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 渤海 黄海
定价:29.80元
作者:刘兴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560516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海洋》讲述了我国的领海概况,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我国四大海洋的海事活动。作者用孩子的语言解读中国四大海洋,以孩子的视野、以人文科普的创作方式,讲述中国四大海洋和人文领域的相关故事,将海洋知识、地理、历史、文学等结合在一起,是一套为青少年创作的系统介绍中国海洋知识、中华民族海事活动历史的普及读物。 n
《渤海 黄海》主要介绍了中华庭院里的“池塘”——渤海、华夏之海——黄海的海洋知识及人文历史,讲述了徐福出海求仙、鉴真东渡等中国古代的海事活动,以及大连、、旅顺、威海、烟台等渤海、黄海沿岸的城市发展历史。 n
《东海》主要介绍了中国四大海洋之一东海的海洋景观及人文历史,既展现了东海的壮美海洋风光、沿途名城古镇脉络,又说明了潮涌、潮汐等地理知识。作者以人、景、历史故事为切入口,向读者们用心解读这片东方历史海、文化海。 n
《南海》主要讲述了中国四大海洋中的南海的海洋知识及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岭南海岸篇和三沙篇,既描绘了我国南海壮丽的海洋风景,又详细介绍了我岭南沿海居民从事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的历史故事。 n
n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兴诗:科普作家、地质学家,中国科普作协荣誉理事。出生于1931年5月8日,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被列入“北大人物”之“北大文坛”小说家系列。至今,在境内外出版240多本图书,其中包括《美洲来的哥伦布》《星孩子》《小河里的老妖精》等。获奖147次,其中包括中国出版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科普作品奖等,荣获国际奖2次,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文摘
渤海 黄海
渤海,祖国怀抱中的内海。
渤海,中华庭院中的“池塘”。
说它是内海,一点也不错。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伸出手臂,紧紧拥抱着它。渤海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和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为分界线,与黄海分开,三面被陆地包围,只在东边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完全符合内海的科学定义。
渤海东边开放和黄海相连,北面、西面、南面分别和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连接,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个大海湾,接纳了黄河、海河、辽河等大小河流。沿岸有营口、葫芦岛、天津、黄骅、龙口等港口。渤海的外形好像一个斜躺着的大葫芦,越看越像,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水葫芦。说它是“池塘”,也说得过去呀!
它并不算太大,整个面积只有77000 多平方千米。和它的其他三个兄弟——黄海、东海、南海相比,渤海的确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这不是一般的池塘,是三面陆地围合的“庭院”池塘。见过庭院里的池塘吗?浙江绍兴王羲之故居里就有这么一个。一池平静的水和台阶、柱石直接接触,紧密蓄在四面的堂屋和走廊之中的空间,而不是常见的那种一片空旷草地、花园中的小湖、水塘什么的,可以更近感染书法家的墨香气息,映照建筑物的细部近影。至柔莫若水,至坚莫若石,柔弱的水和坚硬的木石组合在一起,形成水和建筑的直接融合,似乎水也成为特殊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构思真是别出心裁,除了文化沉淀深厚的中国人,谁还能想出来?
渤海也是一样的。
你看它,和四周的陆地紧密契合,除了东边一个狭窄的海峡出口,几乎不留多余的缝隙。岂不是有些像王羲之故居里那个结构别致的水池吗?那个四面堂廊围合的水池,朝夕承接“书圣”的影响。没准儿一些滴落的墨汁流淌进池内,使不声不响缓缓游动的池鱼,也带上了一些文雅的书卷气。
渤海紧密连接着四周的陆地,情况也是一样的。
那不是一般的陆地。那是邹鲁孔孟之乡。那是不远的北京,数代帝王的紫禁城。那是冀鲁锦绣平原,以及背后的广阔中原大地。那是滚滚黄河,从遥远河源出发,一路上带来的礼品和亲切致意。试问,这样的“池塘”难道不比王羲之故居里那个小小水池,更能让人感染浓厚的文化气息吗?
是啊,炎黄世胄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说不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多聚集在这中华庭院的“池塘”里。黄帝破雾战蚩尤,融合各族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程,岂不就发生
在它的近旁?大禹治水,汤伐无道夏桀,周武讨伐同样无道的商纣,秦皇汉武一统天下观沧海,以及后世说不完、道不尽的历朝历代兴亡篇章,爱国男儿的热血故事,不都发生在这个“池塘”毗邻的地方。
东海
谁不知道上海?“北上广”里,它算一个。“长三角”中,它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上海、上海,长江口的超级大城市。
上海、上海,了不起的东方大都会。
不,我们在这儿不说它的繁华。不逛南京路,不上东方明珠塔瞭望,不在外滩美美地“咔嚓”拍一张相片,不钻从前奶奶住的石库门和老弄堂,也不说什么霓虹灯下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
哼,这些谁不知道?还用得着多说吗?
