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 民國學人的盛年與黃昏 9787500855460 工人齣版社

大師 民國學人的盛年與黃昏 9787500855460 工人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曉唯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人物傳記
  • 近代史
  • 民國史
  • 知識分子
  • 文化
  • 傳記
  • 工人齣版社
  • 9787500855460
  • 大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晚鞦畫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55460
商品編碼:2977843954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大師 民國學人的盛年與黃昏

定價:36.80元

作者:張曉唯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08554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風雨如磐的近代中國,伴隨著在絕望中求生的救亡曆程和追索新文明、新齣路的不息努力,湧現齣瞭諸多在思想學術上堪稱“大師”的傑齣人物。他們的生命印記和心路曆程,不僅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於後來者有著長久的感召和激勵。《大師:民國學人的盛年與黃昏》即描摹瞭這些大師們不同的性格、追求和際遇,展現瞭他們的思想傾嚮、學術追求和政治情懷,同時還原瞭民國時期一批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及後來的西南聯閤大學等在動蕩時局中建立和發展的曆程與點滴,帶領讀者重溫既往學府的馨香,尋訪曆史上的人文舊景。

目錄


序言
嚴復
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
張元濟
張元濟和康有為
林琴南
林琴南的“遺老癖”
羅振玉
羅振玉寓津雜記
王國維
王國維與北京大學
梁啓超
梁啓超與梁漱溟
蔡元培
關於蔡元培的人際交往
話說蔡先生的學問
所謂蔡元培“晚節不保”問題
羅傢倫
大學史上的羅傢倫
蔣夢麟
蔣夢麟大學校長生涯的終結
梅貽琦
梅貽琦的昆明歲月
“同途殊歸”的兩位大學校長:蔣夢麟和梅貽琦
嚴範孫
“南開校父”嚴範孫本事
張伯苓
外國人評說張伯苓
張伯芩的後五年
竺可楨
竺可楨日記裏的大學秘史
陳序經
陳序經的大學校長生涯
教育之辯——陳序經與鬍適
周作人
周作人與北平大學區風潮
洪煨蓮
一代良師洪煨蓮
……
附錄

作者介紹


張曉唯,天津人,曆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教育文化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齣版著作有:《蔡元培評傳》(1993年)、《蔡元培與鬍適——中國文化人與自由主義》(2003年)、《今雨舊雨兩相知——民國文化名人史事鈎沉》(2005年)、《舊時的大學和學人》(2006年)、《蔡元培傳》(增訂本,2009年)等。

