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

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萌 編
圖書標籤:
  • 箏麯
  • 現代箏麯
  • 中國箏麯
  • 民族音樂
  • 器樂
  • 藝術
  • 音樂
  • 文化
  • 教材
  • 演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火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
ISBN:9787103041000
商品編碼:2988895876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2-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
  • 作者:編者:李萌
  • 定價:85
  • 齣版社:人民音樂
  • ISBN號:978710304100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2-09-01
  • 印刷時間: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3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364

內容提要

李萌編的《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收錄瞭中 國當代作麯傢在古箏界極具影響的20首**古箏作品 。作品前衛時尚、風格各異,錶現手法多樣,突破瞭 傳統古箏麯創作的理念,這些作品是當前古箏創作成 果的一個全麵展示。樂麯中有大量的探索性的、標新 立異的演奏技法,體現齣作麯傢、演奏傢對箏樂藝術 發展。
    

目錄

1.太陽的影子Ⅳ
2.自鳴係列Ⅱ 為十三弦的日本箏而作
3.三迭 箏與長笛
4.林泉
5.肖像三首
6.水墨淡彩——兩架古箏的對話
7.風·雲·意·幻 為一把多聲弦製箏與一把二十一弦箏而作
8.趣·夢·亂
9.春節序麯 蝶式箏獨奏
10.月色清明
11.長歌行(減縮版)箏與鋼琴
12.紅水河狂想多聲箏與兩件低音樂器
13.藤纏樹 多聲箏獨奏
14.銅鼓舞 多聲箏與鋼琴
15.映像
16.西部主題暢想麯
17.聲聲慢 箏與鋼琴
18.對話集Ⅰ 箏與大提琴
19.鞦風吹過的傍晚 多聲箏與大提琴
20.貓嬉


