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現代變遷
定價:56.00元
售價:36.4元,便宜19.6元,摺扣65
作者:秦瑩,李伯川著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46659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德國青少年科普經典叢書(全套11本)讓孩子瞭解每個科普現象的來龍去脈《閃電球探長》**輯(全8冊)有趣的DK兒童百科(套裝共5冊)有趣的物理法庭(套裝全10冊)《Dk彩繪名著科普閱讀》(全10冊秘密特工傑剋(全12冊)《魚和蟲》(全2冊)《有趣的3D立體書》(精裝全4冊)
內容提要
傣族種植水稻有著悠久的曆史,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形成瞭獨特的水裏灌溉製度——“闆悶製”。以“垂直的行政管理體係與傢臣管理體係並列、行政命令與治水法規並行、嚴格的檢查驗收製度與公平的閤理分稅製度並舉”為核心的“闆悶製”,不僅對灌溉用水時解決水地矛盾有積極作用,而且對維係西雙版納封建令主製度有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伴隨土地所有權和稻作生産方式的變革,傳統的“闆悶製”被現代的“庫渠製”取代,與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相適應的州、縣、鄉、村灌溉工程分級管理製度逐步實施並發揮作用,極大地促進瞭農業生産發展。西雙版納傣族灌溉製度從傳統走嚮現代既是當地民眾的時代選擇,也是灌溉技術發展的曆史必然。
目錄
總序
序一
序二
導言
章 傣族稻作文化與傳統灌溉製度
1.1 傣族稻作文化
1.1.1傣族稻作曆史
1.1.2傣族水稻耕作
1.1.3傣族稻作文化
1.2 水利灌溉製度
1.2.1傳統水利灌溉係統
1.2.2傣族水利思想
1.2.3傣族水利灌溉製度
第2章 “闆悶製”的運行及其價值
2.1 “闆悶製”的運行機製
2.1.1 垂直的行政管理體係和“傢臣”管理體係並列
2.1.2 行政命令與治水法規並行
2.1.3 “科學”嚴格的檢查驗收製度
2.1.4 公平閤理的分水製度
2.2 “闆悶製”的支撐製度
2.2.1 壟林管理製度
2.2.2 土地使用製度
2.3 “闆悶製”的特點
2.3.1 民族性
2.3.2 曆史性
2.4 “闆悶製”的價值取嚮
2.4.1 “拔多拔坑”:製度安排的價值
2.4.2 “瀾召領召”:製度強化的價值
2.4.3 從“哈滾”走嚮“甘猛”:製度創新的價值
第3章 從“闆悶製”到“庫渠製”
3.1 水利灌溉製度的現代轉型
3.1.1 土地所有權發生根本轉變
3.1.2 稻作生産方式發生巨變
3.1.3 初步建成現代水利灌溉係統
3.2 “庫渠製”的運作機製
3.2.1 灌溉工程分級管理
3.2.2 管理法規相繼齣颱
3.2.3 歲修養護除險加固
3.2.4 管用結閤調控用水
第4章 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保護與開發
4.1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優異性
4.1.1 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特異性
4.1.2 傣族傳統水利灌溉技術的優異性
4.1.3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調適
4.2 保護與開發模式探討
4.2.1 研究保護模式
4.2.2 保護開發模式
4.2.3 保護區模式
4.2.4 旅遊開發模式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詞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的領域: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演變與適應。在當今全球化加速、現代化浪潮席捲的背景下,許多古老的智慧和製度麵臨著被遺忘或顛覆的危機。而“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灌溉製度”這個具體而富有地域特色的主題,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這種變遷的絕佳窗口。我想象著,在雲南那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上,世代相傳的傣族人民,是如何依靠他們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搭建起一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灌溉體係。這種體係的運作,想必蘊含著深厚的生態哲學和社區協作精神。而“現代變遷”這個詞,則預示著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追溯,更會深入探討科技發展、經濟轉型、人口變化以及政策調整等因素,是如何在悄無聲息中改變著這一古老製度的肌理。我會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傣族人民是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又是如何在保留文化根基的同時,擁抱現代化的挑戰。這本書的作者,秦瑩和李伯川,能夠將如此宏大而微觀的議題融為一體,本身就足以讓人期待他們的深刻洞察和嚴謹研究。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西雙版納的生態智慧、社會結構以及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經驗,有一個更加全麵和立體的認知。
評分“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現代變遷”——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個關於智慧、適應與傳承的故事的序麯。當我看到它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湧現齣關於那片神奇土地的各種想象:蔥鬱的熱帶雨林,潺潺流淌的江河,以及世代居住在那裏的,勤勞而智慧的傣族人民。而“傳統灌溉製度”,則讓我聯想到那些可能由竹子、木頭、石頭構建而成的精巧水利工程,它們是如何將山間的清泉引至田間,又如何在乾旱季節保障農作物的生命。這不僅僅是工程技術,更是一種與自然深度融閤的生活哲學。然而,“現代變遷”這個詞,打破瞭這份寜靜的想象,它暗示著一股股強大的外部力量正在悄然改變著這一切。是科技的進步,帶來瞭新的灌溉方式?是經濟的發展,改變瞭人們的生産和生活習慣?還是社會結構的調整,影響瞭社區對水資源的共同管理?我期待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些變遷的具體圖景,例如,曾經由村民大會決定的用水分配,如今是否變成瞭更為個體化的選擇?是機械化的抽水設備,正在逐漸取代那些古老的竹製水槽?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變遷背後的人文故事,展現傣族人民在麵對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時,所經曆的思考、掙紮與創新,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努力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不僅是對一個製度的考察,更是對一個民族在時代洪流中,生存智慧和文化韌性的生動注解。
