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小团体动力心理学
定价:58.00元
作者:林昆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21277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小团体动力学是指:对于人类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与人际关系之自识与重建的运动。这个名词的涵义包括:感受力训练、训练团体、会心团体、马拉松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等。小团体动力学是指谓:「对于人类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与人际关系之自识与重建的运动。」这个名词的涵义包括:感受力训练、训练团体、会心团体、马拉松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等。本书以完形心理学的Gestalt现象,及现象学存而不论的方法,建构一套描述人之本体与现象的符号系统,再运用此一符号系统建构小团体动力学之观点(同构于社会心理学之观点)。而后立基于此一观点,向前开出小团体动力学的哲学,向后开出小团体动力学的人格、人际、咨商、与小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技巧)。 人之生命的探索与心理卫生(重)建构的方法,这种人类潜能探索及演化(成长)之可能性的尝试,即为本书努力的目标。
目录
作者介绍
希望24热线 华人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学术总监 现任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 数十年来在台湾地区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在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自杀防治、灾后心理重建与团体动力学等领域自成一家,著述丰硕。 开创新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非事件量化S-R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在台湾地区已成功举办非事件培训42期,大陆第8期培训于2015年4月上旬圆满结业。 因其在心理与教育方面的贡献,获台湾“教育部”推展社会教育有功个人奖。 担任广告业、餐饮业、营建业、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印刷业、彩券业、数十家公司企业经营管理顾问、EAP顾问。 举办各种企业团体动力培训,心理治疗技术课程、心理治疗、生命教育工作坊与大型动力团体训练营数千场。 台湾临床心理师证号00544号 台湾“内政部”警政署 心理辅导委员 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 院长 台湾自杀防治协会 秘书长 台湾中山医学大学 讲师 台湾“行政院”地方研习中心 讲师 台湾乐安医院临床心理科 主任 台湾冈山秀传医院前心理治疗室 主任 台湾人爱医院前临床心理科 主任 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 会员 上海海关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学术顾问与高级督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 心理健康学术顾问暨高级督导 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疗研究院 院长 湖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客座教授 中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1404000008200144) 中国(师资级)团体心理培训师(师资证PXSZ00111080664)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际亚健康协会 特聘专家
文摘
序言
小团体动力学是指:“对于人类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与人际关系之自识与重建的运动。”这个名词的涵义包括:感受力训练、训练团体、会心团体、马拉松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等。Macolm 和Hulda Knowles 在《团体动力学导论》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剖面图,如图1-1 所示。这一运动经由个体在小团体中的力动现象,把“精神治疗—人际关系训练—社会行动”等层面的研究,串联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从1935 年Krut Lewin 的发现, 经1947 年NTL(National TrainingLaboratories) 创立后的努力灌溉和1963 年伊斯兰机构所代表的蓬勃发展,以至于今天小团体动力学已经成为其发源地—美国的一种“文化”。小团体动力学“文化”所揭露的特色:对自我肯定的重视,对人际关系与人际亲密的需求,对坦诚地自我表达与获得会心(encounter)的企盼,对身体感官经验的重视,对“存在—人文”此一研究与生活取向的青睐等,强烈地反映出:这些个体对于所处文化中,高度的疏离感—强烈的自我疏离与人际疏离的,以及“过分理性”,而趋于机械化、形式化的生活反抗。小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者与其数量庞大的参与者,共同发展出一种企求在小团体经验中,重获“自我—感性—情爱”的喜悦和真正人之自由—团体中个体基于彼此间相互关怀与了解所绽放的自由,而非个人主义下分离的自由;个体基于自我开放、了解与实现所释放的自由,而非官僚与科技社会中,模式与机械式生活所模塑的自由的“文化”。 因此,当我们接触西方小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技术之时,个必须有的警觉即是—这些小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技术,较之其他社会与行为科学而言,更具有其强烈的、本位的文化色彩;甚或可以视之为,在其本位的特定文化需求下,所发展的一门学科。其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的背后,已经将其文化所解答的人是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有哪些难题?人应如何互助?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什么关联?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才是好的生活形态等等问题的答案视之为当然(take itfor granted),而作为其后设的理论基础。
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虽然我之前对“小团体”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小团体之中,并且这些团体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行为,甚至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作者林昆辉教授用非常生动且贴近实际的案例,剥开了这些无形力量的面纱。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将小团体的动力描绘成一种神秘莫测的学问,而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原理和研究,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关于群体认同的形成,书中详细阐述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以及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喜爱和信任与我们属于同一群体的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完全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受到了群体的影响。书中的分析逻辑严谨,引用的研究也很有代表性,给人的感觉是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实用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群体规范”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揭示了群体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明示或暗示)来塑造个体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个体的独特性,这让我对如何在群体中保持自我,又能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有了更深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共鸣,并引发自我反思的优秀读物,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提供了理解人际关系和自身行为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小团体动力心理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将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甚至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深入剖析。我一直认为,个体是独立自主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被“群体”这个看不见的手所塑造。林昆辉教授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用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来阐释小团体动力学的原理。比如,书中对“从众效应”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从众背后的心理机制,包括信息性影响和社会性影响,以及不同情境下从众的强度差异。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轻易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即使内心并不完全认同,又或者为什么在团队决策时,少数人的意见往往会被淹没。书中的另一部分关于“领导力与群体凝聚力”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只谈论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领导者如何通过自身行为来影响群体的士气、激发成员的潜能,以及建立强大的群体凝聚力。这对于任何想要在团队中有所作为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身份理论”的应用,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为了维护所属群体的形象而采取某些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可能并不符合个体利益。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人”这个复杂的社会性动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人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群体是如何形成一股力量感到好奇,而这本《小团体动力心理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形式,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你揭示隐藏在日常互动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林昆辉教授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案例来解释,让人听起来毫不费力,甚至觉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群体决策的偏见”这一部分印象深刻。书中详细分析了“群体思维”是如何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群体做出非理性、甚至错误的决策,以及如何识别和规避这种风险。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参与过的团队会议和决策过程,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僵局,或者做出不太理想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因。此外,关于“群体中的冲突与合作”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不仅指出了冲突的根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在群体中化解矛盾,增进合作,从而实现更佳的群体绩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小团体动力学,不仅仅是为了分析他人,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在各种群体环境中更有效地与人互动,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评分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际交往画卷,而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群体现象,也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林昆辉教授以一种非常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团体动力学”。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高深的理论模型上,而是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群体凝聚力”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哪些因素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例如共同的目标、清晰的沟通、相互的信任等等,以及为什么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目标。这让我对如何打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团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运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通过可视化工具,揭示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和信息流动路径,以及这些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群体的整体表现。这让我开始思考,在一个群体中,仅仅依靠个体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和优化群体内部的连接方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呈现,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反思,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群体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协作,共同成长。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口。我一直以为,人们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个体选择,但读了《小团体动力心理学》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身处的“小团体”——无论是家庭、朋友圈、工作小组,甚至是线上社区——对我们的塑造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的认知和行为,都是群体动力学作用的结果。作者林昆辉教授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没有直接抛出大量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结合大量贴合生活的实例,将小团体的复杂动力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角色扮演”在群体动力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个体在群体中是如何不自觉地扮演特定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影响整个群体的运作效率和成员的心理状态。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不同群体中的定位,以及我是否在不经意间固化了某些角色,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外,书中对“群体规范的形成与维持”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群体是如何通过无形的规则来影响成员的行为,以及为什么打破群体规范会引起成员的抵触。这让我更加理解了社会压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为何会受到它的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如何更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