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附光盘1张)

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春雨,吴志民 著
图书标签:
  • 林业
  • 国际交流
  • 报告
  • 2011-2012
  • 学术
  • 科研
  • 行业动态
  • 光盘
  • 资料
  • 中国林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4055
商品编码:298895223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附光盘1张)

定价:56.00元

作者:苏春雨,吴志民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3874055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共收录了30篇林业重要出访、项目合作、培训考察、国际会议等对外交流活动的情况报告,全面介绍了重点林业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野生动物保护、湿地管理和保护、林业信息化管理、荒漠化防治等情况,同时剖析了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刻分析了林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及世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政策性建议和具体措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编者的话

重要报告
美丽之国必然是森林之国——中国林业代表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林业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肯尼亚和加蓬的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瑞士林业考察报告——中瑞林业合作洽谈及森林经营考察随录
关于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有关情况的报告
赴瑞士和英国访问相关机构及考察的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奥地利和丹麦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肯尼亚和纳米比亚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墨西哥出席大森林论坛第六次会议情况的报告
参加《湿地公约》1届缔约方大会情况报告
赴瑞典和芬兰考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美国出席大森林论坛第七次会议情况的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文莱的情况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印度和尼泊尔的情况报告
中美共建中国园项目代表团赴美国访问的工作报告
中国花卉代表团赴新加坡和斯里兰卡访问报告
中国参加2012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工作总结
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葡萄牙和西班牙总结报告

考察报告
赴美国考察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发展国有林场应当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国家战略——美国公有林管理对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启示
赴美国考察保护地的报告
赴美国和墨西哥林业考察报告
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非营利组织管理及森林经营碳汇等情况的报告
赴澳大利亚林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培训报告
赴澳大利亚林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赴瑞典林业考察报告
家庭林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赴瑞典林业考察报告
关于出席利沃夫论坛“森林与绿色经济”国家倡议会议有关情况的报告
学习韩国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态建设——赴韩国参加“荒漠化防治与森林管理研修报告
赴中国香港汇丰湿地管理培训报告

