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者的话
一部分 感受与欣赏
例一 欣赏与演唱——《小袋鼠》
二年级欣赏《袋鼠》,学唱歌曲《小袋鼠》
例二 欣赏——《对鸟》
三年级感受歌曲浓郁的地方特色,了解山歌的特点
例三 欣赏——《森林的歌声》
四年级 听辨竹笛、小提琴、吉他的音色,聆听各乐段音乐的变化并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表现
例四 欣赏与演唱——《外婆的澎湖湾》
五年级学唱《外婆的澎湖湾》,欣赏《光阴的故事》《龙的传人》《捉泥鳅》等
了解和感受中国台湾校园民谣清新、明快的风格
例五 欣赏——《飞来的花瓣》
六年级欣赏《飞来的花瓣》,在演唱、力度等变化中体验作品的情感
例六 欣赏——《连连夯》
六年级欣赏《连连夯》,了解与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听辨不同类型的民歌
第二部分 表现
例七 唱歌与识谱——《数鸭子》
一年级学唱《数鸭子》,认识四分休止符
例八 唱歌与识谱——《乃哟乃》
一年级学唱歌曲《乃哟乃》,感知135三个音的音高
例九 唱歌与识谱——《小青蛙找家》
一年级学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巩固四分、八分音符,学习二分音符
例十 唱歌与识谱——《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年级 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感知36和6的音高
例十一 唱歌与识谱—《同坐小竹排》
二年级 学唱歌曲《同坐小竹排》,辨别三四拍和二四拍的强弱特点,感受不同节
拍的韵律
例十二 器乐与唱游——《唢呐配喇叭》
二年级学习认知大锣、堂鼓、大镲的名称、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学唱歌曲
《唢呐配喇叭》并进行唱游
例十三 唱歌——《小渔篓》
二年级 学唱歌曲《小渔篓》,感受并表现歌曲柔美轻快的风格
例十四 唱歌与识谱——《捉迷藏》
三年级 学唱歌曲《捉迷藏》,学习附点八分音符,感受三四拍的节拍韵律
例十五 唱歌与识谱—《摇船调》
三年级学唱歌曲《摇船调》,认识反复跳越记号,学习一字多音的演唱
例十六 唱歌——《手拉手祖国更美丽》
五年级学唱《手拉手祖国更美丽》
例十七 器乐——《迷人的火塘》
五年级 学习用葫芦丝吹奏《迷人的火塘》,掌握切分节奏的正确吹奏
第三部分 创造
例十八 唱游与创编——《大海的歌》
一年级学唱歌曲《大海的歌》,创编节奏,编写部分歌词
例十九 唱游与创编——《拍皮球》
一年级根据二拍子节拍韵律创编表演动作
例二十 唱游与创编——《月光光》
二年级学唱歌曲《月光光》,创编歌唱家乡月亮的歌
例二十一 歌词创编——《吹泡泡》
三年级填词创作,演唱歌曲《吹泡泡》
例二十二 《我的祖国》
六年级创造性地完成拓展学习内容并进行交流
第四部分 音乐与相关文化
例二十三 唱歌与地方音乐拓展——《采山》
二年级 学唱歌曲《采山》,欣赏《采茶舞曲》,学习简单的采茶舞动作
例二十四 唱歌与舞蹈——《哈里罗》
二年级 学唱歌曲《哈里罗》,表演集体舞
例二十五唱歌与舞蹈——《金孔雀轻轻跳》
二年级 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了解傣族舞的韵律特点和基本手形,学会跳简单的傣族舞
例二十六 唱歌与舞蹈——《噢!苏珊娜》
三年级 学唱歌曲《噢!苏珊娜》,学跳邀请舞
例二十七京剧——《报灯名》
三年级 学说《报灯名》,了解京剧数板的表演方式
例二十八京剧——《猛听得》
四年级 学唱《猛听得》,学习京剧旦角的表演
例二十九唱歌与舞蹈——《荡秋千》
四年级学唱歌曲《荡秋千》,了解学习仡佬族酒礼舞的基本步伐横垫步
例三十 唱歌与表演——《拉廑卡拉查》
六年级学唱歌曲《拉库卡拉查》,感受墨西哥音乐的风格特点
附录:小学音乐课堂观课议课策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课例与评析》包含30例的公开课课例、日常课堂教学课例、教研活动课例。可作为《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课例与评析》课程的补充教材,也可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参使用。适合我国中职中专、高职高专、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从一个资深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这本书的“评析”部分是否具有学术深度和批判性思维。仅仅展示“成功”的课例是不够的,真正的专业成长往往来源于对“失败”或“不足”的深刻反思。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不仅展示了教学的精彩瞬间,更敢于剖析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卡壳点”——比如,某个教具因为制作粗糙导致效果不佳;某个互动环节因为时间分配不当而流于形式;或者某个理论点的讲解被学生集体误解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多维度的评析,比如从学生学习心理学角度的评析、从课程标准执行度角度的评析,乃至从不同地域教学环境适应性的评析,那就极具参考价值了。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才能够真正帮助一线教师建立起一种动态的、自我修正的教学观。一本好的教材或教辅,不应该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引发持续思考的起点。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即使我完全不同意某个评析的结论,它引发我的思考也已是巨大的贡献。
