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 李应红

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 李应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应红 著
图书标签:
  • 激光冲击强化
  • 表面工程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工艺技术
  • 机械工程
  • 物理冶金
  • 强化技术
  • 冲击力学
  • 李应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4592
商品编码:2979950434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

定价:118.00元

作者:李应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745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是航空推进技术专家李应红教授的**研究成果,金属材料新型表面强化技术——激光冲击强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讨论。《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版将推动冲击波作用下材料的动态响应、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应用研究,促进激光冲击强化在飞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部件上的应用,提高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终实现该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的特色是从激光冲击强化机理、设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四位一体”开展研究,系统性强;提出了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并探讨了相应的机理和应用方法,创新性好;理论结合实际对具体部件进行激光冲击强化设计,工程应用价值较高。

内容提要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是一种使用千兆瓦级纳秒脉冲激光辐照金属表面,产生高压等离子体冲击波,对金属表面进行改性,使其产生残余压应力、高密度位错和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强化效果佳、可控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成功用于提高部件的疲劳强度、消除焊接残余拉应力等方面。《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系统了介绍激光冲击强化理论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原理及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冲击波作用下材料表层残余应力场和表面纳米化及其提高疲劳性能的规律和机理,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和规范等

目录



前言
章概述
1.1金属部件疲劳断裂与表面强化方法
1.1.1疲劳的危害
1.1.2疲劳破坏的过程和抗疲劳制造
1.1.3表面强化方法
1.2激光冲击强化基本原理与特点
1.2.1激光冲击强化基本原理
1.2.2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优势
1.3激光冲击强化理论和技术发展历程
1.3.1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1.3.2美国应用发展概况
1.3.3我国的发展概况
1.4激光冲击强化中的科学问题
1.4.1高压冲击波作用下材料的动态响应
1.4.2高能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4.3材料激光冲击强化中的多尺度力学问题
1.5激光冲击强化中的技术问题
1.5.1成套设备与综合控制技术
1.5.2强化过程在线监控与质量保证
1.5.3特殊部位强化关键技术问题
1.6本书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原理与特性
2.1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基本原理
2.1.1激光辐照效应
2.1.2材料对激光的吸收
2.2激光等离子体基本原理与特性
2.2.1等离子体概念
2.2.2激光等离子体产生的时间尺度
2.2.3激光辐照形成等离子体的过程
2.2.4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吸收
2.2.5激光等离子体屏蔽效应
2.2.6激光等离子体的诊断
2.3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的模型与仿真
2.3.1激光维持的燃烧波和爆轰波
2.3.2爆轰波的C.J起爆模型及初始参数计算
2.3.3一维等离子体爆轰波模型研究概况
2.3.4约束条件下爆轰波二维辐射膨胀模型
2.3.5基于Fluent的模型仿真与分析
2.4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压力测试
2.4.1冲击波特性测试的方法
2.4.2水约束层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
2.4.3功率密度及波长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
2.4.4吸收保护层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viii.第3章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在金属材料和空气中的传播
3.1冲击波作用下固体的基本方程式
3.1.1守恒方程
3.1.2固体材料的物态方程
3.2金属材料中的冲击波及其对材料作用过程
3.2.1冲击压缩条件下材料的强度特性
3.2.2激光冲击作用下材料的应变率
3.2.3弹性波和塑性波
3.2.4冲击波对金属材料的作用过程
3.3金属材料中冲击波的反射与衰减
3.3.1金属材料中冲击波的反射
3.3.2金属材料中冲击波的衰减
3.4激光等离子体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
3.4.1理想气体中冲击波基本关系
3.4.2激光等离子体声波的产生与发展