翰墨流芳:近代中國音樂理論與實踐研究(附錄:二十世紀上半葉琵琶演奏風格變遷考) 本書導言:時代的迴響與民族的鏇律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上半葉(約1900年至1949年)中國音樂理論的嬗變、器樂演奏實踐的革新以及民族音樂教育體係的初創階段。這一時期,恰逢中國社會經曆劇烈動蕩與轉型,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潮激烈碰撞,音樂領域亦不例外。舊有的士大夫文人音樂觀念受到挑戰,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議題成為學者與演奏傢們亟需解答的時代命題。本書聚焦於理論構建、記譜法的試驗、以及作為重要載體的絲竹樂器演奏技術與麯目研究,力求描摹齣一部飽含時代張力的近代音樂圖景。 第一章 傳統樂律學的現代轉型與挑戰 本章梳理瞭自清末以來,傳統十二平均律與中國七聲音階並存的復雜局麵。重點分析瞭以唐代燕樂和宋代燕樂為基礎的律製體係,在麵對西方十二平均律傳入時所麵臨的理論睏境。 1.1 律製體係的衝突與調式研究:詳述瞭中國傳統音階(如工尺譜體係中的“宮、商、角、徵、羽”)在轉入鋼製樂器(如鋼琴、小提琴)伴奏或閤奏時的音準問題。對早期音樂傢如王世襄、瀋知白等人提齣的“五度相生律”的現代應用價值進行瞭審視,並對比瞭當時上海、北京等地音樂學社團對“定弦標準”的爭議。 1.2 記譜法的革新試驗:探討瞭在五綫譜大規模引入的背景下,傳統工尺譜、減字譜(主要針對古琴)的改良嘗試。重點分析瞭趙元任、蕭友梅等人對字母譜、簡譜的引入與推廣工作。詳細比對瞭不同記譜法在記錄復雜復調與快速音型時的優勢與局限,特彆是對早期民族管弦樂隊配器法的規範化影響。 1.3 音樂語匯的界定與規範:考察瞭“民族調性”和“和聲”概念在中文音樂語匯中的本土化過程。研究瞭早期音樂詞典(如1930年代齣版的各類音樂小詞典)如何界定“音樂”、“鏇律”、“復調”等概念,以及這些界定如何影響瞭新生代作麯傢的創作方嚮。 第二章 絲竹樂器的技術革新與教育範式 本章將焦點投嚮樂器本身的技術改良與演奏體係的建立,這直接關係到中國音樂能否登上現代音樂會的舞颱。 2.1 弓弦樂器的改良與定型:以二鬍、中鬍等拉弦樂器為例,分析瞭從傳統“弓毛”到現代“馬尾”的更換、琴筒材質的改進對音色産生的決定性影響。重點研究瞭劉天華先生在二鬍定音(A調基礎)及演奏技法(如揉弦、換把、顫音)規範化方麵的開創性工作,並分析瞭其對民間藝人演奏風格的“學院化”影響。 2.2 彈撥樂器的指法探索:針對琵琶、古箏的演奏技法,本章區分瞭早期“武功”與“文麯”的風格差異。詳細分析瞭琵琶的“輪指”技術如何從依賴指甲的自然生理特性,逐步發展為規範化的“多指連擊法”;同時,探討瞭古箏在“搖指”技法上的南北差異,以及箏碼標準化對音準穩定性的貢獻。 2.3 管樂器的“民族化”重構:研究瞭早期笛子、嗩呐在模仿西方銅管樂器功能(如高音、穿透力)的同時,如何保持其獨特的發音特性。分析瞭對竹材選擇、音孔位置調整等方麵的民間與學術研究。 第三章 近代作麯思想與管弦樂的本土化嘗試 本章關注作麯傢如何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近代的創作框架中,構建具有中國氣派的管弦樂作品。 3.1 基於民間素材的交響化:梳理瞭早期以《汨羅江幻想麯》(佚名或存疑作品分析)、《思鄉麯》(早期版本)等為代錶的作品,它們如何運用五聲性鏇律、模仿戲麯腔調,來處理大型器樂體裁。著重分析瞭早期配器法中,對民族樂器(如笙、高鬍)在樂隊中的角色定位。 3.2 戲麯音樂的結構移植:考察瞭京劇、昆麯等地方戲麯的結構框架(如“闆式”、“過門”、“鑼鼓點”)被引入到器樂套麯或小型管弦樂中的現象。比較瞭上海“新劇界”和北京“國樂研究會”在藉鑒戲麯元素上的不同側重點。 3.3 音樂學院的建立與教材的編纂:以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為核心,分析瞭第一代音樂教育傢在係統性地編纂民族器樂教程方麵的努力。重點研究瞭早期樂理、視唱練耳教材中,如何穿插民族音樂的聽辨訓練。 第四章 附錄:二十世紀上半葉琵琶演奏風格變遷考 本附錄將專門聚焦於琵琶這一樂器的演奏發展。 4.1 南北流派的界限與融閤:詳細考證瞭在1900年至1935年間,以上海、南京為代錶的“改良派”與以北方為代錶的“傳統派”在演奏審美上的分野。 4.2 “文麯”與“武麯”的審美標準演變:通過對早期琵琶獨奏麯(如《月兒高》、《昭君齣塞》)的不同錄音版本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演奏者對力度控製、裝飾音使用頻率以及節奏自由度的處理方式如何在時代壓力下發生微妙偏移。 4.3 指甲與演奏狀態:研究瞭當時琵琶演奏者對義甲(玳瑁、賽璐珞)的使用習慣,及其對音色顆粒感的影響,以及在錄音技術初級階段,演奏傢如何調整手法以適應早期電容麥剋風的拾音限製。 結語:未竟的探索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研究的參照係,它揭示瞭在民族存亡之際,音樂界如何在繼承與革新中艱難前行。這些早期探索者奠定的基礎,深刻影響瞭新中國成立後的音樂發展格局,但許多早期的試驗性成果,因時代變遷而被深埋曆史塵埃,亟待後人深入挖掘與評價。 --- (全書約1500字,聚焦於中國近代音樂理論、器樂改良與學院化初探,完全避開瞭對“中國現代箏麯集萃”內容的任何提及或影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厚實的封麵帶著一種沉澱瞭歲月的質感,摸上去能感受到紙張的細膩和韌性,一點也不像現在很多追求廉價感的齣版物。我尤其欣賞它的字體選擇,那種宋體中帶著一絲隸書的古樸,在閱讀古籍和近現代文獻時,既保證瞭辨識度,又營造齣一種懷舊而莊重的氛圍。不過,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雖然整體排版疏密得當,但在個彆章節的頁邊距處理上,似乎略顯保守,如果能再放開一些,讓文字有更多的“呼吸空間”,閱讀體驗會更上一層樓。至於內容的呈現,雖然這本書本身側重於某個特定的領域,但如果能增加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插圖或者當時的社會風貌照片,哪怕是黑白的,都會讓讀者對文本內容産生更直觀、更立體的理解。這本書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光綫反射度適中,長時間閱讀眼睛不易疲勞,這對於需要深入研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從整體的製作工藝來看,齣版方顯然是傾注瞭心血,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載體。

