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4719712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图书作者: | (美)哈丽雅特·布莱克(Braiker;H.B.) |
| 出版社: |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5/7/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0494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哈丽雅特·布莱克 有逾25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和管理顾问经验。她创作了许多[0畅0]销的心理自助类书籍,包括纽约《时代》杂志的[0畅0]销书《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和《谁在操纵你》等。 |
|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取悦者[0会0]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来取悦别人。但与人为善的结果可能[0会0]让别人利用你。 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尽力不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0当0],而且,你[0会0]避免批[0评0]别人,以免被别人批[0评0]。心理[0学0]家把这叫作"冲突避免",你[0会0]把对抗和愤怒看作危险的情感体验。 取悦症的三种类型: 认[0知0]型"好人" 驱使你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定式:你需要并且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0知0]型"好人",那么你就[0会0]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 习惯型"好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型"好人",那么你就[0会0]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你[0会0]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很少给他人派活儿,并且[0会0]变得无力招架、疲于应付。 情感逃避型"好人" 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 想[0知0]道自己是不是有"好人情结"?属于哪种取悦症类型?请翻到本书[0第0]2页,直接开始测试 "我已经为别人做了,但是没有人给我回报。" "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可他们把那看成是理所[0当0]然的。" 你是众人眼里的[0大0]好人吗? 你的"好人情结"有多严重?"好人指数"有多高? 是否无论你现在有多忙,只要有人提出请求、邀请,不管这[0会0]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不快和高昂代价,仍[0会0]毫无原则地照单全收? 太多[0超0]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令你应接不暇,感到分身乏术? 所有这些令别人满意的付出,却并未让你自己真正感到幸福快乐? 如果答案是"Yes",你该读一读这本书。 |
前言 [0第0]1章 取悦症三角形:讨好他人的代价 /1 部分 认[0知0]型“好人” [0第0]2章 有害的思维 /19 [0第0]3章 不[0当0]好人也没关系 /32 [0第0]4章 把别人摆在位 /50 [0第0]5章 事情多到做不完 /65 [0第0]6章 好人可以说“不” /76 [0第0]二部分 习惯型“好人” [0第0]7章 [0学0][0会0]取悦:认可瘾 /86 [0第0]8章 为什么你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103 [0第0]9章 不惜的爱 /111 [0第0]10章 浪漫成瘾 /123 [0第0]三部分 情感逃避型“好人” [0第0]11章 消[0极0]情感恐惧症 /138 [0第0]12章 对愤怒的恐惧 /151 [0第0]13章 恶语真的能伤人 /171 [0第0]14章 你[0会0][0极0]力避免冲突吗 /183 [0第0]15章 小步骤,[0大0]变化 /199 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21天行动计划使用指南 /202 [0第0]1天 想说“不”时别说“行” /206 [0第0]2天 “破唱片”技巧 /211 [0第0]3天 折中方案 /215 [0第0]4天 帮你说“不”的“三明治”技巧 /219 [0第0]5天 “反三明治”技巧 /224 [0第0]6天 改写“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229 [0第0]7天 改写“7个致命的应该” /233 [0第0]8天 照顾你自己 /237 [0第0]9天 说服自己摆脱认可瘾 /240 [0第0]10天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245 [0第0]11天 轮到你了 /250 [0第0]12天 不[0当0]好人也没关系 /257 [0第0]13天 愤怒量表 /262 [0第0]14天 放松呼吸 /269 [0第0]15天 怒气上升 /272 [0第0]16天 怒气下降 /276 [0第0]17天 暂停 /281 [0第0]18天 压力接种 /289 [0第0]19天 跟朋友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替朋友解决问题 /298 [0第0]20天 纠正的[jia]定 /304 [0第0]21天 庆祝康复 /312 后记 /317 注释 /318 |
| 《纽约时报》[0畅0]销书 取悦别人,就是亏待自己 总把别人的需求摆在位 从来不[0会0]对别人说"不" 争取每个人的认可 努力想让自己之外的每个人都高兴 害怕跟任何人发生对抗或冲突 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上,突然有人递过来一把锋利的剪刀,让我可以把缠绕在身上的藤蔓一一剪断。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付出型”人格,觉得只要我多付出一点,多包容一点,就能换来别人的喜爱和尊重。结果呢?换来的只是无休止的索取和理所当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取悦”背后的陷阱,它揭示了那些看似无私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大的痛苦和委屈。书中关于“情绪勒索”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那些让我感到不舒服的要求,只是别人需要帮助,却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操纵和控制。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直白,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残酷现实,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格外真实和有力量。它没有试图美化任何东西,而是直接告诉我,改变是可能的,但需要勇气,需要策略。我读到关于“重新定义成功”的部分时,深深地被打动了,原来所谓的“成功”,不应该是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而是能够活出真实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力,与其说是“启迪”,不如说是“解构”。我之前一直以为,做一个“好人”就是不惹人烦,答应所有人的请求,把所有人都照顾得妥妥帖帖。这种想法像一个沉重的枷锁,把我牢牢困住。这本书就像一把利刃,毫不留情地剖开了我一直以来建立起来的那些虚假的“好人”面具。它让我意识到,我所谓的“取悦”并不是真诚的付出,而是一种带着焦虑的防御机制,是为了避免被抛弃,是为了获得虚幻的安全感。书中对“取悦症”的定义非常精准,它不仅仅是不会拒绝,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价值感缺失。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内在小孩”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时候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肯定,而拼命想要讨好大人的自己。这种理解让我鼻子发酸,但也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才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但又充满了洞察力,它逼着我去正视那些我一直逃避的阴暗面,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刮目相看”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老好人”这种话题有点老生常谈,可能也就那样。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她没有像其他很多心理类书籍那样,一上来就列出各种理论和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故事化的方式,一点点地铺陈开来。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听一个朋友在娓娓道来,他/她讲的每一个故事,遇到的每一个困境,都那么真实,那么贴近我的生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害怕拒绝?为什么别人稍微示弱一点,我就会心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生动的解释。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懂拒绝”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书中提出的“同情疲劳”这个概念,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总是把别人的痛苦扛在自己身上,然后把自己压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划清界限”的必要性,也让我看到了“拒绝”并非自私,而是对自我负责的体现。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共鸣”。这本书仿佛是一位非常懂我的朋友,用一种极其温柔却又直击要害的方式,把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启齿的困扰一一呈现在眼前。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老好人”,不懂拒绝,总是把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结果就是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怨气丛生。这本书没有给我什么“鸡汤”式的励志口号,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害怕冲突,渴望被认可,以及对“关系”的过度依赖。我读到那些关于“边界感”的论述时,简直拍案而起,感觉作者就是我的“知己”。我一直都知道自己需要设定边界,但总是找不到方法,或者即使设定了,也因为内心的愧疚感而轻易放弃。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可行的策略,比如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如何评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如何处理拒绝后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并没有指责我的“老好人”行为,而是理解并接纳,然后引导我去认识到,真正的“好”不是无底线的付出,而是懂得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的视角。我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不懂拒绝”,是因为性格太软弱,或者人太善良。这本书则告诉我,这可能是一种被习得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在过去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发展出来的应对策略。当我读到关于“核心信念”的章节时,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只有被别人需要,我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不答应,别人就会讨厌我”。这些想法在我内心深处盘踞了很久,让我不敢轻易说“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但它并没有停留在“照”的层面,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地去“解构”这些信念,去建立新的、更健康的认知。书中提到的“区分‘我’和‘他人’的需求”,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我总是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结果就是不断地消耗自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利他”并非牺牲,而是基于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界限。它让我意识到,能够勇敢地说“不”,才能更好地去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