同娓娓道来的旧事,既有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架结构,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光辉与无奈。特别是在描绘那些大师们在时代洪流中做出取舍和坚持的瞬间,笔触细腻入微,让人能切身体会到那种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拉扯的煎熬。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即便是对民国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被吸引进去,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这些巨匠的喜怒哀乐与他们的学术足迹。

评分

这本书对那个时代知识氛围的还原,简直是令人沉醉。仿佛能闻到旧式书房里纸张和墨水的味道,听到他们在沙龙里辩论时的慷慨陈词。作者不仅仅关注了他们的学术成就,更着墨于他们之间的交往网络、互相影响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下一代学人的潜移默化。这种对“圈子文化”和知识传承链条的细致描摹,为我们理解民国学术的勃发生机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切片。它让我们明白,一个时代的学术光芒,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彼此激发、共同浇灌出来的硕果。读完之后,我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学术生态充满了敬意和神往。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可以看到作者显然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私人信件乃至一些尘封已久的期刊和回忆录。这种扎实的考据工作,让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扁平化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每一次提到某个观点或者事件的转折点,都能感受到背后支撑的详实证据链,让人读得踏实、信服。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史介绍,而是深入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肌理之中,去探究他们思想的源头和最终的归宿。这种“爬梳史料”的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传记合集,更像是一部精密的社会文化史侧写。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责任边界、道德困境以及他们所能施加影响的有限性。看着这些在学问上登峰造极的人物,如何在生计、政治表态和学术自由之间艰难平衡,那种宿命感让人唏嘘。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得以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它提出的很多问题,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去反复咀嚼和回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