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应用规范字典 978750009346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汉字应用规范字典 978750009346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规范
  • 字典
  • 应用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9787500093466
  • 汉字学
  • 字体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3466
商品编码:29881819092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应用规范字典

定价:39.00元

作者:李行健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00934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作为一家以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和工具书为主的***出版社,为促进汉语的规范应用推出了“百科版”规范系列词典,该系列产品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语言学习工具书。《汉字应用规范字典》是该社**出版的“百科版”规范系列词典的重要产品。该字典规范性强、性高、实用性强,着力体现汉字形、音、义内容的全面性,可以进一步让汉字知识大赛的节目内容丰富多样,为参试者学习、测试者出题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参考。
  谈起编写《汉字应用规范字典》的初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语委委员,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字典主编李行健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说明群众很希望学习和掌握汉字,但社会各界也对节目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听写字生僻古怪,试题缺乏多样性,在导向上没有突出汉字书写应注重规范应用的特性等。于是,有关领导部门希望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委会组织力量编一本全面体现汉字形音义知识的字典。
  李行健认为,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字,它是形音义三者紧密结合的统一体;要掌握一个汉字,必须注意它的形体(写法)、读音和意义,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字,能够应用这个字。因此,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和汉字知识竞赛要在内容上必须具备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要严格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还应在功能设计上引导读者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内容提要


《汉字应用规范字典》以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依据,遵循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逐字注释表收列的8105个规范汉字。
本字典功能设计科学合理,兼具规范性、实用性、性、多功能等特点,能够满足中小学学生及同等文化程度读者的语文认知需求,又能供各类汉字知识竞赛参考。

目录


前言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怎样使用本字典部首检字表
部首目录
部首检字表
正编
备查字
附录
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
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笔画名称简介(附楷体字和宋体字的区别
部分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汉字笔顺规则简表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
文章中数字的一般用法
新旧字形对照表
常用语言文字法律及规范标准(1955-2013)