評分當我看到“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現代變遷”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瞬間被拉到瞭那片被譽為“動植物王國”的土地上。那裏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情一直讓我著迷。而“灌溉製度”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支撐著這片土地上農業文明的生命綫。想象一下,在熱帶季風氣候下,水是多麼寶貴而又不可或缺。傣族人民韆百年來,是如何與這片土地上的水共處,是如何通過智慧創造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灌溉係統,來滋養他們的稻田,維持他們的生計。書名中的“現代變遷”讓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幅古老的畫捲,更是在探討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我猜想,作者們一定深入到當地的村寨,去觀察、去記錄,那些古老的竹製水渠,是否被現代化的混凝土管道所取代?傳統的梯田,是否還在延續著祖輩的耕作方式?曾經由傢族或村寨集體管理的灌溉用水,如今又是如何分配和利用的?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在現代化的浪潮下,傣族人民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去適應和利用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來應對可能齣現的資源短缺、環境變化等挑戰。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一個具體灌溉係統的研究,更是對一種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生存與發展的深刻洞察,充滿瞭地域特色和人文關懷。
評分對於“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灌溉製度的現代變遷”這個書名,我最大的好奇點在於“製度”這個詞所包含的豐富含義。它不應僅僅局限於物理層麵的水利設施,而更應該深入到圍繞這些設施所形成的社會組織、規則、知識體係和價值觀念。我可以想象,在過去,一套完整的灌溉製度,必然涉及到水源的分配、維護的責任、衝突的解決機製,以及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關於水文、土壤、農時的經驗知識。而當“現代變遷”到來時,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製度”又會遭遇怎樣的挑戰?是否會因為集體經濟的瓦解而齣現維護睏難?是否會因為個體利益的驅動而導緻資源分配的失衡?是否會因為現代化教育的普及而使得傳統的經驗知識逐漸式微?我預感,本書的作者們一定深入到西雙版納的田間地頭,與當地的傣族居民進行深入的訪談,去傾聽他們的聲音,去瞭解他們在新舊製度交替時的睏惑、適應與創新。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翔實的材料,揭示傳統製度的韌性與脆弱,以及它在現代化洪流中的自我調整與重塑過程。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具體製度的考察,更是對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集體與個體、自然與人為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麵是,在蜿蜒流淌的瀾滄江畔,古老的村落依水而居,青瓦白牆,稻田層層疊疊,與遠處的熱帶雨林融為一體。而這一切的生機盎然,離不開那套精巧而古老的灌溉係統。想象一下,那是由竹子、木頭、石頭構成的渠道,是如何巧妙地攔截、分流、輸送水源,將山間的清泉引入田間,滋養著肥沃的土地。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工程技術,更是一種與自然對話、順應天時地利的哲學體現。書名中的“變遷”二字,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後續內容的無限遐想。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撼動這片土地上流淌瞭韆年的生命之源?是轟轟烈烈的農業現代化改造,還是日益增長的人口對水資源的爭奪?亦或是市場經濟的滲透,改變瞭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社區關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解析這些變遷的驅動因素,並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傳統灌溉製度在現代社會中的具體錶現形式。比如,曾經由村社共同維護的渠道,如今是否仍然依靠集體的力量?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如抽水泵、管道,又是如何融入或取代瞭原有的灌溉方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單單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關於地域文化、生態文明和人類適應性的生動記錄,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的溫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