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路分析(第2版)教學指導書
定價:35.90元
作者:鬍翔駿,黃金玉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402062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第2版)(鬍翔駿編《電路分析》)的配套教學指導書,主要內容是對主教材習題做瞭詳細解答,並給齣瞭6套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本書章節與主教材相對應。習題解答部分既有筆算求解的詳細過程,又有計算機求解的方法指導;與主教材後附的DVD光盤配閤使用,有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考試題及參考答案部分對應本科生“電路分析基礎”課程及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電路基礎”課程。
本書適用於講授、學習“電路分析”課程的師生,也可供準備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學生參考使用。
目錄
部分 《電路分析》(第2版)習題解答
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1-1 電路和電路模型
1-2 電路的基本物理量
1-3 基爾霍夫定律
1-4 電阻元件
1-5 獨立電壓源和獨立電流源
1-6 兩類約束和電路方程
1-7 支路電流法和支路電壓法
1-8 電路設計、電路實驗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二章 用網絡等效簡化電路分析
2-1 分壓電路和分流電路
2-2 電阻單口網絡
2-3 電阻的星形聯結與三角形聯結
2-4 簡單非綫性電阻電路分析
2-5 電路設計、電路應用和電路實驗實例
第三章 網孔分析法和結點分析法
3-1 網孔分析法
3-2 結點分析法
3-3 含受控源的電路分析
3-4 迴路分析法和割集分析法
3-5 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四章 網絡定理
4-1 疊加定理
4-2 戴維寜定理
4-3 諾頓定理和含源單口網絡的等效電路
4-4 大功率傳輸定理
4-5 替代定理
4-6 電路設計、電路應用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五章 理想變壓器和運算放大器
5-1 理想變壓器
5-2 運算放大器的電路模型
5-3 含運放的電阻電路分析
5-4 電路應用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六章 雙口網絡
6-1 雙口網絡的電壓電流關係
6-2 雙口網絡參數的計算
6-3 互易雙口和互易定理
6-4 含雙口網絡的電路分析
6-5 電路實驗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七章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7-1 電容元件
7-2 電感元件
7-3 動態電路的電路方程
7-4 電路應用、電路實驗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八章 一階電路分析
8-1 零輸入響應
8-2 零狀態響應
8-3 完全響應
8-4 三要素法
8-5 階躍函數和階躍響應
8-6 衝激函數和衝激響應
8-7 電路應用、電路實驗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九章 二階電路分析
9-1 R1C串聯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9-2 直流激勵下R1C串聯電路的響應
9-3 R1C並聯電路的響應
9-4 一般二階電路分析
9-5 電路實驗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十章 正弦穩態分析
10-1 正弦電壓和電流
10-2 正弦穩態響應
10-3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0-4 R、1、C元件電壓電流關係的相量形式
10-5 正弦穩態的相量分析
10-6 一般正弦穩態電路分析
10-7 單口網絡的相量模型’
10-8 正弦穩態響應的疊加
10-9 電路實驗和計算機分析電路實例
第十一章 正弦穩態的功率和三相電路
第十二章 網絡函數和頻率響應
第十三章 含耦閤電感的電路分析
第十四章 動態電路的頻域分析
第二部分 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考試題(2001年)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考試題參考答案(2001年)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考試題(2002年)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考試題參考答案(2002年)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考試題(2003年)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考試題參考答案(2003年)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2004年“電路基礎”考試題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2004年“電路基礎”考試題參考答案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2005年“電路基礎”考試題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2005年“電路基礎”考試題參考答案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2006年“電路基礎”考試題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2006年“電路基礎”考試題參考答案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當我翻閱到“三相電路”的章節時,我期待的是對三相電源、三相負載的連接方式,以及平衡和不平衡三相電路的功率計算有清晰的理解。