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心、血缘浓、交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外,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作品《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与《有害的父母》(Toxic Parents)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一提要求、发牢骚或是出言威胁,你就会向他们妥协,这本书能告诉你为什么。
——《底特律新闻》
名人推荐
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吧!《情感勒索》会教你识别并纠正一种充满破坏性的相处模式,它恰恰容易出现在你与自己爱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这本书非常有用。
——苏珊·杰弗斯,《再怕也要大胆做》作者
序言
第一部分 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
第一章 诊断:情感勒索
第二章 勒索的四种形态
第三章 恐惧感、责任感与罪恶感
第四章 制造迷雾的四大手法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内心世界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质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响
第二部分 化知识为行动
第八章 课前准备
第九章 做决定的时刻
第十章 制定策略
第十一章 冲出迷雾
尾 声
出版后记
当然,有些霸道、不拐弯抹角的情感勒索者会直接亮出他们的恐吓,明白告诉你不照着做的后果:“如果你离开我,就别想再见到孩子了。”“如果你不支持我的计划,我就不给你写推荐信,直到你点头为止。”他们的威胁清楚明确,意图一清二楚。
然而,大部分情感勒索却是很难察觉的,而且常出现在那些看似和谐、美好的关系中。我们知道对方最美好时刻的模样,以往的愉快记忆也掩盖了似乎有些不对劲的感觉。直到情感勒索的阴影渐渐浮出水面,悄悄地越过了原先的安全界线;之前尚能接受的相处模式逐渐改变,开始夹杂了一些不得不为之的妥协。
在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类为情感勒索之前,我们需要先审视几项要素,就像医生为病人诊断时需要先确诊病征一样。以下是一对亲密情侣的例子,但这类冲突的表现同样也适用于朋友、同事及家人之间。适用对象也许不同,但是技巧和方法是一样的,而且非常容易辨识。
六项致命特征我认识一对年轻情侣吉姆和海伦,他们在一起已经一年多了。海伦在社区大学教授文学,有着一对棕色大眼睛和迷人的笑容。她是在派对上经人介绍认识吉姆的,而吉姆看起来也挺讨人喜欢,他又高又斯文,还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他们两人曾经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但是海伦觉得以前和吉姆相处时的那股轻松自在似乎已经渐渐消失了。事实上,他们的关系正一步步进入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
为了让读者了解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海伦与吉姆间的冲突状况。有些特征解释了吉姆的行为,有些则能说明海伦的反应。
一、要求
吉姆想从海伦身上得到一些东西。他对海伦说,反正每天在一起的时间这么长,干脆住在一起算了。“我等于已经住在这里了,”吉姆告诉海伦,“不如真搬进来吧!”海伦的公寓很大,吉姆放在这里的东西已经占了一半空间,所以吉姆强调,这不过是一次简单的搬迁罢了。
有时候,情感勒索者并不会像吉姆一样,表现得这么光明磊落——即使他们的用心昭然若揭,我们也不一定能察觉。吉姆也可能会间接地表达,比如参加朋友婚礼后故意表现得闷闷不乐,诱使海伦主动对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关系能更进一步,因为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很寂寞。”最后,吉姆再趁机说,他想搬进来和海伦一起住。
乍看之下,吉姆的提议非常体贴,一点都没有要求的意味。但不久后海伦就会发现,他纯粹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不容许有丝毫讨论和改变的余地。
二、抵抗
海伦对吉姆要搬来一起住的提议不太开心,于是很明白地告诉吉姆:她对两人关系的转变毫无心理准备。海伦很在意吉姆,但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空间。
如果海伦是比较委婉的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不悦。她或许会变得对吉姆漠不关心,或是告诉他屋里要重新粉刷,所以他得把东西全都搬走直到完工。不管如何,海伦会很清楚地表达出本意,答案是“不”!
三、施压
当吉姆看见海伦的反应出乎预料时,他并不会试着考虑海伦的感受。相反,他会逼海伦改变心意。一开始,吉姆会表现得好像很愿意和海伦讨论这件事。但是,讨论过程中他完全坚持己见,最后还训诫了海伦一番。她的反对,竟被吉姆说成是个性有缺陷,而且他还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说得光明正大:“我只是想做一些对我俩最好的决定,也想给你最好的。两个人相爱时就会想共享彼此的生活,为什么你却这个样子?如果你不这么自我中心,就会愿意多向我敞开一点心胸。”
然后他话锋一转:“难道你对我的爱,还没有强烈到要我时时刻刻陪伴在你身旁的程度吗?”还有一种勒索者会用来转移压力的手段:坚持说如果他能搬进来,彼此关系将有所改善,也会更亲密。不管是哪种勒索者,即使看起来是为了你好,都绝对会使出“施压”这个手段。像吉姆,不就让海伦觉得自己这样拒绝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吗?
