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長城: | 作者 | 李少白 攝影 |
| 定價 | 189.00元 | 齣版社 | 中國青年齣版社 |
| ISBN | 9787515300726 | 齣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數 | 頁碼 | 191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為軍事防禦工程而齣現的萬裏長城,橫臥在中國的北方,伴隨著統一帝國而齣現,反映瞭曆代統治者對國傢大一統與安定和平的渴望,是一種國傢權力與震懾力的象徵。 雖然有時長城確實代錶著古代國傢的邊界與領域,但長城這道邊牆並沒有將牆內外的各民族生硬地隔開。統治者在長城沿綫駐兵屯田,開市設城,人們在長城沿綫互通有無、交換物資,逐漸融閤在一起,為多民族國傢的形成提供瞭條件。萬裏長城是在兩韆年的曆史中逐漸完成的一項的工程,不僅漢族統治者,少數民族甚至是曾經被擋在牆外的遊牧民族也修築過長城。現在的長城內外已成一傢,以往荒蕪的邊塞已化為繁榮的城市,在此可以體會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風情:冰天雪地的東北塞外、層巒疊翠間的鳥語花香、草原湖泊上的天鵝、半沙漠地帶漫步的羚羊、大漠中前行的駝隊……登上長城瞭望遠方,不由地生齣悠悠思古之隋,令人不勝感嘆。 今天的長城早已沒有瞭建造之初的沉重使命,卻給我們留下瞭無限的美景。藍天白雲、春花爛漫、層巒疊翠、紅林遍染、銀裝素裹,還有黃沙草莽、紫石紅山、天地一色的漫漫戈壁……深沉的灰青色石磚與雕梁畫柱的城樓,黃土沙石與夯土城垣,長城的東、西兩段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盛宴。 細觀長城,其精巧的建築設計和豐富的造型,充分體現瞭實用與審美、對稱與自由、靜止與運動、陽剛與柔美、疏與密等正反相結閤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長城的牆身並非單薄的一條邊牆,有時是密不透風的碉堡與圍牆,有時卻是懸立在陡崖上的單邊牆;有時是綿延不斷的厚重城牆,有時卻是零星散布的烽火墩颱:有險峻緊湊帶來的緊急之感,也有無限延伸中蘊含的舒緩之情。重復而有韻律的垛口、直綫與麯綫勾勒齣的整體輪廓等,體現齣點、綫、麵結閤的藝術之美。 |
| 作者簡介 | |
| 李少白,是中國的風光攝影傢。曾任《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與攝像》、《數碼攝影》等雜誌的編委,現為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及其他院校攝影係客座教授。 攝影作品集:《李少白攝影作品選》,1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的長城》,1995年:《走近故宮》,1997年;《中國長城之:司馬颱長城》,1999年;《長城野韻》,2003年:《看不見的故宮》,2003年;《看不見的長城》,2004年;《原味故宮》,2005年;《走近長城》,2006年;《攝影傢的門坎》,2008年;《提問李少白》,2009年;《雙城記:紫禁城記》、《雙城記:長城記》,2010年:《紫禁城》,2010年:《不放過一切光綫》,2010年;《李少白畫裏有話》,2010年。 攝影展覽:“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北京;與長城和故宮相關的攝影作品曾多次在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國展齣。 |
| 目錄 | |
| 大美長城 風雨鑄城 烽火颱與諸侯國們的城垣:先秦長城 天下獨尊的始皇帝:秦國的統一與萬裏長城 雄纔大略的漢武帝:絲綢之路的興起與漢長城 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堅固完備的明長城 鋼鐵之軀 長城的修築者 長城的結構形製與建造方法 細觀長城 枕山襟海:遼東長城與山海關 加冕於山:雄強奇險的京師長城 敦厚乾枯的牆垣:萬裏長城的中段 黃沙戈壁上的雄關古堡:河西地區的長城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大美長城 風雨鑄城 烽火颱與諸侯國們的城垣:先秦長城 天下獨尊的始皇帝:秦國的統一與萬裏長城 雄纔大略的漢武帝:絲綢之路的興起與漢長城 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堅固完備的明長城 鋼鐵之軀 長城的修築者 長城的結構形製與建造方法 細觀長城 枕山襟海:遼東長城與山海關 加冕於山:雄強奇險的京師長城 敦厚乾枯的牆垣:萬裏長城的中段 黃沙戈壁上的雄關古堡:河西地區的長城 |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長城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的探討。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將長城視為一個曆史遺跡,一個旅遊景點,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長城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者從文化、象徵、甚至民族認同等多個角度,對長城的當代價值進行瞭深入剖析,讓我對“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提到瞭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所麵臨的保護和傳承問題,以及如何讓這座古老建築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這些思考都非常有價值。我甚至在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長城的過去,更在於它引發瞭我們對長城未來以及它所代錶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長城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書,具有非常深刻的啓示意義。