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图鉴 9787113226381

中国古镇图鉴 97871132263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亲历者》编辑部 著
图书标签:
  • 古镇
  • 中国古镇
  • 建筑
  • 文化
  • 历史
  • 旅游
  • 摄影
  • 民俗
  • 地域文化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26381
商品编码:298331540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古镇图鉴 作者 《亲历者》编辑部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 9787113226381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古镇图鉴(第2版)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完善核实古镇各方面的信息,更新一批摄影大片。首先用精细的手绘图,以图解拉线的形式,直观地介绍古镇的民居、街巷、牌坊、会馆、古戏台等组成部分的鉴赏方法。然后精选江南、巴蜀、北方、岭南等地区50个保存完好的古镇,以精美的摄影图片,简洁、精练的文字,引导读者体验各镇的建筑美感。本书不仅适宜旅游时随身携带,更是值得收藏,时常翻阅欣赏,做一次“纸上旅行”。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鉴赏篇

聚 落/010

布 局/012

例 赏/014

周庄古镇

碛口古镇

兴坪古镇

郎木寺镇

类 型/022

枕水阁楼

吊 脚 楼

合 院

要 素/028

街 巷

骑 楼

桥 梁

码 头

会 馆

戏 台

牌 坊

江南水乡 15座古镇的美影像

同 里/044

周 庄/048

甪 直/053

木 渎/059

锦 溪/066

千 灯/071

溱 潼/075

乌 镇/079

西 塘/083

南 浔/088

慈 城/093

枫 泾/100

朱家 角/104

南 翔/108

三 河/113

巴蜀古地13座古镇的美影像

黄 龙 溪/120

福 宝/124

安 仁/127

平 乐/132

李 庄/135

涞 滩/140

郎木 寺/143

青 岩/147

天 龙/151

西 江/154

龙 兴/158

安 居/161

双 江/164

北方大地8座古镇的美影像

杨柳 青/170

天 长/174

暖 泉/177

广 府/180

静 升/183

碛 口/191

青 城/194

古北 口/197

岭南千里7座古镇的美影像

赤 坎/202

沙 湾/209

松 口/215

兴 坪/218

黄 姚/221

古 田/224

和 平/227

其他地区7座古镇的美影像

赊 店/232

瑶 里/237

靖 港/240

芙 蓉/243

黑 井/246

和 顺/249

横道河子/252

附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55


   编辑推荐
中国古镇图鉴(第2版)全面赏析保存完好、欣赏价值高的中国古镇:
◎甄选50处绝美古镇,分片区介绍各地代表性古镇,展现历史深处的美
◎500 精美摄影大片,如临其境赏玩品味,给你全新的视觉享受
◎32页古镇鉴赏指南,专家级剖析,品味建筑之美不犯难
◎精品建筑 拉线图解 延伸介绍,详解古建筑来历和特色,深剖古建精髓
◎简练的鉴赏文字,深刻展现古镇背后的文化底蕴
◎Link栏目,挖掘建筑小知识,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 跟随旅行家 摄影家的脚步,发现不一样的古镇!