四、威胁
在吉姆不断想瓦解海伦城墙般的抵抗意志时,他会让海伦知道,如果不顺从他,会有什么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勒索者可能会威胁要让我们痛苦与不快,因为我们让他们非常不好过。他们会撂下一些让我们不安的话,或是用“如果你能听我的,我会更爱你”之类的话来诱惑我们。吉姆就是这样对海伦说的:“交往这么久,如果你还是不能对我做出承诺,也许我们该给彼此多一些认识别人的机会。”虽然他没有直接表示要结束这段关系,但海伦可是将这段话中话全都听进去了。
五、屈服
海伦当然不想失去吉姆,所以她告诉自己,虽然还是觉得有点不妥,但也许真的不该拒绝让吉姆搬进来。之后,她再也没有和吉姆深入谈过自己的想法,而吉姆也没有任何打算为她考虑的迹象。几个月后,海伦不再坚持,吉姆也就堂而皇之地住进海伦家了。
六、重启
吉姆得逞了,两人的争执暂告一段落。现在,吉姆搬进了海伦家,不再对海伦施压,他们的关系似乎也渐趋稳定。虽然海伦还是对事情的进展有点不开心,但能摆脱吉姆的不断施压,并重新赢得他的爱与尊重,的确让她松了一口气。对吉姆来说,向海伦施压、让她觉得有罪恶感,成了他达到目标的必经途径。海伦如果想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吉姆的苦苦相逼,就只能让步。他们的相处模式已经成形了:施加压力,然后一方屈服。
以上就是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稍后,我们会回到这个主题上,做更深入的探讨。
我们为何对情感勒索视而不见?
以上这些致命特征都非常明显,而且十分恼人,你一定认为它们出现时绝对会让人心中警铃大作吧?但事实上,在被它们掐住脖子之前,我们就已经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了。会发生情感勒索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常用也常遇到的一种极端行为—控制。
其实控制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我们有时候也会对别人撒下控制的大网,或是被逼着去做某些事,像是在玩一种随心所欲操控别人的游戏。像我就常说“哦,真希望有人能帮我把窗户打开”而不是“请你替我开个窗好吗”。
对许多人来说,想直截了当地表达一些无关紧要的需求已经很困难了,而在危机四伏的时刻提出意义更加重大的要求则更令人难以启齿。为什么不开口呢?因为这可是很冒险的。如果被对方拒绝了怎么办?很少人会让别人对自己的需求了若指掌,因为这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惧感:如果我们直截了当表达出需求,却惹得对方一肚子火—更糟的是被断然拒绝—该怎么办?不如我们委婉地透露自己的要求吧,即使被拒绝,感觉也不会那么糟,是不是?起码我们理性地排解掉了那种令人不快的感受。
……
我是在一个书友推荐会上偶然听到这本书的,当时分享的那位书友,她的眼神里带着一种释然和坚定,她提到这本书如何帮助她“找回了自己”。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最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被情绪绑架的无力感。我的生活里,似乎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似乎总能用一种看似“为你好”的方式,来要求我满足他们的期望,否则就会表现出失望、伤心甚至愤怒。这种感觉非常压抑,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而不是自己的人生。因此,《情感勒索》这个名字,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识出那些隐藏在“爱”与“关心”背后的操控手段。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教我如何在这些充满挑战的人际互动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捍卫自己的边界,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和牺牲。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有底气地说“不”,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读书会中,看到有人在推荐这本书。当时,我正处于一段令我非常焦虑的人际关系中,总感觉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束缚,无法真正地做自己。当“情感勒索”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我仿佛被一股电流击中,立刻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我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我渴望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关系中,付出和爱会变成一种“筹码”?为什么我总是难以拒绝那些让我感到不舒服的要求?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导师,为我揭示情感勒索的本质,让我看清那些隐藏在温情脉脉之下的操控和算计。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防御机制,教会我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权益,拒绝不合理的索取,并最终实现情感上的独立和自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再因为害怕失去而委曲求全,而是能够建立起更加健康、更加平等的人际关系。
评分这本《情感勒索》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沉静的蓝色背景,配上略带压抑感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理操控。我一直对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亲密关系里的权力斗争和情感拉锯。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是否曾经无意识地受到过情感的要挟,或者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施加者。翻开书页,那种期待感更加强烈,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的书,更像是对人性深处的一种探索,对那些善于利用他人情感弱点来达成自己目的的行为的深度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那些伪装,让我看到那些藏在温情面具下的真实意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案例,帮助我建立更健康的界限,学会拒绝,学会保护自己不受情感的侵蚀。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情感勒索的根源,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个人性格的特质?这些问题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在关系中感到窒息的“爱”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情绪低落的下午偶然瞥见的,当时我正对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发呆,突然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情感勒索”,这四个字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戳中了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痛楚。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了许多画面,那些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甚至伴侣之间,那些让人倍感压力和束缚的对话,那些“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之类的言语,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绳索,将人紧紧缠绕。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自由而舒展的,不应该是伴随着沉重的负担和内疚感的。所以,我迫切地想要了解,这种“情感勒索”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表现形式?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的阴影,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独立?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我希望它能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帮助我看到那些我可能忽略了的、被情感操控的瞬间。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走出困境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勇敢地面对那些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学会放手,也学会爱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冷峻而又深邃的感觉。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最亲密的关系,是最容易滋生复杂情绪的地方。而“情感勒索”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警示意味,仿佛它描绘了一种隐形的、却又极其具有破坏力的攻击方式。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总觉得在某些时候,自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明知不合理,却又难以拒绝,最终让自己感到疲惫和委屈。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勒索”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微妙的迹象?而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并有效地应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情感导航仪”,帮助我理清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看清那些试图通过情绪来控制他人的伎俩。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建立更健康、更平等的沟通模式,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从而拥有更自由、更真实的人际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