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大师 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
定价:36.80元
作者:张晓唯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0855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风雨如磐的近代中国,伴随着在绝望中求生的救亡历程和追索新文明、新出路的不息努力,涌现出了诸多在思想学术上堪称“大师”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命印记和心路历程,不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后来者有着长久的感召和激励。《大师: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即描摹了这些大师们不同的性格、追求和际遇,展现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学术追求和政治情怀,同时还原了民国时期一批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等在动荡时局中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与点滴,带领读者重温既往学府的馨香,寻访历史上的人文旧景。
目录
序言
严复
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
张元济
张元济和康有为
林琴南
林琴南的“遗老癖”
罗振玉
罗振玉寓津杂记
王国维
王国维与北京大学
梁启超
梁启超与梁漱溟
蔡元培
关于蔡元培的人际交往
话说蔡先生的学问
所谓蔡元培“晚节不保”问题
罗家伦
大学史上的罗家伦
蒋梦麟
蒋梦麟大学校长生涯的终结
梅贻琦
梅贻琦的昆明岁月
“同途殊归”的两位大学校长:蒋梦麟和梅贻琦
严范孙
“南开校父”严范孙本事
张伯苓
外国人评说张伯苓
张伯芩的后五年
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里的大学秘史
陈序经
陈序经的大学校长生涯
教育之辩——陈序经与胡适
周作人
周作人与北平大学区风潮
洪煨莲
一代良师洪煨莲
……
附录
作者介绍
张晓唯,天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有:《蔡元培评传》(1993年)、《蔡元培与胡适——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2003年)、《今雨旧雨两相知——民国文化名人史事钩沉》(2005年)、《旧时的大学和学人》(2006年)、《蔡元培传》(增订本,2009年)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封面材质,配合着精致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的照片和文献资料的插图,处理得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装帧不仅是好看,更像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世界的某种致敬。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愉悦感,是现在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光线柔和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地、带着仪式感地去阅读,享受这种与实体书独处的时光。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我对作者叙事的手法深感佩服,他/她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学术争论、政治风云下的个人挣扎,描绘得如同娓娓道来的旧事,既有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架结构,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光辉与无奈。特别是在描绘那些大师们在时代洪流中做出取舍和坚持的瞬间,笔触细腻入微,让人能切身体会到那种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拉扯的煎熬。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即便是对民国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被吸引进去,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这些巨匠的喜怒哀乐与他们的学术足迹。
评分这本书对那个时代知识氛围的还原,简直是令人沉醉。仿佛能闻到旧式书房里纸张和墨水的味道,听到他们在沙龙里辩论时的慷慨陈词。作者不仅仅关注了他们的学术成就,更着墨于他们之间的交往网络、互相影响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下一代学人的潜移默化。这种对“圈子文化”和知识传承链条的细致描摹,为我们理解民国学术的勃发生机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切片。它让我们明白,一个时代的学术光芒,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彼此激发、共同浇灌出来的硕果。读完之后,我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学术生态充满了敬意和神往。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可以看到作者显然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私人信件乃至一些尘封已久的期刊和回忆录。这种扎实的考据工作,让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扁平化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每一次提到某个观点或者事件的转折点,都能感受到背后支撑的详实证据链,让人读得踏实、信服。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史介绍,而是深入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肌理之中,去探究他们思想的源头和最终的归宿。这种“爬梳史料”的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传记合集,更像是一部精密的社会文化史侧写。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责任边界、道德困境以及他们所能施加影响的有限性。看着这些在学问上登峰造极的人物,如何在生计、政治表态和学术自由之间艰难平衡,那种宿命感让人唏嘘。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得以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它提出的很多问题,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去反复咀嚼和回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