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创新工程)
定价:69.00元
作者:唐晓峰,唐晓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6126479
字数:
页码: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 (创新工程)》摘编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有关宗教问题的主要论述,并按照 “论认识宗教问题的方法”、“论宗教的本质”、“论宗教的发生与发展”、“论宗教的社会作用”、“论宗教与政治”、“论宗教与文化”、“论宗教与哲学”、“论宗教与民族”、“论宗教与科学”、“论神学”这十个部分及若干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每一主题下的著述节录按照经典作家的写作或出版时间进行排序,以便读者了解经典作家关于这一主题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目录
一 论认识宗教问题的方法
1.“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2.“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3.“用纯粹说教的方法消除宗教偏见,那是愚蠢可笑的”
二 论宗教的发生与发展
1.宗教的发生
2.宗教的存在及发展
3.宗教的衰亡
4.论早期基督教
三 论宗教的本质
1.宗教组织的本质
2.宗教僧侣的本质
3.宗教制度的本质
4.宗教派别的本质
5.拜物教的本质
四 论宗教的社会作用
1.论宗教改革
2.论宗教与历史演进
3.论宗教的社会影响
4.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作用
5.马克思青年时代论基督教信仰的作用
五 论宗教与政治
1.宗教与国家
2.宗教与政党
3.论政教分离
4.宗教派别与政治斗争
5.宗教与政治革命
6.论宗教人士的选举权
7.论宗教信仰自由
六 论宗教与文化
1.宗教与区域文化
2.宗教与世俗文化
3.宗教与原始部落及古代文明
七 论宗教与哲学
1.宗教与哲学之关系
2.论哲学家的宗教观
3.僧侣与哲学
4.宗教与唯心主义
5.宗教怀疑论的哲学基础
6.论无神论
八 论宗教与民族
1.宗教与族群认同
2.宗教与族群隔阂
3.宗教与民族历史
4.关于犹太教问题
九 论宗教与科学
1.科学家的宗教观
2.论神灵世界中的伪科学
3.关于“推动力”
4.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十 论神学
1.论原罪
2.论圣经
3.论末世
4.论上帝及其救赎
5.神学与哲学
6.论宗教体验
7.论神学本质
附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二版)、《列宁全集》 (第二版)、《斯大林全集》各卷出版年月
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版各卷出版年月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各卷出版年月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各卷出版年月
四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各卷出版年月
五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各卷出版年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强大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作者在探讨一个主题时,似乎能够信手拈来地引入相关的理论、概念和学术成果。他对于不同学派的观点有着清晰的把握,并且能够准确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这种“博采众长”的论述方式,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加丰富和多元,也更有说服力。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递某个特定的观点,更是在引导读者去认识一个复杂而宏大的知识体系。他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引用那些在相关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并对它们进行精辟的点评。这让我对该领域的知识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思想的“深度游”,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我在阅读本书时,也常常会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辨能力而感到惊叹。他似乎总能预见到读者可能会产生的疑问,并在论述中提前给出解答。这种“未卜先知”般的论证方式,让我在阅读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理解上的障碍。而且,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审慎。他会充分尊重不同的观点,并尝试去理解其产生的逻辑和背景。即使是他自己持反对态度的观点,他也能够做到客观地呈现,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批驳。这种开放、包容的思辨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固执己见,而在于能够容纳和理解不同的声音,并在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这种在细微之处展现出来的深刻洞察力和严谨思考,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拿到书的瞬间,我立刻被它的纸张和装订所吸引。内页的纸张触感细腻,略带米黄色,这种颜色相比刺眼的白色纸张,更能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眼部疲劳,可以说是非常贴心的设计了。翻阅起来,纸张的厚度适中,既不会显得轻飘飘,也不会笨重得难以翻页。装订方面,我特意检查了一下,线装的工艺相当扎实,书页之间没有出现松动或脱落的迹象,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持很好的完整性。这种扎实的装订,对于一本理论性较强的书籍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读者往往需要反复查阅和对照,一本能够经受住时间和使用考验的书籍,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书本的整体尺寸也很适中,既不像大开本那样占地方,也不像小开本那样过于迷你,放在书架上或者拿在手里阅读,都感觉恰到好处。书本的边缘处理也很干净利落,没有毛刺感,握持起来舒适。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
评分书中某些段落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某些篇章的叙述,充满了力量感和激情,仿佛作者在用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直接向读者传递他的思想。这种风格的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瞬间充满了生命力,能够有效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阐述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时,作者的笔触也显得十分生动,他能够将当时的氛围、人物的情感以及事件的进程,描绘得绘声绘色,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时代。然而,这种激情洋溢的风格并非贯穿全书,在某些更偏向于理论分析的章节,语言又会回归到一种严谨、客观的学术语调。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理方式。它避免了全书都过于激昂而显得单调,同时也保证了在需要深入探讨理论时,能够保持应有的学术规范。这种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使得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编排,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条理性的。