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转型与民生难题破解
定价:68.00元
作者:高尚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010106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实现大转型、破解民生难题,转型是关键的关键。转型后的,民生问题则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而言,如何实现转型、破解民生难题。为此,我们特邀的学者高尚全、傅治平等,撰写了本书,本书就突破以往按章节系统阐述的格式,撷取了转型和民生问题中令人关注19个方面,从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再造的路线图,以深入浅出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为国计民生献言献策。本书观点准确、说理透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是各级和广大党员干部参政议政执政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一 中国大转型的愿景之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塑造
二 追问帕金森:历数当今行政综合征
三 “政”转带“经”转:抓住发展方式转变的关节点
四 转型先转“脑”:转型要转“学习型”
五 给公仆戴个“紧箍咒”:职能转变中的制度安排
六 搭好阳光台:建一个权力运行的透明
七 干部“上下”由民:把官帽的分配权交给老百姓
八 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型的头号责任与使命
九 城乡端平一碗水: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 户籍改革:逐年降低农民进城门槛
……
作者介绍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研究会会长。傅治平,海口经济学院人文与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扎根于泥土的深刻”。它探讨的“转型”并非抽象的经济指标变化,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比如住房可负担性、公共交通的效率,以及底层劳动者的技能迭代困境。作者对于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错位”现象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而过度投资于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基础民生项目的长期维护。书中对数据的使用非常精妙,它没有堆砌图表,而是将关键数据点巧妙地融入叙事中,使得冰冷的数字瞬间获得了情感的重量。我个人特别喜欢它探讨“韧性社会”构建的部分,它强调的不是外部救助,而是社区内部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让整本书充满了建设性的力量,它没有沉溺于对问题的抱怨,而是以一种务实、甚至略带悲观的乐观主义,勾勒出了一条条值得探寻的微观改革路径。
评分坦白说,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一些关于未来技术趋势的宏大预测,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最紧迫的痛点。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避免了过度煽情或激烈的批判,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结构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一系列民生议题。比如,书中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探讨,没有停留在批判“寒门难出贵子”的宿命论,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设计中的“溢出效应”——即一项本意为提高效率的政策,如何在实际执行中无意中加剧了阶层固化。这种对政策副作用的细致梳理,让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严谨得像一份政策简报,时而又带着一丝哲学思辨的意味,尤其在探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永恒悖论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张力。它没有给我带来阅读快感,却留下了持久的思考印记,迫使我去重新校准自己对“发展”的定义。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主流媒体热衷报道的、戏剧性的“风口”故事,转而将焦点投向了那些“看不见”的环节。我被其中关于供应链韧性的章节深深吸引住了。在探讨如何确保基础物资的稳定供给时,作者引入了跨国合作与本土化生产之间的博弈,那种在全球化红利消退期,如何重新构建安全边界的讨论,既有宏观的经济模型支撑,又不失对具体行业从业者困境的体恤。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去查找书中引用的那些晦涩的行业报告,试图跟上作者的思维深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能将社会学的人口研究成果,与工程学的系统优化理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闭环。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复杂的交响乐,每一个声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逻辑,共同奏响了对当前社会困境的深度解析。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似乎没有直接切入那些光鲜亮丽的科技突破,而是把笔触深入到了社会肌理的深处,去探寻那些看似寻常却又至关重要的“转型”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议题的耐心,比如关于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结构性压力,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抛出“开源”或“节流”的口号,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代际间利益的微妙平衡点,以及现有制度在面对人口结构巨变时的内在张力。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理论专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充满了对现实世界中人与制度互动的细腻观察。尤其是在描述基层治理模式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时,那些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创新”这个词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它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的迭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直面问题的复杂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如何被这些宏大叙事所塑造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套需要反复咀嚼的学术食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民生”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问题定义优先于解决方案”的治学态度。在关于社区服务老龄化这一块的讨论中,作者并没有急于推荐某种流行的“智慧养老”方案,而是首先质疑了“谁来定义老年人的需求”,以及当前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权力结构是否失衡。这种对“预设前提”的批判,是全书贯穿始终的线索。文字的密度非常高,需要经常回溯前面的章节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简单归因,迫使我们接受现实世界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民生改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系列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爬完一座陡峭的山峰,虽然气喘吁吁,但眼前的视野却开阔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