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中英文本] 9787515300726

长城:[中英文本] 97875153007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少白 摄影 著
图书标签:
  • 长城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历史
  • 建筑
  • 军事
  • 旅游
  • 世界遗产
  • 古迹
  • 国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00726
商品编码:2983423732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长城: 作者 李少白 摄影
定价 189.00元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 9787515300726 出版日期 2011-08-01
字数 页码 191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出现的万里长城,横卧在中国的北方,伴随着统一帝国而出现,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国家大一统与安定和平的渴望,是一种国家权力与震慑力的象征。
  虽然有时长城确实代表着古代国家的边界与领域,但长城这道边墙并没有将墙内外的各民族生硬地隔开。统治者在长城沿线驻兵屯田,开市设城,人们在长城沿线互通有无、交换物资,逐渐融合在一起,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万里长城是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完成的一项的工程,不仅汉族统治者,少数民族甚至是曾经被挡在墙外的游牧民族也修筑过长城。现在的长城内外已成一家,以往荒芜的边塞已化为繁荣的城市,在此可以体会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冰天雪地的东北塞外、层峦叠翠间的鸟语花香、草原湖泊上的天鹅、半沙漠地带漫步的羚羊、大漠中前行的驼队……登上长城瞭望远方,不由地生出悠悠思古之隋,令人不胜感叹。
  今天的长城早已没有了建造之初的沉重使命,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美景。蓝天白云、春花烂漫、层峦叠翠、红林遍染、银装素裹,还有黄沙草莽、紫石红山、天地一色的漫漫戈壁……深沉的灰青色石砖与雕梁画柱的城楼,黄土沙石与夯土城垣,长城的东、西两段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盛宴。
  细观长城,其精巧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对称与自由、静止与运动、阳刚与柔美、疏与密等正反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长城的墙身并非单薄的一条边墙,有时是密不透风的碉堡与围墙,有时却是悬立在陡崖上的单边墙;有时是绵延不断的厚重城墙,有时却是零星散布的烽火墩台:有险峻紧凑带来的紧急之感,也有无限延伸中蕴含的舒缓之情。重复而有韵律的垛口、直线与曲线勾勒出的整体轮廓等,体现出点、线、面结合的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
李少白,是中国的风光摄影家。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数码摄影》等杂志的编委,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其他院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摄影作品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1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的长城》,1995年:《走近故宫》,1997年;《中国长城之:司马台长城》,1999年;《长城野韵》,2003年:《看不见的故宫》,2003年;《看不见的长城》,2004年;《原味故宫》,2005年;《走近长城》,2006年;《摄影家的门坎》,2008年;《提问李少白》,2009年;《双城记:紫禁城记》、《双城记:长城记》,2010年:《紫禁城》,2010年:《不放过一切光线》,2010年;《李少白画里有话》,2010年。
  摄影展览:“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北京;与长城和故宫相关的摄影作品曾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展出。

