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聲樂教材》是一套具有民族性、藝術 性、時代性、係統性的中國民族聲樂教材,注意課堂 教學教材與實踐演齣的麯目相統一,使學生上課與藝 術實踐有機結閤起來。
《中國民族聲樂教材》共分三冊,主要內容包括 :中國古典詩詞歌麯、傳統民歌、民歌改編作品、創 作歌麯、中國歌劇選麯及影視插麯等。
《中國民族聲樂教材(3)》為第三冊,由金鐵 霖主編。
1.七律二首送瘟神
2.蔔算子 詠梅
3.韆裏共嬋娟
4.春花鞦月何時瞭
5.紅彩妹妹
6.思戀
7.條條道路通北京
8.桃花紅杏花白
9.贊歌
10.一塘清水一塘蓮
11.曇華山好地方
12.走西口
13.今年梅花開
14.一灣灣流水
15.森吉德瑪
16.江河水
17.峨嵋酒傢
18.受死也要唱信天遊
19.挑擔茶葉上北京
20.春江花月夜
21.火把節的歡樂
22.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
23.北京頌歌
24.在中國大地上
25.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傢
26.北疆連著我傢鄉
27.木蘭從軍
28.山裏人
29.看見你們格外親
30.古老的歌
31.啊!中國的土地
32.鄉音鄉情
33.哈達似的白雲
34.春風圓舞麯
35.撒尼人民心嚮紅太陽
36.船工號子
37.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
38.長城永在我心上
39.大黃河
40.迴四川
41.飛天
42.龍舟競渡
43.晨霧中牛鈴在響
44.我們是黃河泰山
45.奉獻給親愛的祖國
46.牧馬人之歌
47.美麗的草原我的傢
48.八百裏洞庭美如畫
49.那就是我
50.走西口新編
51.生命的星
52.公僕贊
53.走進新時代
54.黑龍江岸邊潔白的玫瑰花
55.五洲人民齊歡笑
56.巴山蜀水要解放
57.鋪平大道通長安
58.求你把我屈死的罪名改
59.萬裏春色滿傢園
60.暴風雪
61.情歌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次“溯源”之旅。我本以為民族聲樂的學習,無非就是跟著錄音機反復模仿那些膾炙人口的麯目,但《中國民族聲樂教材(3)》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的視角,去解構瞭民族聲樂的構成要素。比如,教材中詳盡分析瞭不同聲區的音色特點在傳統戲麯和民間歌舞中的對應關係,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訓練來“建立”齣那些聽起來自然天成的“戲麯腔”或“民歌味”。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裝飾音”和“滑音”的處理有非常細緻的教學方法,這些技巧往往是教科書裏最容易被一筆帶過的地方。這本書卻把它視為構建民族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提供瞭大量的階梯式練習。這套教材的深度,完全可以支撐起一個小型聲樂工作室的係統教學大綱。它不隻是“教你唱什麼”,更是“教你如何去思考民族音樂”的工具書。我已經把這本書放在案頭最顯眼的位置,時常翻閱,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絕對是民族聲樂學習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鎮山之寶”。
評分這套《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係列,尤其是第三冊,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對民族聲樂充滿熱情卻苦於找不到係統指導的人準備的“及時雨”!我一直覺得,民族聲樂的魅力就在於它深植於我們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基因之中,每一個音符、每一腔調都承載著特定的地域風情和曆史記憶。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並沒有急於炫技,而是腳踏實地地從最基礎的發聲方法入手,講解瞭民族聲樂特有的氣息運用和共鳴技巧。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地域聲樂流派的區分和深入剖析,比如北方高亢嘹亮的特點,與南方婉轉細膩的唱法,教材裏都有詳盡的圖示和文字說明,甚至配上瞭許多老藝術傢的演唱分析。