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定价:28.00元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语言学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一部词典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2005到2010这五年间涌现的“新词”,它们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社会转型,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主义的抬头。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条解释,而是对其“构词理据”的深入剖析。例如,很多新词是基于旧有词汇的“词义引申”或者“复合重组”,词典是否能清晰地展示这种内部逻辑?是采用了缩略、借用(比如外来词的音译或意译),还是语义的扁平化?我特别关注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政治或经济术语,它们往往承载着官方话语与民间解读之间的张力。如果词典能提供不同权威来源的释义对比,那就更显其学术价值了。我期待它在收录标准上保持高度的严谨性,避免收录那些昙花一现、尚未形成稳定语义的网络“梗”,而是聚焦于那些已经进入主流媒体和相对稳定交流的词汇,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这个五年期汉语词汇库的结构性变化。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类工具书,最大的驱动力就是为了解决“阅读障碍”。我最近在整理旧文件,发现不少十年前的会议纪要和行业报告里充斥着一些我当时认为只是“行话”的表达,现在看来,它们可能已经成为了标准语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特定专业领域的核心术语。这本词典的出版年份是2010年左右,正好是那些早期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新兴技术开始真正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金融、IT和生物科技等领域,有哪些关键的新词汇在这个时间窗口内被固定下来?比如,与“云计算”、“社交媒体”早期概念相关的词汇是如何被中国人本土化的?我希望它的排版清晰易读,检索方便,最好能用小字体标注出词源或首次出现的大致时间点,这样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快速定位。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重新理解那段历史文献的通道。如果它只是停留在生活口语层面,而忽略了专业领域的高速发展,那它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横空出世,简直是为我这个沉迷于网络文学和时事评论的“语言观察家”量身定做的一份宝藏。说实话,我前几年阅读一些新出版的科技类书籍或者社会热点报道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新词汇,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电影时突然冒出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配角,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查阅。这本词典的编纂时间恰好覆盖了我职业生涯中接触网络语言和新兴概念最频繁的那段时期,我尤其期待它能收录那些由互联网催生、在短短几年内就深入人心的网络热词。比如,当年“宅”、“槑”、“屌丝”这些词汇的横空出世,给我们的日常交流增添了太多趣味和无奈。我希望这本词典能清晰地界定这些词汇的初始语境、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它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的一种微观记录。如果它能提供丰富的例句,最好能是来自真实语境的引用,那对我理解这些新词如何真正“落地生根”将大有裨益。我敢打赌,翻开这本词典,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时间胶囊,能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个特定年代的语言脉搏之中。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词典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否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愉悦。我购买《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初衷,其实是想弥补我十多年前在阅读过程中留下的那些“知识盲点”。我是一个怀旧的人,经常会重读那个年代的小说或看老剧本,总觉得少了点“时代感”。这部词典如果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在当时非常流行,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再高频使用的“过气”热词,那才叫真正做到了“记录历史”。比如,那些与特定社会事件挂钩的短语,它们可能在2008年家喻户晓,但在今天已经鲜有人提及。我期待它像一位耐心的老朋友,帮我把这些遗忘的角落重新点亮。如果它能用一种近乎闲聊的口吻来解释这些词汇,让我在查阅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远超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有趣的文化考古之旅。
评分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美学”有要求的人,所以我对新词的接受度往往比较挑剔。2005到2010年,是汉语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显得最为“活跃”也最为“混乱”的时期。一方面,我们吸收了大量来自英语的词汇,它们往往简洁有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语义模糊、甚至略显粗鄙的网络造语。我希望这部词典能够体现出对这种“语言新陈代谢”的审慎态度。它应该公正地记录下那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或地域特色的新词,而不是急于将其“净化”。我特别好奇,那些带着戏谑、反讽意味的词汇是如何被收录的?它们在正式的词典中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对某种表达方式的“默许”。如果词条的解释能够点出该词汇的褒贬倾向,或者其使用场合的正式程度,那将极大地帮助使用者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过于“前卫”或“非正式”的表达。对我而言,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大众的情绪出口和幽默感的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