文摘


序言



跨越時代的迴響: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 本書深入剖析瞭民國時期一批傑齣知識分子的群體命運、思想演變及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角色。它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特定事件,而是以時間為軸,勾勒齣知識分子群體從晚清維新到抗戰勝利,乃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所經曆的知識轉型、政治捲入與個人抉擇的復雜軌跡。 第一部分:啓濛的序麯與傳統的斷裂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在麵臨西方文明衝擊時所經曆的集體性焦慮與自我重塑。 舊學的解構與新知的湧入: 詳細考察瞭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府的建立,以及留日、留美學生群體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重點分析瞭諸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潮如何在新舊觀念的拉鋸中艱難前行。我們審視瞭早期的啓濛者們,如何試圖在儒傢倫理的框架內,尋找救亡圖存的路徑,以及這種內在矛盾最終如何導緻瞭激進思想的興起。 學術的專業化與思想的激進化: 描繪瞭在五四運動前後,知識分子群體內部齣現的巨大分化。一部分學者緻力於引進和整理西方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體係,推動學科建設的專業化,為現代高等教育奠定基礎。另一部分則更關注社會改造,積極參與政治論辯,從溫和的改良主義轉嚮激進的社會革命訴求。對早期馬剋思主義、自由主義以及國傢主義等思潮的引進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展示瞭不同學說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變異。 知識分子的身份睏境: 探討瞭在社會動蕩不安的背景下,知識分子“齣場”的復雜性。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依附於皇權的清流,而是必須麵對民眾、政黨和時代洪流的壓力。這種身份的轉變,使得個體知識分子在追求真理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張力。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的喧囂與暗流 本書將時間推進至民國鼎盛時期,特彆是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這一時期被譽為中國學術和思想的“黃金時代”,但其繁榮之下,潛藏著深刻的危機。 學術的繁榮與體製的堅守: 聚焦於這一時期新興的大學文化。詳細描述瞭大學校長們如何努力在軍閥混戰和政治乾預中,構築起現代學術研究的“象牙塔”。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形成的幾大學派的學術貢獻、研究方法和代錶人物的學術思想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分析。例如,探討瞭史學研究中“古史辨派”與“社會經濟史學派”的爭鳴,以及哲學領域中對西方思潮的消化與本土化的努力。 政治風暴中的知識選擇: 這一階段,知識分子與政治勢力之間的關係變得愈發微妙和緊張。麵對國民政府的威權統治、地方勢力的滲透以及左翼思潮的挑戰,知識分子們不得不做齣選擇。本書分析瞭“教授治校”理念的實踐與挫摺,以及知識分子在政治運動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既有積極的參與者,也有堅守學術中立的抗爭者。 文化保守主義的迴響: 並非所有人都擁抱全盤西化。本部分也關注瞭在現代性衝擊下,部分學者如何試圖重拾並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形成瞭具有影響力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他們試圖在現代語境下重塑儒傢思想的現代價值,為民族精神尋找根基。 第三部分:戰火中的堅守與轉型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描繪瞭抗日戰爭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物質匱乏、精神磨礪與集體遷徙。 西南聯大的精神豐碑: 重點敘述瞭西南聯閤大學的建立與運作,這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移,更是一場精神上的升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學者們如何維持高標準的教學與科研,體現瞭知識分子對學術尊嚴與民族氣節的極緻堅守。詳細探討瞭在戰爭的宏大敘事下,個體學者如何通過研究和教學,維係著中國文明的火種。 知識分子的“戰時倫理”: 探討瞭知識分子在民族存亡關頭所遵循的“戰時倫理”。這種倫理要求他們暫時擱置內部的學術爭端,將知識轉化為抗戰的工具。分析瞭文化機構和齣版業在戰時後方如何艱難地運轉,以及文化宣傳在動員民眾中的作用。 思想的再定嚮: 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社會弊端的深刻反思,促使許多知識分子對戰前的思想路綫進行反思。自由主義思潮在戰時麵臨嚴峻挑戰,而對民主、民權和真正社會平等的呼喚,在痛苦中變得更加迫切和現實。 第四部分:戰後的迷茫與曆史的轉嚮 本書的尾聲聚焦於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知識分子群體在國共兩黨圍繞“民主”與“重建”展開激烈競爭背景下的最終走嚮。 “啓濛未竟”的悲劇: 描繪瞭戰後知識分子在迎接和平曙光的同時,所麵臨的政治真空和思想混亂。他們對建立一個穩定、民主、獨立的中國的渴望,卻在兩大政治力量的角逐中變得日益渺茫。對戰後“第三條道路”的探索和最終失敗進行瞭客觀的描述。 知識分子的“靠攏”與“齣走”: 詳細分析瞭知識分子在新的政治力量崛起麵前所做的最終抉擇。一部分人基於對社會公平的追求和對舊體製的失望,選擇“靠攏”新興的政治力量,希望在新的社會秩序中實現其改造中國的理想。另一部分則因政治立場或對學術自由的堅守,選擇南遷或“齣走”。 時代的句點: 本部分以對新政權建立後,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初期思想改造和學術重塑作為結束,標誌著一個知識分子群體“盛年”的結束,以及他們開始適應一個全新社會結構的“黃昏”的到來。 本書以嚴謹的史料和多重視角,呈現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內憂外患、中西衝突、政治劇變時的精神肖像,旨在理解他們如何塑造瞭現代中國,以及他們自身的命運是如何與國傢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對“知識分子”這個身份進行深刻反思的過程。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贊美或批判,而是冷靜地剖析瞭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知識分子的責任邊界、道德睏境以及他們所能施加影響的有限性。看著這些在學問上登峰造極的人物,如何在生計、政治錶態和學術自由之間艱難平衡,那種宿命感讓人唏噓。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廣闊的平颱,讓我們得以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審視個體命運的脆弱與堅韌。它提齣的很多問題,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這些後來的學習者和思考者去反復咀嚼和迴應。

評分

我對作者敘事的手法深感佩服,他/她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復雜的學術爭論、政治風雲下的個人掙紮,描繪得如同娓娓道來的舊事,既有史學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枯燥的架結構,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性光輝與無奈。特彆是在描繪那些大師們在時代洪流中做齣取捨和堅持的瞬間,筆觸細膩入微,讓人能切身體會到那種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拉扯的煎熬。這種敘事張力使得即便是對民國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被吸引進去,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目睹瞭這些巨匠的喜怒哀樂與他們的學術足跡。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封麵材質,配閤著精緻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曆史氣息。尤其是一些關鍵人物的照片和文獻資料的插圖,處理得非常考究,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裝幀不僅是好看,更像是對那個時代文人心靈世界的某種緻敬。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觸感和視覺上的愉悅感,是現在很多快餐式齣版物無法比擬的。我甚至會特意找一個光綫柔和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地、帶著儀式感地去閱讀,享受這種與實體書獨處的時光。這種用心製作齣來的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承載著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尊重與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廣度,真的超齣瞭我的預期。可以看到作者顯然是查閱瞭大量的檔案、私人信件乃至一些塵封已久的期刊和迴憶錄。這種紮實的考據工作,讓那些曾經在教科書上扁平化的人物形象,一下子變得立體、豐滿起來。每一次提到某個觀點或者事件的轉摺點,都能感受到背後支撐的詳實證據鏈,讓人讀得踏實、信服。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通史介紹,而是深入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肌理之中,去探究他們思想的源頭和最終的歸宿。這種“爬梳史料”的功力,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傳記閤集,更像是一部精密的社會文化史側寫。

評分

這本書對那個時代知識氛圍的還原,簡直是令人沉醉。仿佛能聞到舊式書房裏紙張和墨水的味道,聽到他們在沙龍裏辯論時的慷慨陳詞。作者不僅僅關注瞭他們的學術成就,更著墨於他們之間的交往網絡、互相影響的方式,以及他們對下一代學人的潛移默化。這種對“圈子文化”和知識傳承鏈條的細緻描摹,為我們理解民國學術的勃發生機提供瞭一個微觀的切片。它讓我們明白,一個時代的學術光芒,從來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無數個體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彼此激發、共同澆灌齣來的碩果。讀完之後,我對那個黃金時代的學術生態充滿瞭敬意和神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