作者介绍


文摘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长期造林,确保森林资源越采越多
  中世纪时,瑞典中部铁矿业发达,因需大量木材做燃料,导致森林过量采伐,到二战时,森林资源已很少。在瑞典南部,农牧业扩张、薪柴采集等也导致森林迅速减少。为满足木材需求,从18世纪开始,瑞典就学习德国开始了人工造林,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瑞典中部和南部地区先后自发组织了很多造林活动,并得到资助,特别是在废弃地、荒地上造林,将给予补贴。1902年瑞典国家林业局成立后,则制定了《更新造林法》,规定皆伐后须及时更新,初植密度为每公顷2000~2500株,鼓励用成熟技术、使用当地树种,造林后一般要进行1~3次清理或抚育间伐。目前,80%的造林树种是挪威云杉(Piceaabies)和欧洲赤松(Pinussylvestris),每公顷年生长量4~5m3,虽不算高,但到70~120年主伐期时,每公顷蓄积量仍可达130~140m3。1927年,瑞典国家林业局和瑞典农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目前全国有3万多块样地,调查期5~10年。清查结果表明:自1920年以来,瑞典森林蓄积量在持续增长。
  (二)严格控制采伐,确保采伐迹地及时更新
  瑞典《森林法》没有规定严格的采伐限额制度,现行法律对抚育间伐也放松了管制。但若皆伐大于0.5hm2的森林时,林主至少应在6周前,通过电子邮件,将拟主伐的林分位置、面积、树种、树龄、更新措施、是否涉及生物多样性、社会文化和历史保护价值等信息发送到林业部门,林业部门在6周内应进行现场调查,确认林主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实际。若6周内林业部门未做现场调查,林主可采伐并视为合法。瑞典林业部门现在每年共收到5万~7万件此类采伐通知,总采伐面积约18万hm2,平均每个通知采伐的面积3~4hm2,符合法律关于主伐面积应控制在5hm2内的规定。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监督林主在主伐后3年内及时更新造林,更新可包括天然和人工两种措施。若主伐后3年内未及时更新,林主要受到罚款。罚金根据采伐面积、采伐获得的实际收入来确定,肯定大于造林成本,大致是每公顷1.2万~2.4万元人民币。而对未按时完成更新造林的企业,罚金会更高。若罚款仍未奏效,则会加倍罚款,或林业部门雇请企业代为造林,但造林费须由林主承担。严的惩罚是起诉林主,高会判刑6个月。为确保林主采伐后及时更新,在确认林主采伐通知时,林业部门有时也与林主签订更新造林保证书。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确保采伐迹地及时更新,保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三)建立补偿制度,促进林主重视生产林和保护林
  重视生产林和保护林是瑞典《森林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保证在利用森林时,不对森林的生态、社会价值造成损害。为落实这一原则,林业部门首先要严格控制采伐涉及受保护物种、有社会文化价值或有历史遗迹的森林,其次是建立补偿制度,无论是私有林主、企业还是国有林业公司,只要其经营范围内涉及保护林,或者要营造风景林、保护林,都会给予同样的资金补偿,以弥补其不能采伐导致的经济损失。但在确定哪些区域的森林需纳入保护林范畴时则很慎重,要在调查论证、充分考虑林主实际能力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和环保机构、林主、专家等共同讨论决定,尽可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比如,在瑞典北部确定保护林时,就充分考虑了当地撒米人需利用森林养驯鹿的需求。
  (四)重视林业立法,强化执法监督
  1979年议会通过了《森林法》,1994年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和国家林业局还制定了许多具体规定。立法旨在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以及违法的处罚。瑞典林业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执法监督上,一切具体措施的终目的就是保证各项林业法规制度得到切实执行。比如,对采伐迹地更新的监督,瑞典林业部门就相当严格。尽管如此,社会上对林业部门仍有不满。2012年5月,瑞典一家较大媒体批评林业部门未落实好法律规定的同等重视生产林和保护林,存在偏重生产林的倾向,对林主间伐森林管理不严,存在钻空子情况,促使林业部门考虑改进执法监督。为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林业部门还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聚会,向林主介绍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林主、企业、非组织参与立法和执法过程,形成了参与式决策机制这一“瑞典林业模式”。决策过程民主透明,甚至充满争吵,但一旦达成一致,执行效果会比较好。
  ……

序言


编者的话

重要报告
美丽之国必然是森林之国——中国林业代表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林业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肯尼亚和加蓬的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瑞士林业考察报告——中瑞林业合作洽谈及森林经营考察随录
关于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有关情况的报告
赴瑞士和英国访问相关机构及考察的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奥地利和丹麦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肯尼亚和纳米比亚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墨西哥出席大森林论坛第六次会议情况的报告
参加《湿地公约》1届缔约方大会情况报告
赴瑞典和芬兰考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美国出席大森林论坛第七次会议情况的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文莱的情况报告
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印度和尼泊尔的情况报告
中美共建中国园项目代表团赴美国访问的工作报告
中国花卉代表团赴新加坡和斯里兰卡访问报告
中国参加2012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工作总结
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葡萄牙和西班牙总结报告

考察报告
赴美国考察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发展国有林场应当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国家战略——美国公有林管理对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启示
赴美国考察保护地的报告
赴美国和墨西哥林业考察报告
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非营利组织管理及森林经营碳汇等情况的报告
赴澳大利亚林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培训报告
赴澳大利亚林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赴瑞典林业考察报告
家庭林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赴瑞典林业考察报告
关于出席利沃夫论坛“森林与绿色经济”国家倡议会议有关情况的报告
学习韩国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态建设——赴韩国参加“荒漠化防治与森林管理研修报告
赴中国香港汇丰湿地管理培训报告