开篇往往会有一个引言或者序言,对全书的主题、研究背景以及主要观点进行一个宏观的概述。这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书籍内容的整体认知框架。随后,章节的划分也显得十分清晰,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主题展开。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段落之间的过渡也比较自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通过一些连接词语或者概括性的句子,将前后的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避免了阅读的突兀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似乎还包含了一些索引或者目录的设置,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查找的具体内容。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这种严谨的结构化设计,充分展现了编者在信息组织方面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这一点倒是与书中探讨的严肃主题相契合。封面的排版也比较紧凑,主书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占据了显要位置,副标题“创新工程”和作者姓名则稍显次要。这样的设计风格,一方面传递出一种“内容为王”的态度,暗示读者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其思想深度而非形式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一些追求视觉美感的读者感到一丝沉闷。不过,对于目标读者而言,这种风格或许更容易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谨的学术氛围。封面所用的字体选择也值得一提,主书名采用了醒目但不过于张扬的字体,显得既有分量又不失清晰度。副标题和作者信息则采用了相对小巧但易于辨认的字体。整体而言,封面的设计虽然算不上惊艳,但胜在稳重和实用,符合其所代表的理论著作的定位。我个人对于这类封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更关注的是书本内容的质量。封面上的“978751612”这个ISBN号码,也暗示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对于想要查询和购买的读者来说是重要的标识。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视角相当独特。不同于许多传统的历史著作,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根源。作者常常会在描述一个事件的同时,穿插一些与该事件相关的理论探讨,或者引用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叙述,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多重影响。例如,在讨论某个改革时,作者不仅分析了改革的直接效果,还探讨了改革过程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改革所触及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冲突。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使得历史的叙述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深度。
评分书中关于某个理论的论述,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阐述这个理论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他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历史资料,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揭示了这个理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又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这种“溯源而上”的论述方式,让我不仅理解了理论本身,更理解了理论的生命力。而且,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在解释某个经济模型时,他将复杂的公式比作了一张精密的蓝图,而将实际的经济运行比作了建筑物的建造过程,这种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此外,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也积极地回应了当时或者后来的批评和质疑,展现了一种开放和辩论的精神。这让我感到,作者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而非单方面的灌输。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尝试去理解书中某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描述和思想实验来引导读者去感受和体会。例如,在解释“异化”这个概念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教科书式的解释,而是描绘了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的日常,以及他因此感受到的疏离和无力。这种“具象化”的解释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原本难以捉摸的哲学原理。而且,作者在讨论这些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比如社会不公、人际关系等,这让我感受到这些哲学理论并非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我个人认为,能够将如此抽象的哲学理论,以如此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这让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引发了我对自身所处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某个观点的论证过程。作者在提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点时,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花费了相当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他会列举支持该论点的证据,同时也会审慎地考虑和分析那些可能存在的反证。这种“双向论证”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该论点的信任度。而且,作者在论述时,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前一个论断的基础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关键的节点,他还会运用一些数据统计或者案例分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证过程更具说服力。我还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总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意,并且清晰地标注出处,这体现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个人觉得,阅读一本有深度和价值的书,最重要的就是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构建起他的思想体系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