作者介绍


李行健:1935年生于四川遂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曾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语委委员,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等。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主编完成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及《学生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多种语文工具书。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与《汉字应用规范字典》无关,但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的图书简介: --- 《宋代城市商业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ISBN: [虚构ISBN号码] 卷首语:从烟火人间洞察时代脉络 宋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常被视为文化与经济的巅峰时期,其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不仅是朝代更迭中的一次显著跨越,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转型的缩影。本书旨在跳脱传统史学中仅关注政治军事的窠臼,深入挖掘宋代城市空间、商业活动、市民阶层兴起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连锁反应。我们试图通过对海量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重构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宋代都市图景。 本书并非仅仅描绘宋代商业的“繁荣表象”,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运作的内在逻辑、制度约束以及社会影响。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变迁”二字——商业活力的注入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秩序,市民文化如何萌芽并影响了艺术、文学乃至审美情趣。 第一部:城市形态的演变与空间重构 第一章:从坊市制到街巷化的空间逻辑 唐代沿袭的严格坊市制度,在北宋初年便开始松动,至中叶后基本解体,这被视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章详细考辨了这种空间制度的瓦解过程,分析了其背后的经济动因——商业的扩张需求与市民阶层的崛起。我们借助出土的城市模型、地方志中的街道记载以及宋人的笔记小说,尝试还原出汴京、临安等核心城市的街道布局。 重点探讨了“夜市”与“早市”的出现如何彻底打破了唐代严格的日间交易限制,以及这种空间上的“无序化”如何反过来激发了城市的经济潜能。城市不再是官府控制的封闭单元,而是向着更加开放、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基础设施与公共生活空间的研究 商业的繁荣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本章聚焦于水利、仓储、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在宋代城市中的新发展。例如,运河体系的优化如何支撑了宋代庞大的人口与商业流通;城市中供水、排水系统的改进如何提高了城市宜居性;以及邮驿系统的效率提升如何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 此外,我们细致考察了城市中的公共生活空间,如茶坊、酒楼、瓦子(娱乐场所)的设置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核心作用。这些场所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节点,更是市民文化形成和身份认同构建的孵化器。 第二部:商业活动的深度剖析与制度环境 第三章:金融工具的革新:从纸币到信用体系 宋代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使用纸币的地区之一。本章集中研究“交子”、“会子”等国家信用货币的发行背景、流通机制及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我们分析了官府对金融的控制与民间金融活动的张力,探讨了纸币的出现如何降低了长途贸易的风险与成本。 同时,本章也探讨了非官方的信用工具,如“飞钱”的普及,以及钱庄、柜坊等早期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模式,揭示了宋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先进性。 第四章:商业组织与行会制度的萌芽 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完全依赖于零星的个体经营者。本章深入考察了“行”和“作”等早期行业组织的形成。研究这些组织的职能,包括价格协调、质量控制、会员互助,以及它们在与地方政府互动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文书和士人对行会的评论,我们辨析了行会制度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可能带来的垄断倾向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五章:对外贸易与海外市场的拓展 宋代对外贸易的繁荣,特别是东南沿海港口的崛起,是理解其商业活力的重要视角。本章梳理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制度,重点分析了“市舶司”的设立及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通过对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土的贸易文书和外销瓷器、丝绸的研究,我们量化了宋朝商业经济对全球贸易网络的影响。 第三部: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重塑 第六章:市民阶层的兴起与财富观念的变迁 商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且富裕的市民阶层,包括富商巨贾、手工业作坊主、专业技术人员等。本章探讨了这一新阶层如何在社会地位上挑战传统的“士农工商”序列。通过对宋代士人著作中对“富人”的褒贬态度分析,我们可以洞察传统精英对财富观念的挣扎与适应。 同时,研究了市民阶层如何通过消费、捐助(如修建园林、赞助寺庙)来彰显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构建出新的社会资本。 第七章:城市生活与市民文化的兴盛 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通俗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章着重考察了宋代城市中新兴的娱乐、休闲产业及其对艺术风格的影响。从勾栏瓦舍的“说话”、“杂剧”到街头巷尾的民间俗讲,再到精美的瓷器、版画,无不体现出对世俗生活和直观审美的偏好。 我们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烟火气的描摹,以及市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如何反映在建筑、饮食和服饰上,勾勒出宋代“精致的世俗生活”的图景。 结语:宋代商业变革的历史遗产 宋代的城市商业变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社会从中古向近世转型的关键节点。本书最终总结了宋代商业革命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萌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加以及城市文化的世俗化方面,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广泛利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地方志、出土文献及宋人笔记等多种类型的原始材料。 视角新颖: 强调经济驱动下的社会结构变迁,而非单纯的制度描述。 结构严谨: 分为城市空间、商业制度、社会文化三个层次递进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汉字的呈现都遵循着一种严谨而又美观的视觉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笔顺和结构的细致描摹,对于我们这些在日常书写中时常会纠结于某个笔画的起收的“老派”使用者来说,简直是定海神针。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写”的僵硬手册,而是通过清晰的图例和简洁的文字说明,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这么写”。我曾经为了确认一个生僻字的偏旁部首的正确写法,翻阅了手头好几本旧字典,结果依然模棱两可。但在这本《汉字应用规范字典》里,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被剖析,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是握着一把梳理了千年文字脉络的精密工具。它对字体的演变路径也做了一定的历史性梳理,虽然不是主打考据,但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让每一次查阅都变成了一次对汉字美学的重新认识。那种油墨的质感和纸张的触感,都透露着出版方对“规范”二字的郑重对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简直是为效率而生。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内容全面,往往牺牲了查找的便利性,搞得像迷宫一样。但《汉字应用规范字典》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无论是按部首、按拼音还是按笔画查找,过渡都非常顺畅。我特别欣赏它对“难检字”的处理方式,很多结构复杂的字,往往只需要通过几个关键笔画的定位,就能迅速锁定目标。对于那些需要高强度、高频率查阅的专业人士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这本字典无疑是为我们节省了大量宝贵的等待时间。它的目录系统设计得非常直观,翻阅时有一种清晰的指引感,而不是被厚厚的书页所压倒,这种高效的体验感,使得我更愿意将它放在手边,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职业习惯和对“正宗”的追求,但真正使用起来后,我发现它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字文化史。我注意到它在某些字的释义旁,会附带一些简短的“源流小注”,这些信息虽然篇幅不大,但信息密度极高。这使得查阅过程不再是机械的“输入-输出”模式,而是变成了一种知识的探索。我喜欢它在保持“规范”核心的前提下,对汉字生命力的尊重。它没有将汉字视为僵死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不断演进的有机体。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对严谨性的要求,又照顾到了读者对文化背景的好奇心。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汉字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面对那些“灰色地带”的用法——有些词语似乎可以这样用,又似乎有更规范的替代方案。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极强的实用性。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常用的规范写法,更重要的是,它对那些在特定语境下容易混淆或产生歧义的用法,给出了清晰的界定和示范。比如在处理一些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的缩略语或者新兴词汇的规范化输入时,它的指引非常到位。我记得有一次在撰写一份面向官方的报告时,某个术语的写法让我犹豫不决,翻阅了几个网络资源后依然没有定论。最终,我在这本字典里找到了明确的答案,那份踏实感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个沉稳的老前辈,用最不浮夸的语气,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评分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读者,我深知“规范”二字的分量,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期许。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权威而不咄咄逼人”。它用最沉稳、最不带感情色彩的方式,陈述着最无可辩驳的规范。我发现,相比于那些更偏重于文学鉴赏或者纯粹的词义拓展的词典,这本书的关注点更为聚焦——它始终围绕着“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书写汉字”这一核心命题打转。这使得它在面对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的语言环境时,能够提供一个坚实的锚点。它不是在试图引领潮流,而是在为我们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石,确保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对我们最核心的表达工具——汉字,保持着一份应有的敬畏和准确性。这种克制而有力的专业态度,是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