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布尔姆小号/短号练习曲》是一本系统的小号中、高级练习曲。它不仅对小号的各种演奏技术做了规范性的总结,而且在气息的运用,各种连、吐结合时的舌头变化,以及力度、速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专业小号学习者的练习曲集。附书的DVD由陈嘉敏教授自讲解并示范每一首练习曲的练习要点和方法,CD则让您完整欣赏演奏家的精彩演绎。
陈嘉敏,华裔小号演奏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号专业外籍教授,研究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本科。1966年一1980年任中央乐团和中央芭蕾舞剧团首席小号、铜管声部长,在中央乐团交响乐团协奏下成功举办过独奏音乐会。其间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央乐团、中央广播乐团、中央歌剧院和总政军乐团任教。
1980年受聘于美国纽约爱乐乐团,1982年受聘于新加坡交响乐团,同时担任该国教育部青年交响乐团、国防部军乐团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艺术指导,并组建了新加坡铜管五重奏团。在此期间演出了1600多场交响音乐会,出访了二十多个国家。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本布尔姆练习曲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侧重于某一个技术方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均衡发展。但深入学习后我发现,这套教材的覆盖面非常广博,它像是一个全能的“小号技术训练营”。它不仅涵盖了我们常规理解的音阶、琶音、半音阶等基础练习,还加入了大量的双吐、三吐等花舌技巧的入门练习,这对于习惯于传统古典练习的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拓宽技术视野的好机会。更难得的是,它对小号特有的颤音和装饰音的专项练习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并提供了多种演奏风格的参考。这种全面覆盖的技术点,意味着学习者无需额外购买太多零散的小技巧练习册,这套书基本上能满足从扎实基础到初步掌握高级技巧的整个过渡阶段的需求。每一组练习都有其明确的技术目标,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努力改进哪一个环节,这种目标明确性让练习过程充满了方向感和成就感。
评分这本关于布尔姆小号练习曲的乐谱集,从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带给我一种非常专业和严谨的感觉。首先,纸张的质地和印刷的清晰度简直是无可挑剔,即便是对于视力要求较高的乐谱阅读者来说,每一个音符和指法标记都清晰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练习时的困扰。我特别欣赏它在乐曲编排上的逻辑性,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练习曲,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初期的练习曲更多地关注于基础的指法转换和气息的平稳性,节奏型也相对简单明了,这对于初学者建立扎实的基本功至关重要。随着练习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开始引入更复杂的连奏、跳音技巧,以及对高音区的精准控制。我试着练习了其中几首中等难度的段落,发现作者在处理技术难点时,总能给出非常具体的演奏提示,这比那些只有谱子而没有指导的教材要人性化得多。对于我这种自我摸索为主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细微的批注简直是雪中送炭,让我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吹奏,而不仅仅是“怎么”吹奏。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技术提升阶梯。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与铜管乐器打交道的人,我通常对附带的音视频材料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光盘里的演奏听起来像是机器合成的,缺乏音乐的灵魂和真正的感染力。然而,这套练习曲的配套DVD和CD却真正让我眼前一亮。我首先播放了DVD,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奏示范,更像是一堂微型的公开课。演奏家在吹奏完一个练习曲后,会停下来,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讲解他在特定乐句中对音色、强弱处理的理解,甚至会示范错误的吹奏方式,并指出这些错误会导致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这种“示范-讲解-再示范”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对于小号这种需要精细控制气流和口型的乐器来说,视觉参考是无比宝贵的。而CD部分则更侧重于提供清晰、专业的伴奏音轨,这使得我在练习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时,有了一个可靠的“听力锚点”。我将CD音轨导入到我的练习软件中,可以方便地减速或循环播放特定段落,这在攻克那些速度极快或节奏极其跳跃的段落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套音像资料的制作水准,无疑提升了这套教材的整体价值。
评分从一个乐器维修和保养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装帧和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使用者体验的细致考量。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非常平整,即便我将它完全摊开放在谱架上,它也能稳定地保持在需要的位置,不会像一些廉价的乐谱那样,在关键时刻自己合拢,打断练习的流畅性。此外,练习曲目之间的过渡设计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匠心。他们似乎深知练习者在长时间的高强度练习后容易产生的疲劳感。因此,在连续练习了几个需要高强度爆发力或高音区连续冲击的曲目后,教材通常会穿插一些相对舒缓、注重音色和连贯性的短篇练习。这种“张弛有度”的编排,有效帮助我管理了练习时的体力和精神上的消耗。它不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吹”的书,更像是一份“如何科学高效地练习”的训练计划指南。这对于那些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达成最佳练习效果的在职人士或学生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
评分我对这本布尔姆小号练习曲的评价,是从一个侧重于音乐性表达的角度出发的。很多技术性的练习曲,往往在打磨指法和气息时,将音乐性抛诸脑后,吹出来的东西像是一堆枯燥的音符组合。但这本教材的妙处就在于,它巧妙地将技术训练融入到了富有音乐情趣的旋律和节奏之中。即便是最基础的音阶和琶音练习,作者也赋予了它们清晰的乐句轮廓和呼吸点设计。当我按照谱子上的表情记号进行尝试时,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过”音符,而是开始“歌唱”这些练习。例如,在某些连奏部分,虽然要求气息平稳,但作曲家同时要求进行微妙的力度变化,这迫使我必须思考如何让连奏听起来像一段有机的、流动的旋律线,而不是生硬的连接。这种对音乐“呼吸感”的培养,对于一个将要转向更高阶独奏曲目的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教会我,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优秀的技巧应该能更好地承载丰富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