   目录
大美长城
风雨铸城
烽火台与诸侯国们的城垣:先秦长城
天下独尊的始皇帝:秦国的统一与万里长城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汉长城
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坚固完备的明长城
钢铁之躯
长城的修筑者
长城的结构形制与建造方法
细观长城
枕山襟海:辽东长城与山海关
加冕于山:雄强奇险的京师长城
敦厚干枯的墙垣:万里长城的中段
黄沙戈壁上的雄关古堡:河西地区的长城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大美长城
风雨铸城
烽火台与诸侯国们的城垣:先秦长城
天下独尊的始皇帝:秦国的统一与万里长城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汉长城
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坚固完备的明长城
钢铁之躯
长城的修筑者
长城的结构形制与建造方法
细观长城
枕山襟海:辽东长城与山海关
加冕于山:雄强奇险的京师长城
敦厚干枯的墙垣:万里长城的中段
黄沙戈壁上的雄关古堡:河西地区的长城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条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上的巨龙,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传奇。它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图腾,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历史的脉络:从烽火岁月到盛世辉煌 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割据,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各诸侯国开始修建各自的边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更是动用了百万民力,将原先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初步的万里长城。从此,长城便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历代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修建和维护长城。汉朝时期,长城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边疆的稳定。唐朝虽以开放和包容著称,但也并未放松对边疆的防御,对长城的修缮工作从未停止。宋朝时期,由于军事力量的衰弱,长城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其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将长城修建得最为宏伟、最为壮观的,当属明朝。明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威胁依然严峻,明朝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加固,修建了大量的敌楼、烽火台、关隘,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宏伟的长城风貌。这段时期的长城,以其严密的防御体系和精巧的建筑工艺,成为了古代世界军事工程的杰出典范。 建筑的智慧:坚固的屏障与巧思的机关 长城的选址极具智慧,通常依山而建,利用天然的地形作为屏障,大大增强了其防御能力。其建筑材料也因地制宜,或夯土,或砖石,或木石结合,无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长城的墙体并非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夯土、砖石、条石等多重材料组成,外表砌以青砖或石板,内部填充夯土,使得墙体既坚固又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抵御强烈的冲击。墙体之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立敌楼,作为瞭望、射击、储存军械和士兵休息的场所。这些敌楼形态各异,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精巧别致,但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加强防御。 烽火台更是长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遍布长城沿线,通过狼烟和火光传递军情,能够迅速将战况传递到后方,实现“烽火戏诸侯”的快速响应。这种原始的通讯方式,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隘则是长城上最为重要的节点,是连接内外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军队驻守和物资集散的重地。雄伟的关城,高耸的城门,坚固的箭楼,无不展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威力。著名的山海关、嘉峪关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 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熔炉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的守城将士在这里驻守,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的边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牺牲,与长城一同被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长城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交流,长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隔离作用,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许多民族在长城内外生活,他们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都在长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 长城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团结精神的体现。修建长城是一项何等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无数人的辛勤付出,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那些被风沙侵蚀的城墙,那些饱经沧桑的敌楼,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今日的长城:文明的瑰宝与旅游的胜地 如今,长城早已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功能,但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愈发凸显。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从北京的八达岭、慕田峪,到河北的九门口、山海关,再到甘肃的嘉峪关,长城以其不同的风貌展现着中华文明的魅力。漫步在巍峨的长城之上,抚摸着斑驳的青砖,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那份壮阔与豪情。 长城旅游的兴盛,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更多的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长城,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长城的启示: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长城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战争与防御,更是关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传承。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力量,更在于其坚韧的精神、勤劳的双手和优秀的文化。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挑战依然存在。长城所蕴含的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我们应对当前的挑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城,这条古老的巨龙,依然静静地盘旋在中华大地上,它不仅是过去辉煌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优秀的文化,继续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篇章。 长城,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民族精神的凝结,是历史的回响,是文明的瑰宝,它将继续以其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老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长城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往,我对长城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或者“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但这本书,通过其丰富的图文资料和深入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长城更为立体和多元的一面。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象征,乃至精神的图腾。书中对于长城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如何将如此庞大的工程融入到山川地貌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书中对于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的细致描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座宏伟建筑所经历的沧桑。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每一个烽火台、每一块城砖背后,都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或关于戍边将士的忠诚,或关于百姓的迁徙,或关于民族的融合。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深沉、更全面的方式来理解长城。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感染力。我一直对长城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信息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流于表面。而这本书,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在介绍长城的基本信息、历史沿革、军事功能等方面,都做得非常扎实,引用了不少史料和研究成果,让我感觉知识的获取是有根基的。但同时,作者又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对长城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的论述,都让我深思。特别是关于长城文化价值的探讨,触及到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这种精神层面的解读,是很多普通介绍所缺乏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座建筑,更是在解读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的象征。

评分

读到一半,我已经被书中对长城不同地段的描绘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试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每一段长城都赋予生命。例如,书中对嘉峪关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西陲重镇,感受着落日余晖下黄沙漫卷的苍凉,以及那巍峨关隘所象征的边塞风情。文字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不像枯燥的史书,而是更像一篇充满感情的游记,将读者带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中。而且,书中关于长城不同时期修建特点的对比,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不同的朝代,在建造长城时,不仅是在材料和工艺上有所区别,甚至在战略考量和文化寓意上,都有着细微的差别。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长城作为一项宏大工程,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及某些段落时,会穿插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点亮那段冰冷的石墙,让它们不再是单纯的防御工事,而是承载着无数人的血泪与智慧的见证。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长城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的探讨。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长城视为一个历史遗迹,一个旅游景点,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长城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从文化、象征、甚至民族认同等多个角度,对长城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提到了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以及如何让这座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思考都非常有价值。我甚至在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长城的过去,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长城未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长城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书,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惊艳,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联想到那蜿蜒于群山之中的巨龙。封面上的“长城”二字,遒劲有力,仿佛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那种深邃的青灰色与点缀的暗红色,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厚重的氛围。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封面,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长城那雄伟的身姿和背后蕴藏的无尽故事。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略带磨砂的质感,翻阅时不易反光,非常适合细细品读。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一般的图文介绍,或许会包含一些我从未了解过的历史细节,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座伟大的建筑奇迹。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对于我这样对历史文化类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文字和图像共同引领我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