然而,這本書提供的更多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三相電的優勢”、“如何教授學生區分星形和三角形連接”以及“如何設計練習題來鞏固三相電路的功率計算”等指導性內容。這讓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教師的辦公室,看到瞭他們為課程準備的各種材料,但真正的主體——電路分析本身——卻顯得有些模糊。 我希望能夠看到對三相係統背後物理原理的更深入的講解,以及在實際應用中,三相電路的優越性體現在何處。書中的例題,雖然也展示瞭計算過程,但往往省略瞭關鍵的推理步驟,直接給齣結果,並且附帶一些“此處可留給學生思考”的提示。這種“教學式”的呈現,讓我感到學習的進程被刻意地放慢瞭,而且更多地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
評分在閱讀涉及“交流電路分析”的章節時,我原本希望能深入理解正弦穩態下的電壓、電流、阻抗等概念,以及如何運用復數運算來簡化分析過程。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老師在備課時,旁邊放著一本“教案”。它會詳細列齣“本章需要講解的重點和難點”,並給齣“如何引導學生理解相量圖”、“如何區分感性、容性負載”等指導性建議。這對於我這種自學來說,就像是在學習如何“教”彆人分析電路,而不是直接學習“如何分析電路”。 我期待的是清晰的數學推導,能夠讓我理解為什麼會齣現復數運算,以及相量圖背後的物理意義。書中的例子,雖然也展示瞭計算過程,但往往省略瞭中間的關鍵步驟,直接給齣結果,並且配有“這一步可以讓學生思考”之類的注釋。這種“點到為止”的講解方式,對於希望徹底弄懂每一個環節的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更需要的是那種能夠讓我沉浸其中,自己去一步步探索和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告知“你應該如何去發現”。
評分這本書的“教學指導”性質,在觸及“暫態分析”時顯得尤為突齣。我期待的是對微分方程的求解過程、對電容和電感在電路中動態行為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通過各種初始條件來分析不同的暫態響應。然而,書中的內容更多地是在指導教師如何“將抽象的微分方程與實際的物理過程聯係起來”,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暫態現象”,以及“如何幫助學生區分全響應和暫態響應”。 這就像是我買瞭一本關於如何教孩子們做實驗的書,裏麵詳細列舉瞭實驗器材的準備,實驗步驟的設計,以及預期的實驗結果。但當我真正想動手做實驗,想去感受電容如何充電,電感如何儲存能量時,這本書給我的指引卻非常間接。它似乎假設讀者已經掌握瞭基礎的數學工具,並且能夠理解這些指導背後的意圖。但對於我這樣的學習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對那些數學工具本身在電路分析中的具體運用,以及那些“指導”背後,知識本身的深度挖掘。
評分初拿到這本《電路分析(第2版)教學指導書》,我本來是抱著學習電路知識的期待,但閱讀過程卻齣乎意料地充滿瞭“指導”的痕跡,而我作為一名初學者,更希望能直接麵對“電路分析”本身,而不是被“教學指導”這層濾鏡所過濾。當然,我理解教輔書的存在價值,它往往能為老師提供教學思路,為學生梳理知識脈絡,但這次的體驗,仿佛是抱著一本食譜,卻發現裏麵大部分是關於如何“教”你做菜的步驟,而非讓你直接感受食材的鮮美和烹飪的樂趣。 就拿第一章的“電路基本概念”來說,我期待的是清晰的定義、豐富的圖示和具體的例子,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電壓、電流、電阻這些基本物理量。然而,這本書的錶述方式,更多地是在指導讀者“如何嚮學生解釋”這些概念。例如,它可能會詳細列齣講授“歐姆定律”時需要注意的幾個教學要點,包括如何引入、如何類比、如何避免學生誤解等等。我承認這些指導可能對於教學者非常有幫助,但對於我這樣的自學者而言,我更想直接看到的是清晰的理論推導,以及通過不同場景下的實際電路問題來加深理解。書中的例題設計,也似乎更側重於“演示”某個教學點,而不是“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導緻我在閱讀時,經常需要跳過那些“指導”性的文字,自己去尋找對知識本身的深入剖析。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為教師設計的“教學寶典”,裏麵充滿瞭關於如何教授電路分析的各種方法和技巧。雖然我理解它的齣發點可能是好的,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教師更好地傳授知識,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我更希望直接獲得的是知識本身,而不是關於如何“教”知識的指導。 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通過清晰的理論講解、豐富的圖示和多樣的實例,逐步建立起對電路分析的深刻理解的書。我希望能夠在我遇到睏難時,它能提供深入的解答,而不是簡單的“教學建議”。這本書的“指導”痕跡太重,以至於我常常需要忽略那些看似重要的教學提示,自己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知識本體。這讓我感覺,這本書雖然名為“電路分析”,但它的核心卻在於“教學”,而並非“分析”本身。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為教師而設”的鮮明屬性。當我翻開關於“基爾霍夫定律”的部分,我預期的內容是詳細的定律推導過程,包括不同證明方法的比較,以及如何通過各種復雜電路來應用這些定律。然而,書中反復齣現的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如何設計練習題來鞏固”、“常見學生錯誤分析”這類指導性的論述。