我们在这儿说什么?就说上海怎么出海到海上吧。换一个角度看熟悉的上海,会觉得它是另外一个模样。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重要的就是从这儿出发,一路顺风航行到海上。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怎么能离开海上?上海这个名字很有趣,翻过来是上海,翻过去就是海上。上海的根本就是“海”,只看怎么往前“上”。
上海、上海,东海畔的超级大海港。
是呀!是呀!上海当然和大海有关系。可是没准儿有人会问,它藏在陆地的怀抱里面,并不是真正在海边,也能算是海港吗?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海港不非要在海边,只要海船能够自由进出,就算不折不扣的海港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伦敦、纽约、汉堡也没有和大海直接接触,可都是世界闻名的大海港。上海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算海港呢?
连接伦敦和大海的是泰晤士河,连接纽约和大海的是哈得孙河,连接汉堡和大海的是易北河,连接上海和大海的是黄浦江。
我们都知道,黄浦江流过繁华的上海市区,把它一分为二。这边是浦西,那边是浦东。一边是老市区,一边是新地界。上海好像和出生在这儿的跨栏好手刘翔一样,从这边起步轻轻一跳,就跨过了这条江,跳到了对面的浦东,从一个时代,跳进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牢牢记住黄浦江。这条河是上海和大海连接的纽带,把大海和这个城市紧紧连接起来。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港,上海就不会成就为大都会,也就没有繁华的景象了。
黄浦江是从淀山湖流出来的。淀山湖可不是黄浦江的源头,它好像安装在太湖下面的一个排水箱,和太湖藕断丝连。从上游太湖流出来的许多小河的水,后统统流进了黄浦江。说起来,黄浦江也算太湖的一个水孩子。
黄浦江非常宽阔,江面有500 多米宽,深的地方超过了17 米。除了一些特大的超级邮轮,不管多大的海船都能开进来,顺顺停泊在上海市区旁边,卸货下客都很方便。
上海总和外面的大海分不开。海上日日夜夜卷起的潮汐,虽然也能影响到藏在陆地深处的上海港,可是影响并不大。上海避免了汹涌的海上风浪,比真正的海港好得多,加上客货可以直接和繁华的市区来一个无缝衔接,实在再好也没有了。
噢,明白了,伦敦、纽约、汉堡和上海一样。这种不在海边的海港,
一点也不比海边的港口差。
南海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过哪些地方?请看一段记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里说的是从日南、徐闻和合浦出发,就进入南海,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了。
我们已经说过徐闻、合浦,一个在雷州半岛的南端,一个在广西境内,挨着北海。日南却还没有说过,在哪儿呢?
这个地方在今天越南中部的广治省,当时属于大汉王朝,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港口。日南、徐闻、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早的出发港。
都元国在哪儿?有人说,在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北部;有人说,在今天马来西亚马来半岛的西部。不管是哪儿,这条航线都驶出了南海,绕过新加坡,进入了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的范围了。
邑卢没国在今天缅甸的勃固附近,已经进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谌离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看样子,当时这里很不错。从中国来的商船离开了海岸,顺着宽阔的江面一直开进去,和沿岸的地方交往,贸易已经从海上发展到外陆很深的地方了。
夫甘都卢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卑缪附近。唐朝把它叫作骠国,这里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要不,中国商船放着海路不走,沿着弯弯曲曲的伊洛瓦底江,到这里来干什么?