3.4.3激光等离子体声波特征测试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激光冲击金属材料应力应变场数值仿真
4.1引言
4.2数值仿真基本方法
4.3高应变率条件下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
4.3.1常用动态本构模型
4.3.2材料动态本构模型修正
4.3.3模型参数获取方法
4.4板材激光冲击仿真与分析
4.4.1冲击波传播规律
4.4.2残余应力场的形成机制及分布特点
4.4.3不同冲击参数下激光冲击强化仿真
4.4.4激光冲击残余应力洞形成机制与分布特点
4.5构件激光冲击仿真分析和设计流程
4.5.1模拟叶片激光冲击强化仿真分析
4.5.2钛合金叶片的数值仿真分析
4.5.3基于数值仿真的激光冲击强化设计
参考文献
.ix.第5章激光冲击金属材料的残余应力测试与分析
5.1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
5.1.1X射线衍射法
5.1.2结合光栅应变花的盲孔法
5.2激光冲击金属材料的残余应力场特征
5.3强化参数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1激光功率密度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2光斑大小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3脉宽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4强化次数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5约束层、吸收保护层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6光斑搭接率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7激光斜冲击角度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8双面对冲下残余应力场分布情况
5.4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均匀性分析
5.4.1光斑形状与强化均匀性
5.4.2光斑布置方式和强化均匀性
5.5激光冲击强化后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热松弛
5.5.1马氏体不锈钢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热松弛
5.5.2镍基高温合金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热松弛
参考文献
第6章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
6.1引言
6.2激光等离子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微观组织特征
6.2.1激光冲击钛合金表面纳米化
6.2.2激光冲击镍基高温合表面纳米化
6.2.3激光冲击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纳米化
6.2.4304不锈钢表面纳米化
6.3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机制
6.3.1位错的形成
6.3.2纳米晶的形成
6.3.3激光等离子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参数范围
6.4激光等离子冲击波表面纳米晶热稳定性
6.4.1钛合金表面纳米晶热稳定性
6.4.2镍基高温合金表面纳米晶热稳定性
6.4.3激光冲击表面纳米晶的热稳定性机理
参考文献
.x.第7章激光冲击提高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作用及机制
7.1激光冲击金属材料表层硬化
7.1.1钛合金表面硬化
7.1.2镍基合金表层硬化
7.1.3不锈钢表层硬化
7.2激光冲击提高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结果
7.2.1振动疲劳试验考核方法
7.2.2激光冲击提高钛合金疲劳性能
7.2.3激光冲击提高镍基合金疲劳性能
7.2.4激光冲击提高不锈钢疲劳性能
7.2.5激光冲击提高铝合金疲劳性能
7.2.6激光冲击强化提高钛合金叶片抗外物打伤性能
7.3表面纳米化和残余压应力的复合强化机制
7.3.1表面纳米化提高疲劳强度机制
7.3.2残余压应力提高疲劳强度机制
参考文献
第8章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
8.1激光冲击强化的基本过程
8.2金属材料激光冲击强化应用规范
8.2.1金属材料激光冲击强化参数范围
8.2.2金属材料激光冲击强化疲劳强度提高的范围
8.2.3激光冲击强化质量检验方法
8.3特殊部件(位)激光冲击强化工艺技术
8.3.1薄壁叶片激光冲击强化工艺技术
8.3.2小孔孔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8.3.3叶片/盘榫槽部位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8.4激光冲击强化复合修复技术
8.4.1激光修复技术
8.4.2激光焊接/熔覆与冲击复合修复技术
8.5激光冲击与表面扩散渗入复合技术
8.5.1激光冲击与渗铝复合处理
8.5.2激光冲击与渗氮复合处理
8.5.3激光冲击与渗碳复合处理
8.5.4激光冲击与表面扩散渗入复合技术机理
参考文献
.xi.第9章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技术
9.1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组成与通用设备
9.1.1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组成
9.1.2高功率脉冲激光器
9.1.3机器人
9.2吸收保护层自动涂覆/去除与外光路技术
9.2.1吸收保护层自动涂覆/去除装置
9.2.2外光路技术
9.3激光冲击强化控制与监控技术
9.3.1控制系统设计
9.3.2强化路径规划控制与定位控制技术
9.3.3激光冲击过程监控技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应红教授,1963年1月生,空军工程大学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担任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首席专家。曾当选全国科技工作者、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明20项(13项排名)。发表论文130余篇,SCI、EI、ISTP收录102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国外专著4部。