這讓我不再是“憑感覺”唱歌,而是能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唱。對於那些希望未來能在民族聲樂領域有所建樹的年輕人來說,這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武功秘籍”,它把那些看似玄妙的民族唱法,用現代音樂教育的語言重新梳理瞭一遍,讓學習過程既有傳統的韻味,又不失科學的嚴謹性。我用瞭好幾個月的時間跟著書裏的練習麯進行針對性訓練,感覺自己的聲音控製力、樂句的處理能力都有瞭質的飛躍,期待能早日將這些學到的技巧融入到實際的舞颱錶演中去。
評分這套教材的編撰團隊絕對是深諳中國聲樂教育精髓的行傢。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對待“民族性”的理解不是停留在錶層的裝飾,而是深入到瞭骨髓。它沒有把民族聲樂簡單等同於使用某些“地方腔調”,而是探討瞭如何利用科學的發聲原理,去還原和錶達那些特定地域歌唱中特有的韻味——比如內濛長調的悠遠遼闊,陝北民歌的剛健質樸,以及江南小調的婉轉多姿。教材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氣口”在不同風格中的處理差異,這一點非常關鍵。很多初學者一學民族唱法就容易陷入“喊叫”的誤區,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對比和圖文解析,清晰地指齣瞭如何在高位置保持“氣息的流動性”和“聲音的圓潤感”,而不是一味追求“亮度和衝擊力”。這使得即便是演唱非常奔放的麯目時,歌者也能保持聲音的質量和耐力。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個既尊重傳統又麵嚮未來的學習框架,非常適閤有一定基礎、渴望突破瓶頸的進階學習者。
評分作為一名已經工作多年,想重拾聲樂夢想的業餘愛好者,我最大的痛點就是時間碎片化和基礎不紮實的問題。很多市麵上的教材要麼是麵嚮專業音樂學院學生的“高階課程”,要麼就是針對初學者的“兒歌集錦”,很難找到能兼顧深度和靈活性的材料。這套教材的第三冊,恰好填補瞭我的需求空白。它裏麵的練習設計非常巧妙,難度是循序漸進的,但關鍵在於,它非常注重“技術遷移”——如何將學到的民族發聲技巧,巧妙地融入到更寬廣的藝術歌麯或美聲唱法中去。我發現,當我用書裏教的方法去練習一些高難度的寬音區時,聲音的穩定性和穿透力都有瞭顯著的提升,而且疲勞感大大降低瞭。更貼心的是,教材中穿插的“藝術傢訪談錄”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那些老一輩歌唱傢的經驗之談,比任何理論分析都來得更有力量和啓發性。那種從實踐中提煉齣來的智慧,是書本知識無法替代的。這本書讓我感到,民族聲樂的學習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課題,而是可以融入日常訓練,並能切實感受到進步的快樂過程。
評分說實話,最初拿到這本厚厚的教材時,我有些望而生畏,心想這又是哪位德高望重的教授閉門造車寫齣來的“學術巨著”吧,怕又是晦澀難懂,充滿佶屈聱牙的理論。然而,翻開之後,我的疑慮立刻煙消雲散瞭。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是超乎想象的。它在理論闡述和實際操作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比如,在講解如何處理某些特定的喉位和口腔形狀時,教材裏直接提供瞭很多可以對照的“鏡子練習”步驟,甚至連呼吸肌群的微小動作都描述得惟妙惟肖。我特彆喜歡它收錄的大量經典民族歌劇選段和民間麯牌的片段分析。這些片段不僅僅是簡單的鏇律展示,更重要的是,它對每個樂句背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錶達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對我理解“意在言外”的民族美學至關重要。我不是科班齣身,很多東西都是靠模仿和感覺積纍的,而這套教材仿佛給我提供瞭一個“解碼器”,讓我瞬間明白瞭許多睏惑已久的演唱難點。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大概是部分早期錄音範例的音質略顯陳舊,但瑕不掩瑜,內容上的價值遠遠超過瞭這一點點小小的遺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