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Verilog传奇 | ||
| 作者 | 吴涛 | ||
| 定价 | 79.00元 | ||
| ISBN号 | 9787121298448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电路图是代码的基础,代码是电路图的描述,这是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本书正是遵循这种思路,从电路出发系统地介绍了Verilog语言的知识。本书以通俗幽默的语言介绍了Verilog语言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应的电路设计技巧,其中重点强调了“看图(电路图)说话(写Verilog代码)”的思想。除了基本知识、可综合语句、仿真验证外,还讲解了复杂系统设计方法,介绍了3种不同算法的DDS系统的设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熟练、全面地掌握针对工程实践的Verilog语言的知识,并且了解了系统算法与定点化、系统结构与电路设计等概念。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这些对于一个合格的数字逻辑设计工程师而言,都是须掌握的知识。 |
| 编辑推荐 | |
| 一直寻觅可以写这种风格和传播技术之道的作者,直到遇到吴涛博士。这连续创作和出版的两本书虽然对作者来说可能源于厚积薄发而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但在其他人身上则是不可能实现的。本书兼具幽默的传达方式、合理的知识框架,也许会让入门菜鸟甚至行业内有经验者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
| 作者介绍 | |
| 从事过关于W-CDMA的FPGA IP core设计工作,也完成过W-CDMA和TDS-CDMA的接收机理论研究和链路仿真,及无线通信的系统设计和标准设计工作。目前,有100多个已经授权的发明,也是某个通信行业标准文件的作者,还有的思想被写入3GPP的协议。作者在某电子信类专业论坛上享有知名度,以文风幽默,谈古论今,故事性讲解擅长。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复古又充满力量的感觉,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橙色标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技术深度。我当时买它,主要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去的,圈子里提到这位“老兵”总是带着一种敬畏,说他不仅是资深工程师,更是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的典范。拿到手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主要想学习的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字逻辑概念,通过实际的Verilog代码进行落地,特别是那些关于时序逻辑和状态机的设计。书中的章节组织非常有条理,从最基础的门级建模,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接口协议实现,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总能在关键节点给出精妙的总结。翻阅的时候,我特别关注那些被加粗或用方框标出的“陷阱”提示,这些往往是初学者容易踩的坑,能够提前避开,无疑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地带我走过每一个技术难点,那种醍醐灌霞的感受,是纯粹看官方文档很难体会到的。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尤其是在处理高级模块交互和性能瓶颈分析上,提供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综合器对不同Verilog结构的处理差异,这一点在很多书籍中都会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但作者却用图表和仿真结果展示了不同编码习惯如何影响最终的门级网表。这对于那些需要为FPGA或ASIC项目做性能调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不只是教你如何“实现功能”,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实现高性能的功能”。它仿佛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能看到综合和布局布线工具背后的逻辑,从而指导你在RTL阶段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设计模块时,会不自觉地在脑中快速进行一次“时序检查”和“资源预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培训课程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尤其是那些精心构造的实验案例,简直是学习硬件描述语言的“金矿”。我发现,很多复杂的模块,比如一个PCIe接口的简化模型或者一个简单的处理器流水线结构,作者都用模块化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自底向上搭建。代码的风格也极其规范和优雅,变量命名、模块端口定义都遵循了业内最佳实践,这对于培养新人良好的编码习惯至关重要。我个人花了很多时间在仿真验证的部分,作者在这块的讲解非常细致,不仅展示了如何编写Testbench,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源和检查点,确保设计的鲁棒性。相比于其他一些代码堆砌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方法论指南”,它教你如何结构化地思考和验证你的设计,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代码的“标准答案”。每当我对某个设计细节产生疑惑时,回头翻看相关的代码示例,总能找到清晰的注释和恰到好处的解释,让人感觉编写这段代码的人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拖泥带水,充满了资深工程师的务实气息。它没有过多花哨的理论推导,而是直击核心,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最复杂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寄存器传输逻辑(RTL)的优化时,作者直接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并发赋值和顺序赋值的使用场景,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隐藏的时序陷阱。这种“实战派”的写作风格,对我这种更偏爱动手实践的工程师来说,阅读体验极佳。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像入门手册那样过于浅显,而是精准地卡在了“高级应用”和“工程实践”的黄金交叉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代码注释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技术细节的执着,比如对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裕量的反复强调,让人深刻意识到硬件设计中“时序”的绝对重要性。这本书是那种我愿意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并且越读越觉得内容深邃的工具书。
评分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工程思维”的强调,这远超出了单纯的语法教学范畴。很多教科书只教你怎么写代码,但这本书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在真实项目环境中,不同的设计选择会带来怎样的性能、面积和功耗权衡。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异步复位和同步复位的讨论,作者不仅列举了HDL代码差异,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FPGA资源(如锁存器或触发器)上的实际映射和时序约束的差异。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让我对数字电路的底层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记得有一段关于跨时钟域(CDC)处理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同步器结构,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时序图例,展示了亚稳态的产生过程,然后才引出握手信号和FIFO的设计,逻辑链条异常紧密,让人无法抗拒地想要跟着推导下去。对于希望从“编码实现者”跃升为“系统架构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洞察价值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