《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是一部集结了我国林业领域在2011年至2012年间,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所产生的精粹报告的文献汇编。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并呈现这一时期林业国际合作的重点内容、发展趋势、面临挑战及取得的显著成就,为相关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实践工作者以及对国际林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全面的参考资料。 一、 时代背景与编纂意义 2011年至2012年,全球林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木材可持续供应、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以及提升森林碳汇功能等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作为全球森林资源总量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林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也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国在林业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借鉴先进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本选编的编纂,正是为了捕捉和记录这一关键时期的林业国际交流动态。通过汇集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报告,本书不仅展现了我国林业界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身影,也折射出全球林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合作方向。它能够帮助读者: 了解国际林业发展趋势: 洞悉全球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如森林生态修复、可持续森林经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木材贸易规则等。 把握中国林业国际合作的脉络: 梳理我国在参与国际林业合作项目、签署双边与多边协议、开展联合研究、组织人员互访与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在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制定、市场机制构建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和实践教训。 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国际合作的视角,为我国林业政策的制定、发展战略的调整、科技攻关的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促进国内林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通过汇集不同机构、不同专家的报告,为国内林业界提供一个了解彼此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所获信息和经验的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合作。 二、 主要内容涵盖领域 本书选编的报告,广泛而深入地覆盖了2011-2012年间我国林业国际交流的多个关键领域。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报告可能涉及我国在保护濒危树种、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和经验交流。例如,与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的合作,在特定区域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计划。 退耕还林与荒漠化防治: 聚焦于我国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植被、遏制荒漠化蔓延方面取得的进展。可能包含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等机构的合作项目报告。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监测: 报告可能涵盖利用卫星遥感、地面调查等技术,在国际合作框架下进行的森林健康状况评估、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2. 应对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 森林在气候变化减缓中的作用: 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实施可持续森林经营等方式,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包含REDD+(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等国际机制下开展的合作项目和政策研究。 林业适应气候变化: 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对森林带来的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病虫害加剧、物种分布变化等,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造林树种、改进经营方式等来增强森林的适应能力。 森林碳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建设: 报告可能涉及我国在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构建国家森林碳汇计量体系过程中,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进行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 3. 可持续森林经营与管理: 可持续森林经营(SFM)理念与实践: 介绍国际上通行的可持续森林经营原则、标准和认证体系(如FSC、PEFC等),以及我国在借鉴和推动SFM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森林采伐更新与轮伐期管理: 探讨如何在保障木材供应的同时,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可能包括与北欧、加拿大等在森林经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国家的交流报告。 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 介绍国际先进的森林火灾预警与扑救技术、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以及在国际合作中引进和应用的新方法、新设备。 4. 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林木遗传育种与良种推广: 报告可能涵盖我国在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开展国际联合育种、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林木新品种等方面的合作成果。 森林培育与抚育技术: 介绍国际上在森林质量提升、速生丰产林建设、珍贵用材林培育等方面的新技术、新理念。 林产品加工与利用: 关注林产品深加工、生物质能源开发、木材替代品研究等国际前沿科技,以及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面的实践。 信息化与智能化林业: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RS、GP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可能包含与发达国家在森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交流。 5. 林业政策法规与国际贸易: 国际林业政策研究: 梳理和分析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我国国情相近国家和林业发达国家的政策经验。 林业贸易规则与标准: 关注全球木材贸易的最新动态、贸易壁垒、以及与可持续性相关的贸易要求,探讨我国林业产品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林业组织与机制: 介绍我国在国际林业组织(如FAO林业部门)、区域性合作组织、以及相关国际公约框架下的活动情况与贡献。 三、 光盘内容 本书附带的光盘,为进一步拓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可能包含以下类型的资料: 高清图片与图表: 丰富报告内容,直观展示项目现场、研究成果、森林景观、林产品等。 视频资料: 记录国际交流活动的精彩瞬间,如会议论坛、实地考察、技术演示等。 多媒体报告: 部分报告可能以更具互动性的多媒体形式呈现,便于读者深入理解。 相关文献与数据: 链接到部分报告提及的外部文献、政策文件、统计数据或研究数据库。 项目介绍与联系方式: 对选编报告中涉及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进行更详细的介绍,并提供相关机构或负责人的联系信息,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洽谈。 背景知识普及: 可能包含一些与林业国际交流相关的基础知识、术语解释或发展历程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 四、 目标读者 本书的主要读者群体包括: 林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了解国际林业研究前沿,为自身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促进国际合作。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与工作人员: 掌握国际林业发展动态,为制定国家林业政策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高等院校林业相关专业的师生: 学习国际林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林业企业经营者与技术人员: 了解国际林业市场信息,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注全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众: 了解我国在林业领域为应对全球挑战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人士: 作为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林业国际合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 结语 《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不仅是一份历史文献的汇集,更是我国林业积极融入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生动写照。本书通过严谨的筛选和系统的整理,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具有时代价值的林业国际交流画卷,期盼能激发更多关于中国林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的出现,无疑为我这类对全球林业发展动态充满好奇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在过去的两年里,世界各地的林业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变革?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这本书的选编,恰好解答了这些疑问。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可持续森林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毕竟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共同课题。书中收录的报告,想必能提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宝贵视角。无论是发达国家在森林认证、碳汇林建设方面的成熟经验,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砍伐、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创新举措,都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此外,报告中对于国际合作机制的探讨,如各种林业科技交流平台、多边合作项目的运作情况,也十分吸引我。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知识的传播,更可能催生出跨越国界的解决方案,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森林危机。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信息量、前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图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林业国际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都极具价值。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其中关于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是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报告中,我看到了各国在遥感技术、GIS技术、无人机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例如,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森林火灾预警和火场分析,能够为扑救争取宝贵时间;通过无人机进行树种识别和病虫害监测,则可以实现更精准、更及时的干预。此外,关于基因技术在林木育种和抗逆性改良方面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林业发展的无限可能。通过培育具有抗病虫害、抗旱、速生等优良性状的树种,能够有效提升森林的生产力,同时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依赖。这本书不仅罗列了科技成果,更深入分析了这些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和面临的挑战,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参考和指导。