文摘


序言



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驱动力:理解与应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材料的性能是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基石。从航空航天的精密部件到微电子器件的可靠运行,再到能源领域的长效保障,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磨损性以及抗疲劳性等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能上限和使用寿命。然而,许多高性能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应力集中、疲劳损伤、表面磨损等因素而过早失效,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瓶颈。如何有效地提升材料的整体性能,特别是其在复杂工况下的抵抗能力,一直是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在众多提升材料性能的手段中,激光冲击强化(Laser Shock Peening, LSP)技术以其独特的非接触式、高精度、深层强化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它并非简单地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或宏观结构,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物理手段,在材料表面乃至亚表面区域引入预压应力,从而显著改善材料的抗疲劳性能、提高其抗裂纹扩展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硬度和耐磨性。这种技术为解决材料在严苛环境下失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前沿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核心原理:瞬时高压的能量转化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根基在于其对材料表面施加的瞬时、超高压力。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激光能量与特定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爆破效应。简而言之,当一束高能量密度的激光脉冲照射到材料表面时,如果表面覆盖有吸光材料(如黑色油漆或金属靶材),这些材料会吸收激光能量并迅速升温,在极短的时间内(通常为纳秒量级)发生等离子化,形成一个极度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羽。 由于等离子体膨胀速度极快,它会对下方的基材表面产生一个巨大的冲击压力,其峰值压力可达数GPa,远超材料的屈服强度。这个瞬时的高压冲击波会以超声速穿透材料,并在材料内部传播。在冲击波传播的过程中,它会引发材料的塑性变形,并在材料的表面和亚表面区域留下均匀分布的、深度可控的残余压应力。正是这种引入的残余压应力,成为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提升材料性能的关键。 与传统的表面强化技术,如喷丸强化相比,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喷丸强化是通过高速飞散的弹丸撞击材料表面来引入压应力,其压应力深度和均匀性相对有限,且对复杂形状的工件处理难度较大。而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则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激光的能量、脉冲宽度、扫描方式以及靶材的选择,实现对压应力深度、强度和分布的精细调控,尤其适合于处理形状复杂、精密要求的零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压应力的奥秘:为何能显著提升材料性能 理解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为何有效,关键在于理解残余压应力在材料力学行为中的作用。材料的疲劳失效,很大程度上源于表面或亚表面的微小缺陷(如划痕、夹杂、孔洞)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应力集中导致裂纹萌生和扩展。当材料表面存在残余压应力时,它会“抵消”一部分外加的拉应力。换句话说,外加的拉应力需要先克服原有的压应力,才能达到引起材料塑性变形或裂纹扩展的临界应力水平。 这种“抵消”效应,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疲劳寿命。对于激光冲击强化处理过的材料,其表面裂纹的萌生变得更加困难,即使萌生,其扩展速度也会显著减缓。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飞机起落架、涡轮盘等关键承力部件上,疲劳损伤是导致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激光冲击强化,这些部件的抗疲劳性能可以得到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提升,极大地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并提高了安全性。 除了抗疲劳性能,残余压应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材料的抗应力腐蚀开裂(SCC)能力。应力腐蚀开裂是指在拉应力、腐蚀环境和敏感材料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脆性断裂。压应力的存在,会降低材料表面承受外加拉应力的程度,从而减缓或阻止腐蚀裂纹的形成和扩展。 影响激光冲击强化效果的关键因素:技术参数的精细调控 要实现有效的激光冲击强化,对各种技术参数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冲击波的强度、深度和分布,进而决定了最终的强化效果。 激光参数: 激光的能量密度(能量/面积)、脉冲宽度、波长以及重复频率都是关键参数。高能量密度是产生高压冲击波的基础;脉冲宽度越短,能量传递越集中,等离子体压力越高;特定的波长能更好地被吸光靶材吸收;重复频率影响着连续处理的效率。 靶材选择: 靶材是吸收激光能量并产生等离子体的介质。常用的靶材包括金属薄膜(如铝、铜)和非金属材料(如黑色油漆、石墨)。靶材的吸光率、熔点、密度等属性都会影响等离子体的生成和膨胀特性,进而影响冲击压力。 覆盖介质: 为了有效约束等离子体羽的膨胀,通常会在靶材表面覆盖一层透明介质,如水或空气。水作为覆盖介质,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能将等离子体能量更有效地传递给工件,产生更高的冲击压力。 工件材料特性: 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对冲击波的响应不同。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组织、表面状态等也会影响压应力的形成和分布。 扫描策略: 对于大面积工件的处理,激光的扫描方式(如步进、重叠率)对压应力的均匀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 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已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航空航天: 飞机发动机叶片、起落架、涡轮盘、飞机蒙皮等关键部件,承受着极高的循环载荷和严苛的工作环境。激光冲击强化能够显著提升这些部件的抗疲劳寿命和抗裂纹扩展能力,保障飞行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汽车工业: 汽车发动机曲轴、连杆、齿轮、车轮等部件,在发动机运转和车辆行驶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应力。通过激光冲击强化,可以提高这些部件的耐磨损性和抗疲劳性,提升整车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能源领域: 燃气轮机叶片、核反应堆关键部件、石油钻探工具等,需要在高温、高压、腐蚀等恶劣环境下长期服役。激光冲击强化能够显著改善这些部件的抗疲劳和抗腐蚀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医疗器械: 植入式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心脏瓣膜支架等,需要与人体组织长期接触,并承受生物力学载荷。激光冲击强化处理的金属植入物,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得到提升,且引入的压应力有助于提高其抗疲劳性能,延长植入体在体内的使用寿命。 模具制造: 冲压模具、注塑模具等,在生产过程中承受高应力和频繁冲击。激光冲击强化可以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展望未来: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发展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材料科学的深入研究,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正朝着更高效、更精确、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更高功率、更高重复频率的激光器将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先进的模拟仿真技术将帮助优化工艺参数;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实现对激光冲击强化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进一步提升强化效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此外,与其他表面处理技术(如涂层技术、表面改性技术)的融合,也将为激光冲击强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结合激光冲击强化和耐磨涂层的制备,有望实现表面性能的协同提升,为极端工况下的材料应用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材料表面工程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确控制激光能量,在材料内部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它必将在未来的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阅读了一部关于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发展史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宏观视角来审视材料科学的演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的时间跨度和技术的跨度都非常大,从早期的渗碳、氮化等热化学扩散工艺,一直讲到最新的等离子体增强沉积和超快激光诱导的表面重构。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介绍上,而是将这些技术的出现与当时工业界对材料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技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材料科学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相互促进的结果。书中对不同改性层与基体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揭示了表面强化并非简单的“涂覆”或“改变”,而是一个涉及能量、原子扩散和应力场的复杂交互过程。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性叙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密度,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完成了对材料表面工程学的一次全面洗礼。