這就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教孩子畫畫的書,裏麵詳細講解瞭如何準備畫筆、顔料,如何一步步指導孩子畫齣輪廓,但真正讓你親手拿起畫筆去創作的篇幅卻少得可憐。 我試著去理解這種編排思路,或許作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教學者更好地傳授知識。但對我而言,我更需要的是直接的知識輸入。當我遇到一個復雜的電路圖,希望從中學習如何一步步簡化和分析時,書中的內容往往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XXX”,然後可能會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分析步驟”,但這些步驟的邏輯性和嚴謹性,有時還需要我自行去考證。我渴望的是一種“從零開始”的引導,讓我能夠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告知“你應該如何思考”。這種“指導”的過度存在,反而削弱瞭知識本身的吸引力和學習的自主性。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似乎更像是為授課教師量身定製的課程大綱和教學參考。在講解“戴維寜定理”和“諾頓定理”這類高級概念時,我滿心期待的是對定理背後物理意義的深刻解讀,以及它們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中的強大威力。然而,書中更多的是對“如何組織課堂討論”、“如何設計小組閤作練習”的建議,甚至還包括瞭“如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討論。這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窺探一個正在進行中的教學現場,而不是在直接與知識本身對話。 我嘗試在其中尋找對這些定理的嚴謹數學證明,以及它們在不同復雜電路中的應用範例,但這類內容似乎被“教學指導”所取代。書中的例題,雖然也展示瞭如何應用定理,但其解題過程的呈現方式,更像是給學生提供的“標準答案”和“教學展示”,而不是鼓勵我去探索多種解題思路。這種“標準模式”的教學指導,雖然能確保學生獲得“正確”的答案,但卻可能扼殺瞭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火花。我希望的是能看到更多“why”和“how”,而不是僅僅的“what”和“how to teach it”。
評分當我翻到“電路的頻率響應”這一章節時,我期待的是關於傳遞函數、幅頻特性麯綫、相頻特性麯綫的詳細解釋,以及它們如何揭示電路在不同頻率下的行為特點。但這本書,卻將大量的篇幅用在瞭“如何組織關於頻率響應的課堂討論”、“如何讓學生理解伯德圖的意義”以及“如何設計案例分析來展示濾波器的作用”上。這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旁聽者,聽著一位老師在準備他的課程,而我卻渴望直接學習到那些關於頻率響應的專業知識。 我希望能夠看到更詳細的數學推導,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麯綫,以及它們是如何從電路的物理模型中推導齣來的。書中的例子,雖然也展示瞭一些幅頻和相頻麯綫,但往往缺乏對這些麯綫背後物理含義的深入解讀,以及它們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價值。這種“指導”式的錶述,讓我感覺知識的深度被削弱瞭,學習的樂趣也被減損瞭。我更想被知識本身所吸引,而不是被“如何教”的技巧所裹挾。
評分在閱讀“電路的暫態和穩態分析”綜閤性的章節時,我原本希望能夠看到將前麵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綜閤性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處理更復雜的電路模型。但這本書,卻將大量的篇幅用在瞭“如何通過實例來總結電路分析的普適性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對電路進行建模和仿真”以及“如何通過比較不同分析方法的優劣來加深理解”等教學上的指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教學方法論”的書,而不是一本“電路分析”的教科書。 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具有挑戰性的綜閤性例題,能夠真正檢驗我對前麵章節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且能夠引導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書中的講解,雖然也包含瞭一些分析步驟,但往往顯得過於簡單化,或者過於強調“教學效果”,而忽略瞭知識本身的嚴謹性和深度。這種“指導”式的錶述,讓我覺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始終隔著一層“教學”的濾鏡,無法直接觸碰到知識的精髓。
評分在閱讀關於“非綫性電路”的部分,我原本希望能夠瞭解非綫性元件的伏安特性,以及如何分析由這些元件組成的復雜電路,例如二極管、晶體管等。這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二極管的正嚮和反嚮偏置”、“如何利用圖解法分析非綫性電路”以及“如何設計分段綫性模型來近似非綫性元件”等教學策略上。這讓我感到非常無奈,仿佛我買的不是一本電路分析的書,而是一本“如何教非綫性電路”的教師手冊。 我更想看到的是,直接給我呈現各種非綫性元件的數學模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模型通過迭代或者近似的方法來求解電路的穩態工作點。書中的例子,雖然也涉及到一些非綫性電路的分析,但其解題過程往往顯得非常“教學化”,缺乏一種對問題本身的深入探討。我渴望的是一種“直麵挑戰”,通過復雜的數學工具和嚴謹的邏輯來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被告知“你應該如何把問題簡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