评分坦白说,我是在为我正在负责的一个偏远地区教师培训项目寻找优秀教案资源时注意到这本书的。对于这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一本“正版”且“新课程”导向的资料尤为重要。我的核心诉求是:资源的可复制性和地方适应性。如果书中的课例都建立在拥有先进电子琴、多媒体设备完善的城市学校基础上,那么对于只有简陋钢琴和黑板的乡村教室来说,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提供了针对不同硬件条件的“弹性”教学策略。例如,当讲解到复杂的和声进行时,如果不能使用电子设备演示,是否有替代性的、完全依赖人声和节奏乐器的、同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评析”中是否讨论了资源匮乏情况下的教学“降维”策略?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对全国,特别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现状的深刻理解,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普惠性”解决方案,那么它对于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是功不可没的。我期待的是一种务实到能考虑“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的智慧体现。
评分这本名为《正版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课例与评析 音乐理论教材乐理基础教程书》的书,光是书名就给人一种非常务实且面向实践的印象。作为一名深耕教育多年,尤其关注基础音乐素养培养的教师,我首先被它“课例与评析”的定位所吸引。市面上很多音乐理论教材要么过于枯燥,充斥着晦涩的符号和抽象的规则,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将理论与实际课堂紧密结合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的是那种“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改”的宝贵资源。我希望它能深入到小学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如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故事或游戏来讲解音程的和谐与不和谐,如何设计一个能让一年级学生在不自觉中掌握拍号概念的活动。如果它仅仅停留在罗列标准课案的层面,那未免有些可惜。真正的价值在于对每一个课例背后教学思路的深度剖析——为什么选择这个教材?为什么采用这种互动方式?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暴露出了哪些常见误区?以及,更关键的,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是如何进行精准而富有创意的调控和修正的。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那种对课堂动态的敏锐捕捉,才是区分一本优秀教学参考书与普通教案集的核心标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跳脱出传统的“教唱”、“识谱”的单一模式,真正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究,让乐理不再是束缚,而是通往更广阔音乐世界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我对任何打着“教程”旗号的乐理书籍都有着天然的警惕。乐理知识本身,如果脱离了音乐的活生生展现,很容易变成一套冰冷的公式堆砌。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的“听感”来构建理解的教材。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基础乐理,比如调性、和弦功能这些硬核内容时,能提供丰富的听觉范例。比如,讲解大小调色彩差异时,不应该只是给出音阶的结构式,而是应该立刻链接到具体的名曲片段,让读者(无论是教师还是高年级学生)能够“听出来”D大调的明亮和c小调的忧郁。再者,关于节奏的讲解,传统的文字描述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是否能巧妙地运用图示、甚至隐含的肢体动作提示,来帮助读者把握那些细微的时值和附点节奏的律动感?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抽象符号的理解能力有限,必须依赖具象的感知。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连接“乐理符号”与“音乐感知”之间的桥梁搭建得是否坚固。如果它能做到让读者在阅读理论的同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段熟悉的旋律,或者感受到一种清晰的律动,那么它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到小学阶段的教学梯度中,这一点,我非常期待它能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对于一个长期面对繁重案头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虽然内容是核心,但如果排版杂乱,字体过小,或者关键的图表(比如五线谱示例、节奏型图示)模糊不清,都会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和实际操作效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清晰、简洁、且高度视觉化的设计。特别是对于“乐理基础教程”部分,清晰的乐谱示例至关重要。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运用色彩区分不同的音乐元素——比如,用一种颜色标记旋律线,另一种标记低音声部——这会极大地减轻读者在快速阅读和备课时的认知负荷。此外,如果全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能够通过清晰的章节标题和目录,让读者在需要查找特定知识点时能毫不费力地定位,那么这本书的“工具书”属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我更看重它在“辅助工具”层面上的专业性,因为它必须能承受高频率、反复查阅的使用强度,而不是仅仅放在书架上供人欣赏的理论大部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