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兼具瞭學術的嚴謹和文學的感染力。我一直對長城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接觸到的信息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過於通俗化,流於錶麵。而這本書,卻恰到好處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在介紹長城的基本信息、曆史沿革、軍事功能等方麵,都做得非常紮實,引用瞭不少史料和研究成果,讓我感覺知識的獲取是有根基的。但同時,作者又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中對長城在不同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曆史進程的論述,都讓我深思。特彆是關於長城文化價值的探討,觸及到瞭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獨特地位,這種精神層麵的解讀,是很多普通介紹所缺乏的。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座建築,更是在解讀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的象徵。
評分讀到一半,我已經被書中對長城不同地段的描繪深深吸引。作者似乎並非僅僅羅列事實,而是試圖通過細膩的筆觸,將每一段長城都賦予生命。例如,書中對嘉峪關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西陲重鎮,感受著落日餘暉下黃沙漫捲的蒼涼,以及那巍峨關隘所象徵的邊塞風情。文字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不像枯燥的史書,而是更像一篇充滿感情的遊記,將讀者帶入到每一個具體的場景中。而且,書中關於長城不同時期修建特點的對比,也讓我豁然開朗。原來,不同的朝代,在建造長城時,不僅是在材料和工藝上有所區彆,甚至在戰略考量和文化寓意上,都有著細微的差彆。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長城作為一項宏大工程,是如何隨著曆史的演變而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提及某些段落時,會穿插一些曆史人物的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點亮那段冰冷的石牆,讓它們不再是單純的防禦工事,而是承載著無數人的血淚與智慧的見證。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長城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以往,我對長城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或者“中國古代的防禦工事”。但這本書,通過其豐富的圖文資料和深入的論述,讓我看到瞭長城更為立體和多元的一麵。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曆史的載體,文化的象徵,乃至精神的圖騰。書中對於長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的描述,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他們如何將如此龐大的工程融入到山川地貌之中,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景觀。同時,書中對於長城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的細緻描寫,也讓我深刻體會到這座宏偉建築所經曆的滄桑。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每一個烽火颱、每一塊城磚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或關於戍邊將士的忠誠,或關於百姓的遷徙,或關於民族的融閤。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更廣闊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深沉、更全麵的方式來理解長城。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令人驚艷,一種古老而莊重的氣息撲麵而來,讓人立刻聯想到那蜿蜒於群山之中的巨龍。封麵上的“長城”二字,遒勁有力,仿佛訴說著一段悠久的曆史。我尤其喜歡它在色彩運用上的大膽,那種深邃的青灰色與點綴的暗紅色,恰到好處地營造齣一種神秘而又厚重的氛圍。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封麵,更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得以窺見長城那雄偉的身姿和背後蘊藏的無盡故事。拿到手中,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考究,略帶磨砂的質感,翻閱時不易反光,非常適閤細細品讀。雖然我還未深入閱讀,但僅憑這封麵給我的第一印象,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期待。我想,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一般的圖文介紹,或許會包含一些我從未瞭解過的曆史細節,或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讀這座偉大的建築奇跡。這種視覺上的吸引力,對於我這樣對曆史文化類書籍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誘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讓文字和圖像共同引領我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