评分

读完《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我最大的感受是,林业领域早已不是孤立发展的学科,而是与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议题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书中报告所涵盖的议题之广泛,让我颇为震撼。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到生物能源开发与森林资源利用之间的权衡;从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到林下经济的创新发展,几乎囊括了现代林业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国际合作研究,在当今全球贸易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地区的病虫害爆发都可能迅速蔓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通过阅读这些报告,我得以了解不同国家在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策略,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生物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另外,书中对于森林政策法规的对比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在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智慧和政策设计。例如,一些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生态补偿等手段,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这些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跨越国界的宏观视野。

评分

《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林业经济和贸易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场及时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林产品贸易和投资已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的报告,将目光投向了国际林产品市场的动态、贸易壁垒的分析以及跨国林业投资的机遇与风险。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绿色贸易和可持续认证体系的讨论,例如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影响。这些认证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规范林产品生产和贸易行为,更能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林产品的认知和选择。同时,书中对不同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也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木材资源禀赋、生产成本、法律法规以及市场需求,对于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至关重要。此外,报告中关于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的探讨,也揭示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日益重要的经济价值,这为林业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评分

这份《林业国际交流报告选编(2011~2012)》让我得以一窥不同文明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利用森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报告的集合,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我欣赏其中关于原住民社区森林管理模式的探讨,这些古老的智慧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哲理,是现代林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书中对社区林业、参与式林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赋权当地居民,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对于我们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林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报告中对于林业与旅游、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模式,也展现了森林的多重价值。将森林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能提升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形成良性循环。这本书以一种更加人文的视角,审视林业的未来,让我感受到林业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以及这份事业的深远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