   文摘




   序言

穿越时光的画卷:中国古镇人文风情探测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无数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镇。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淳朴的生活气息。本书并非一部详尽的古镇名录,也不是对每一处古镇进行流水账式的介绍。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带有探索精神的人文之旅,旨在捕捉那些隐藏在古镇肌理之中的灵魂,展现它们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的文化光芒。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古镇精髓的若干侧面。这不是为了列举“最”,而是为了理解“最”。我们不追逐数量,而是追求深度。每一个被提及的古镇,都将成为一个引子,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一、 建筑的低语:檐角飞扬下的生活轨迹 古镇的建筑,是其最直观的历史载体。它们是时代的缩影,是匠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居住者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本书不会简单地罗列建筑风格,而是尝试去解读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例如,我们会探讨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它们不仅仅是美学的追求,更是防火、防盗的实用考量。这些层叠的马头墙,如同古代的卫士,默默守护着古镇的宁静。当我们漫步在狭窄的巷弄中,抬头仰望,那些雕刻精美的梁枋、窗棂,仿佛还在低语着家族的辉煌与沧桑。我们会关注那些保存完好的祠堂、牌坊,它们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宗族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这些建筑,讲述着“人丁兴旺,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也折射出古代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江南水乡的古镇,则展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韵味。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在水波中荡漾,构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致。这里的建筑,与水紧密相连,临河而建的民居,方便了日常的出行和贸易。船只穿梭在河道中,摇橹声成为古镇的背景音乐。我们会分析这种与水共生的建筑智慧,以及它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油亮,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回声里。 除了以上两种典型,我们还会触及其他地域的建筑特色。例如,北方古镇的四合院,内敛而大气,强调家庭的私密性与凝聚力;西南地区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巧妙地适应了当地复杂的地形;还有那些散落在山野间的土楼、窑洞,它们以最朴素的材质,展现了最顽强的生存智慧和最深厚的地域文化。 在对建筑的解读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宏观的结构,更会细致入微地观察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屋檐下的滴水兽,门前的石狮,墙角的苔藓,甚至是一块风化的砖石。它们都可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或是一个鲜活的传说。 二、 文化的脉络:传承与变迁中的生活哲学 古镇的灵魂,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古老的民俗、传统的技艺、独特的信仰,以及世代相传的生活哲学中。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基因,呈现古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而又保持韧性的生命力。 我们关注古镇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例如,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祈福。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会尝试去理解这些民俗活动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维系着古镇居民的情感纽带。 传统手工艺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走进那些世代相传的工坊,观察匠人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来。无论是精美的苏绣、温润的景泰蓝,还是朴实的木雕、泥塑,它们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技术水平。我们会思考,在工业化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些传统技艺将何去何从?它们如何才能在保留精华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 宗教信仰在古镇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寺庙、道观、教堂,这些宗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古镇居民精神寄托的中心。我们会了解古镇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我们也关注那些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的民间信仰,它们往往更加生动和具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此外,古镇的方言、戏曲、饮食习惯,甚至是一句谚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会尝试去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展现古镇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生活情趣。例如,一道流传百年的家常菜,背后可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故事,或是一个地域的风味记忆。 三、 时代的烙印:古镇在现代的呼吸与回响 今天的古镇,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它们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承受着时代的冲击,也积极拥抱着新的变化。本书不会回避古镇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会关注它们积极的探索和转型。 我们会探讨旅游业对古镇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也可能侵蚀古镇原有的生活气息和文化肌理。我们会审视这种“双刃剑”效应,并思考如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我们会关注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坚守传统、焕发活力的古镇居民。他们可能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可能是民间艺术的守护者,也可能是积极参与古镇保护和建设的普通村民。他们的故事,是古镇生命力的最生动体现。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古镇中进行创新尝试的群体。他们可能是来自城市的设计师,也可能是热衷于文化研究的学者,或是对古镇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人。他们的加入,为古镇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也为古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书将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观察古镇在现代社会的呼吸与回响。我们不只是记录它们过去的光辉,更会关注它们当下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正在为未来所做的努力。 四、 结语:一次未完待续的发现之旅 《中国古镇图鉴》并非一本终结性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次属于自己的古镇发现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古镇生活的好奇,以及对历史人文的敬畏。 我们所描绘的,是中国古镇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图景中的一隅。中国古镇的数量之多,文化之深厚,地域之辽阔,远非一本书所能尽述。每一次的行走,每一次的驻足,每一次的交流,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走进古镇,理解古镇,爱上古镇的起点。在那一方方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您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感动。古镇的故事,仍在继续,等待着有心人的倾听与续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最欣赏这本书在考据上的严谨态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照片”,更是“可靠的信息源”。每一个被介绍的古镇,其历史沿革、重要建筑的修建年代、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清晰的标注和引证,虽然没有采用晦涩的学术语言,但其背后扎实的史料支撑是显而易见的。在描述那些建筑细节时,作者会谨慎地引入建筑学上的术语,但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结构智慧。例如,对于斗拱的形制变化、天井在南方聚水聚气的哲学意义,都有简明扼要的剖析。这种对知识负责的态度,让我在翻阅时感到非常安心,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匠人智慧与现代读者理解之间的桥梁,使得“古镇”不再是遥远的景观,而是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历史遗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景点照片,更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文化田野调查。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描述古镇的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灵动性。他们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古镇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乃至建筑语汇背后的时代烙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老街上的叫卖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古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梳理,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南水北木,东砖西瓦”的地域差异是如何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韵。这种知识性的密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旅游指南,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地方生活史。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知识点和感悟涌现出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就被它典雅的封面吸引了。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分量感又不失细腻,那种微微的粗粝感让人爱不释手,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印刷的色彩表现力极强,无论是古建筑的青砖黛瓦,还是自然风光的层次过渡,都显得格外真实和生动。细节之处的用心可见一斑,比如扉页的烫金工艺,以及内文插图的布局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审美情趣。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平衡感,文字和图片之间留白的拿捏非常到位,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反而有一种呼吸的空间,让人能够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页的内容。装订的工艺看起来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无需担心书脊受损,这对于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图册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考量。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物质层面上就已经提供了顶级的阅读享受,让人忍不住想将它珍藏起来,作为案头必备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与对“慢生活”的向往。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通过这样一本实体书,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温柔对待的角落,简直是一种心灵的救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居住”的意义,思考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这些老建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结。书中展现的那些古镇居民的日常,无论是晾晒的衣物、门前错落的盆栽,还是小巷深处传来的悠长口音,都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秩序感。这种感觉是快速浏览网页或短视频无法给予的。它鼓励我放慢脚步,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主干道后面的小径,去聆听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生活的底色,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规划未来深度旅行、寻求精神休憩的绝佳灵感来源。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的摄影水准,这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拍摄者对光影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们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美。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黛瓦,黄昏时分被拉长的斑驳光影,都被镜头精准地捕捉并定格下来。照片的构图讲究,既有宏大叙事的全景展示,展现古镇的整体格局和依山傍水之态,也有对微小细节的特写,比如一块刻着岁月痕迹的石雕,一扇雕花精美的木窗,甚至是老屋檐下的苔藓。这些细节的捕捉,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故事性。而且,这本书的图片排版并非呆板的一图配一文,而是根据主题和意境进行了灵活的组合与穿插,有时两张对比强烈的照片并置,立刻就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节奏感和沉浸感,让人欲罢不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