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
定价:32.00元
作者:施兰平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17814412
字数:
页码:1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族传统体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特色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风俗习惯和价值理念的共同作用下,在与外界的交融中,形成了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
《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口述相互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回族和畲族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起源和民间传说,所研究的内容对传承和推动浙江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有的意义。
目录
前言
章 文献综述
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
第二章 嘉兴回族传统体育资料与口述
节 嘉兴掼牛
第二节 回族重刀
第三节 江南船拳
第三章 畲族民族传统体育资料与口述
节 打尺寸
第二节 赶野猪和采柿子
第三节 操石磉
第四节 抄杠
第五节 摇锅
第六节 稳凳
第七节 畲族武术
第八节 畲族祭祀舞蹈
第九节 畲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
第十节 畲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继承与发展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
第三节 江南船拳
一、江南船拳的起源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水乡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船,它与嘉兴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嘉兴位于八大水系与大运河的汇合之处,是重要的设防区域,历来为兵家所重视。那时为了防止盗贼横行,乡民和船民群起自卫、自发习武,帮会组织蜂起。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心病——惧怕乡民造反,无法整治,便严厉禁止民间拥有各类伤害性武器。于是江南水乡的船民和漕帮等许多帮会为抵御外敌和保卫家园,就借助一些生产生活工具在方寸大小的船头上练武防身,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历史的演变,的江南船拳就逐渐形成了。关于江南船拳的描述,在嘉兴地方志和民间笔记小说中都有相关记载。嘉兴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吴国的水军在当时可称雄一方,故而船拳自然成为水军必不可少的操练科目。在宋朝,嘉兴就出现了“踏白船”的活动,据传说“踏白船”作为宋代边防军使用过的一个番号,是岳飞曾统帅的军队。元末张士诚曾以“踏白船”为名号屯数万水军于嘉兴城外河荡,明末吴日生也曾以“踏白船”为名号在长白荡训练水军、举兵抗清。
在代代相传的抗战历史故事中,都不乏江南船拳高手的身影,例如在明代王江泾、双桥抗击倭寇的军队里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南游击队中都有出现。战乱过后,脱离军队的一些水军士兵在嘉兴一带定居,于是军中船拳与民间船拳便慢慢地融合同化,成为一种新的防身、抗敌之术,为世代江南水乡百姓和漕帮船民所钟爱。渔民们日日在一方小小的船头练拳习武,要求习武者要桩牢身稳、尽展武艺,才能不受船的束缚,适应船身的晃动。船拳的特点有三:一、以身为轴、以手为主,双手腾穿滚翻、双脚原地转动,格斗幅度较小;二、身手敏捷、过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三、将江南水乡的灵秀和武术的勇猛融为一体,在武林之中独树一帜。
江南船拳在传承中技艺蜕变、完善和发展后日趋成熟。江浙一带的江南船拳,小红拳、醉八仙、小金枪、梅花桩岳家手等套路比较常见。延续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嘉兴北片水乡即王江泾、连泗荡及三塔运河塘一带,都有江南船拳的表演,特别是拳师和各村庄的船拳高手通过船拳的表演来庆祝立夏、端午、中秋等农历佳节。用以表演的拳船用双桨快船改造而成或者是普通的木船,还要插上各自村庄以示区别的旗帜。表演时,几十条拳船齐聚,习武者各献绝技;岸边观者如云,喝彩声、掌声迭起,一派古风淳厚、民俗可亲的景象。发展到近代,掷石锁、叠罗汉等极具观赏性的表演被加入其中,丰富了这一习俗。然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在嘉兴一带的大型江南船拳的表演逐渐销声匿迹,江南船拳也大多以家族、村庄传承为主散落在民间乡村。传承演变的过程中,有的拳法融合了其他拳种的特点,形成新的套路风格。
……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浙江这片土地认知的新视角!一直以来,我对浙江的印象更多是江南水乡的婉约、经济发达的活力,但这本书却带我深入到了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过,却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少数民族群体。特别是它聚焦于“传统体育”这一方面,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传统体育可能只是简单的民间游戏,但这本书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让我看到了这些体育项目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历史演变以及族群认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如何将体育竞技融入其中,以祈求丰收和守护家园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种古老而庄重的仪式感,通过文字竟然也能如此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人文关怀,仿佛能听到那些长者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感受到他们对传承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现代社会,那些古老的文化基因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并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着生命力。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让我明白,我们对于“浙江”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和片面。书中关于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口述史研究,如同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敬意的笔法,记录下了那些关于狩猎、农耕、节庆活动中发展出来的独特体育形式。我特别被其中描述的关于某个民族在特定节日进行的“摔跤”活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成年礼、是部族团结的象征。通过口述者的回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朴实的面孔,听到他们充满力量的呐喊,感受到那种古老传承的温度。这种研究方法,摒弃了冰冷的考据,而是回归到人的讲述,让历史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体育项目起源的传说故事,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体育项目是如何与自然环境、与族人生存方式紧密相连的。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学术研究,它更是一种对即将消逝的文化记忆的抢救,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珍视。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书箱,里面装满了关于浙江最原始、最鲜活的故事。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耐心和深情,挖掘出了那些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口述史。我之前从未想过,在浙江的土地上,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书中所描述的,并非是那些广为人知的奥运项目,而是更贴近土地、更源自生活、更饱含民族情感的传统技艺。我被书中关于某个民族在山区进行的“爬藤比赛”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不仅仅是体力的比拼,更是对山林环境熟悉程度和生存智慧的考验。通过口述者的回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影在陡峭的山壁间穿梭,听到他们的喘息声,感受到那种与自然搏斗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研究方法,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了鲜活的生命叙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那些古老的文化和技艺,是如何以一种顽强的方式得以传承,并成为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我一直以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其经济发展、历史遗迹、或者主流文化。但这本书,却带我进入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让我看到了浙江文化更深层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它所聚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如同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固有的认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个民族在草原上进行的“赛马”活动的描写所打动,那不仅仅是马匹的速度,更是骑手与马匹之间的默契、对草原地形的熟悉以及民族勇气的展现。通过口述者的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凉意,听到马蹄声在草原上回荡,以及观众的呐喊声。这种研究方式,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些古老的文化传统,依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并构成了我们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地方文化”的定义,并对其保持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从心底升起的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历史的敬畏。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浙江的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井底之蛙”。它讲述的关于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口述史,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所熟知的浙江。书中描述的一些体育项目,其复杂性和技巧性,让我难以置信它们竟然是流传了如此之久的民间技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民族在水上进行的“划船比赛”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和对水域环境的深刻理解的体现。通过口述者的讲述,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水花飞溅的清凉,听到桨声划破水面的声音,以及人群的欢呼。这种口述史的研究方式,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得以通过文字重新焕发光彩。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古老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传承,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本书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文化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