序言
《中国的海洋:渤海与黄海》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触动。刘兴诗爷爷的讲述,充满了一种对这片土地、这片海洋的深沉热爱。他讲渤海,不是冷冰冰的地理介绍,而是将其描绘成了一位古老的智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会讲述渤海周边的地质构造,以及这些构造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渤海沿岸人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的描绘。他会提到渔民的歌谣,海边的传说,以及这些口头传承的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对海洋的敬畏。然后,当他笔锋一转,描绘黄海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他把黄海看作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窗口,详细讲述了古代中国通过黄海与外部世界进行的贸易、文化交流。他会引用一些古籍中的记载,分析当时的海上航线、贸易商品,以及这些交流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让我对“一带一路”的古老渊源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关于海底地形、洋流的描述,虽然是科学性的内容,但刘爷爷的语言却异常生动,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感受到洋流的涌动。他善于将科学事实与人文历史相结合,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宝贵的知识。整套书的设计也非常讲究,版式清晰,文字疏朗,配图虽然不以华丽著称,却充满了一种朴实而真挚的艺术感,与刘爷爷的讲述风格完美契合,共同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中国的海洋:渤海与黄海》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刘兴诗爷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中国这片广阔而充满故事的海洋世界。他讲渤海,并非仅仅描述其物理特征,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讲述了从古至今,这片海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文化和历史进程。我尤其喜欢他讲述关于古代渔民的智慧,他们如何利用潮汐、风向来捕鱼,以及这些传统技艺如何世代相传。他还穿插了关于渤海湾早期人类活动的考古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印证了这片区域悠久的历史。当我翻阅到黄海的部分,刘爷爷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视野。他把黄海描绘成连接中原与世界的海上通道,详细讲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以及通过黄海进行的对外文化交流。他对黄海深度的描绘,以及海底地貌的解读,都融入了他对历史的回溯和对地理变迁的思考。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但刘爷爷的讲述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枯燥感。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地理和历史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比如,他描述渤海的形状时,会用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让我瞬间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轮廓。整本书的插图虽然不是写实的摄影图片,但刘爷爷的手绘图却充满了生命力,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文字的描述,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海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和历史痕迹的重要载体。
评分拿到《中国的海洋:渤海与黄海》这套书,我立刻被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刘兴诗爷爷的讲述,与其说是地理科普,不如说是对这片海域的深情回望。他并没有拘泥于单纯的数据和事实,而是将历史、人文、传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我翻阅到关于渤海的部分,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它的地理构造,更是它千百年来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刘爷爷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将渤海描绘成了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了多少王朝的兴衰,多少民族的迁徙,多少先辈的智慧与辛劳。他会提到渤海湾的“三湾”,以及这些湾区在古代农业和渔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还穿插了关于渤海海冰的奇特现象,以及它对古代交通和军事的影响。然后,视线转向黄海,刘爷爷又将其比作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门户”。他讲述了黄海在古代海上贸易中的关键作用,勾勒出了古代帆船满载着丝绸、瓷器等商品,远渡重洋的壮丽图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黄海地质演变、海岸线变迁的描述,竟然能与古代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仿佛将科学的严谨与浪漫的想象融为一体。书中对古地图的引用和解读,更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海上交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刘兴诗爷爷作为一位史学家的深厚功底。整套书的编排也很用心,文字流畅,配图虽然不以写实见长,但充满了意境,与刘爷爷的文字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民族海洋精神的溯源之书。
评分《中国的海洋:渤海与黄海》这套书,说是“爷爷讲述”,但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是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惊艳到了。封面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配上刘兴诗爷爷亲切的手绘插图,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我本身对海洋地理就挺好奇的,特别是咱们中国的这片海域,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朴实而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吸引了。刘兴诗爷爷的语言,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像长辈在炉火边,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娓娓道来。他讲到渤海,不是简单地介绍它的面积、深度,而是把它比作“母亲的摇篮”,讲述了它孕育了多少古老的文明,承载了多少历史的变迁。他会提到古代的航海技术,比如指南针的早期应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接着讲到黄海,他又会把它形容成“连接东西的桥梁”,讲述了它在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乃至更远国度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他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民间传说,让那些地理名词一下子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气息。比如,他讲到某个海域的地形,会联系到当地渔民的捕鱼智慧,或是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著名海战,让读者在了解地理的同时,也能对历史和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是一大亮点,刘兴诗爷爷的插画,虽然是简笔勾勒,却极富神韵,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文字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书中所描绘的波涛汹涌的海面,或是古老的海港。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沉甸甸的知识量,又包裹着一层浓浓的温情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这片熟悉又神秘的海洋。
评分《中国的海洋:渤海与黄海》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海洋科普读物的固有印象。刘兴诗爷爷的叙述方式,真的像一位和蔼的长者,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他眼中的这片中国海。他讲渤海,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般的海洋,滋养着一方水土,孕育了无数生命,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明印记。他会提到渤海的形成,以及它周边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但更多的是关于它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比如,他会讲述一些与渤海相关的著名历史事件,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或是古代王朝在此设立港口、发展航运的记载,都通过他的笔触变得鲜活起来。接着,当他讲到黄海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更开阔的胸怀。他把黄海比作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大动脉”,详细阐述了它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的关键作用。他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海上贸易线路,以及通过黄海与朝鲜、日本以及更远国度进行的文化、商品往来,让我对“海上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关于古代航海技术、造船工艺的描述,虽然简洁,但充满了匠心,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而且,刘爷爷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常常会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比喻,将复杂的地理概念形象化,比如他形容某个海域的水文特征时,会将其比作人体的某个部位,让人瞬间理解。书中的插画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朴实却富有神韵,仿佛是刘爷爷在默默地为他的讲述添色加彩,共同营造了一种温情而又不失厚重的阅读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