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牛图书专营店
作者:(美国)皮耶若罗(Andrea Pejrolo) (美国)德罗萨(Richard DeRosa) 译者:夏田 刘捷 合著者:黄英侠
皮耶若罗(Andrea Pejrolo),是一位音乐技术教授。同时也是MIDI编程员、声音设计师、作曲家,编曲家,并且还是一名爵士原声贝司和电贝司手,目前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和新英格兰艺术学院任教。他曾经合作过的团体和个人包括纽约林肯中心、唐·西比斯基、联合国和美国广播公司。
德罗萨(Richard DeRosa),是一位作曲家、编曲家、管弦乐配器家,同时也是威廉帕特森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他的编曲曾由温顿·马沙利和林肯中心、梅尔·路易斯、杰瑞·穆勒根和葛伦·米勒大乐队等演奏录音。他已经为多部电视作品创作过原创音乐,包括《导引之光》、《另一个世界》和《世界颠覆日》等。
《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传统管弦乐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指南》:
一本为录音棚乐队作曲和音译制作而作的实用指南
为现代录音棚乐队的音乐制作而进行传统乐队和MIDI乐队的配器法技巧的学习。
进行专业制作的完整创作过程:从总谱到终完成混音的线带。
随书附赠光盘中包含127个音频示例,可直接打印的图片和总谱,软件及试用版软件。
随书附赠光盘中包括:IK-Multimedia、Arturia、Bandmateloops等公司的软件及试用版软件。
DVD包含127个音频示例,可直接打印的158张图片和33张总谱。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立刻就能让人感觉到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轻薄读物,而是真正想深入探讨音乐制作的干货。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厚实的质感所震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那个“附DVD”的标记,在现在这个时代,实物资料的价值愈发凸显,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习惯了纯在线学习的同行们眼前一亮。我个人非常看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这种实体附赠多媒体材料的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动手能力强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希望里面的案例和范例能足够贴近当下流行的音乐风格,而不是沉溺于过时的技术。如果里面的配器示例能够涵盖从古典到电子乐的广泛领域,哪怕只是一个跨界的尝试,都会极大地拓展我的视野。我对现代音乐制作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清晰、直观的视听辅助,所以那个DVD的质量和内容广度,将直接决定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它在音色设计和混音流程上的独到见解了。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前沿性。音乐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在电子音乐和采样技术爆炸的今天,传统的“对位法”或“功能和声”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和声进行或旋律构建时,能够清晰地区分出“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可以打破的惯例”。例如,当涉及到现代R&B或Trap音乐中的和声色彩时,传统的七和弦、九和弦的用法是否还有效?作者是如何解释那些看似“错误”的音程在现代音乐中产生的张力和美感?更进一步地,如果它能触及一些关于情绪设计和音乐叙事(Storytelling in Music)的心理学层面,那就太棒了。毕竟,一个好的编曲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情绪蓝图,指导我们在不同段落(Verse, Chorus, Bridge)如何通过配器、节奏和动态变化来推动听众的情绪体验,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我的核心参考书。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内容的易读性和资源的可用性是衡量一本工具书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这本书的排版过于密集,充满了难以理解的术语堆砌,而没有清晰的图示或流程图来辅助理解,那么它很快就会被我束之高阁。我更偏爱那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讲解方式,比如使用对比鲜明的表格来总结不同乐器组的音域和特点,或者用流程图来展示从采样选择到最终渲染的每一步决策点。另外,关于附带的DVD,我非常关注其内容的实用性是否与书本文字内容紧密对应。如果书里讲到了一个复杂的合成器预设的构建过程,DVD里最好能直接提供这个预设文件,或者至少有一个完整、无剪辑的录屏演示。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体验,才能真正帮助我把学到的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的音频文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脑海中的想象阶段。只有当理论、实践和配套资源三者完美合一时,这本书才能真正成为我工作台上的常客。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摸索了几年编曲实践的爱好者,我深知市面上很多教程往往停留在“教你怎么点鼠标”的层面,而真正的瓶颈在于“该点哪个鼠标”的决策艺术上。这本书的标题里“现代音乐人”这个定语让我警觉起来,这暗示了它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而是会触及到音乐产业对创作者的实际要求。我最想了解的是,在“编曲教程”这个大框架下,作者是如何定义现代音乐人的核心竞争力。是速度?是创意?还是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嗅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快速建立Demo、如何高效地进行版本迭代,以及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概念迅速转化为一个具有商业潜力的编曲结构的实战经验分享。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少有人知”的工作流小技巧,比如特定DAW的高效快捷键组合,或者在项目管理中避免“拖延症”的策略,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份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位资深制作人的私人指导。
评分坦白说,我对“传统管弦乐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能被放在同一本书里讲解,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怀疑的态度。这两种领域的要求和思维逻辑截然不同,前者需要深厚的和声学基础和对乐器音色的历史性理解,后者则更依赖于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操作逻辑和声音合成的前沿技术。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架起这两者之间的桥梁,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跨越时空的教学方法的。例如,书中是否提到了如何用现代合成器模仿或“欺骗”出真实管弦乐的动态和颗粒感?又或者,反过来,如何将一些复杂的MIDI编写思路融入到更严谨的交响乐结构中去?如果它只是简单地把两部分内容拼凑在一起,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它无法提供真正的融合之道。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辩证的视角,即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去更好地服务于那些经典的声音美学,而不是让技术成为束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