评分

最近翻阅了几本关于材料科学前沿进展的专著,其中有几本在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深入探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复杂联系的著作,它们往往能提供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材料是如何在极端载荷下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一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材料内部的晶界、位错等缺陷,来实现力学性能的显著改善,书中详细阐述了从理论建模到实验验证的全过程,引人入胜。它不仅梳理了该领域几十年的研究脉络,更重要的是,它大胆地预测了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比如自修复复合材料的构筑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所折服,尤其是一些关于高熵合金在特定温度区间内表现的分析,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其背后的物理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兼顾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对于想从理论层面深入理解材料强化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让人在阅读后对材料的潜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最近接触了一本专注于疲劳损伤和断裂力学的书籍,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巧妙地将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遭受的微小损伤积累过程,描述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作者对裂纹萌生、扩展和最终失稳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多尺度耦合效应的分析极为透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服役环境对材料寿命影响的章节,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展示了温度、腐蚀介质和载荷频率是如何协同作用,加速材料老化的。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计算模拟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结合概率理论来预测复杂结构件的剩余寿命,这种严谨的量化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的“实战手册”,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计算”,更是“如何思考”一个结构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应该采取的审慎态度。

评分

读完一本关于先进制造工艺的书籍后,我发现自己对“突破极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工艺瓶颈是如何被巧妙地绕过或攻克的。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那些颠覆性的加工方法,比如超快激光烧蚀在精密加工中的应用,那种对能量和时间尺度的极致把控,简直像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盲目推崇新技术,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效益以及潜在的副作用。例如,它对比了传统热处理和新型梯度冷却技术在改善材料表面硬度梯度方面的优劣,分析得入木三分。整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充满了对工程实践中那些“黑科技”的敬畏与探索精神,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精尖的实验室,亲眼见证那些创新时刻的诞生。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基础科学原理与前沿工程应用的桥梁,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拓宽视野、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读物。

评分

最近接触的一本关于先进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书籍,其对复杂体系的解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的重点放在了纤维、基体以及它们之间界面相互作用的量化描述上。作者在处理非线性问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数学功底,特别是对损伤演化模型的建立,充分考虑了材料内部微裂纹的随机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三维编织结构在承受剪切载荷时的应力传递路径分析非常感兴趣,书中通过精细的数值模拟展示了材料内部应力集中点的变化规律,这对于设计具有更高抗冲击性能的防护结构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学术化,但结构安排得当,每一个理论推导后都有相应的实验数据或应用实例来佐证,保证了理论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固体力学基础,但回报是能够掌握一套分析和预测新型复合材料性能的强大工具箱。读完后,我对如何通过设计界面特性来调控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响应,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