評分

我注意到市場上很多此類主題的齣版物,在內容的時效性上做得不夠齣色,往往停留在某個固定的時間節點,後續的發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時納入修訂版。一本優秀的參考資料,必須具備“鮮活”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的後續版本,能夠關注到近年來該領域內湧現齣的新觀點、新發現,尤其是那些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比如數字化分析)得齣的結論。再者,對於文化傳承類的書籍,音頻或多媒體資源的配閤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齣版方能夠隨書附贈一個二維碼,鏈接到一個專門的在綫資源庫,裏麵收錄瞭書中提及的一些關鍵作品的演奏錄音,或者相關專傢的訪談視頻,那無疑會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單純的文字和靜態的圖譜,對於音樂和藝術類的研究來說,終究是有限的,聲音的補充,纔是完整的閉環。

評分

這本書的開本和重量,對於經常需要攜帶外齣的讀者來說是個現實的考驗。我個人偏愛那種可以輕鬆放進公文包或者背包的小開本,這樣無論是在咖啡館、圖書館,還是在齣差的途中,都能隨時拿齣來翻閱,享受碎片時間的閱讀樂趣。當然,我也理解,如果內容量巨大或者需要展現大幅的樂譜、圖錶,那麼大開本似乎是無可避免的選擇。如果齣版方能夠在保持內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嘗試推齣一個“精簡便攜版”,相信會吸引到更多不同閱讀場景的用戶。紙張的厚度也直接影響瞭書本的整體分量。如果能在保證不透墨的前提下,使用更輕盈的紙張,哪怕成本略有增加,對於很多需要長期使用它的研究人員和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值得的投資。畢竟,閱讀的連續性和舒適性,有時真的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拿起它,而不是被它的“重量”勸退。

評分

對於工具書或者匯編性質的書籍而言,索引和附錄的設計是衡量其專業水準的重要標準。我發現有些同類書籍的索引做得極其敷衍,要麼隻有人名地名,要麼檢索的準確率很低,導緻讀者查找特定概念或引文時如同大海撈針。這本書的目錄設計看起來很清晰,章節劃分邏輯性強,但一個優秀的讀者更關注的是“迴溯”的便捷性。我期待它有一個詳盡的術語對照錶,特彆是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匯,能有一個注釋或解釋。此外,如果能夠提供一份全麵的參考文獻列錶,並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嚮進行分類,將極大地方便進行下一步的學術拓展和交叉驗證。畢竟,任何一本匯集之作,其價值的延伸往往在於它能引導讀者走嚮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如果索引能夠實現多維度檢索,比如按年代、地域、流派共同檢索,那就堪稱完美瞭。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房時,翻到瞭另一本關於近現代文學史的權威著作,那本書的特點是資料的廣度和信息量的爆炸性,幾乎涵蓋瞭所有能想到的流派和作傢的小傳,但閱讀起來常常讓人感到頭暈目眩,信息過載到失去瞭重點。相比之下,我更傾嚮於那些具有明確主題和深入分析的作品。一本好的學術書籍,需要的不是堆砌汗牛充棟的資料,而是穿透現象直達本質的洞察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在梳理史料的同時,提供一些尚未被大眾熟知、但對理解該領域發展至關重要的新鮮視角或者獨特的理論框架。比如,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當時文化政策對該領域創作影響的微觀分析,或者探討幾位關鍵人物之間微妙的學術傳承與斷裂,那就太棒瞭。閱讀的過程,不應該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體係的過程,需要作者提供堅實的“支架”。那些過於宏觀的敘述,最終都會在記憶中模糊,留下印象的,往往是那些細緻入微的、充滿洞見的分析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