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地震勘探原理(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
定價:48.00元
作者:陸基孟,王永剛
齣版社:中國石油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63628223
字數:
頁碼:512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長喜英語:2013考研英語三輪復習80天過關(套裝共3冊)》一輪,分析難句溫習語法,閱讀文章熟悉詞匯;二輪,題型講練各個擊破,應試能力快速提升;三輪,標準試題整閤演練,考前熱身實戰衝刺。
目錄
章 緒論
1.1 油氣勘探方法
1.1.1 油氣勘探程序
1.1.2 油氣勘探方法概述
1.1.3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點
1.2 地震勘探方法簡介
1.2.1 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
1.2.2 地震勘探的環節
1.3 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史
1.3.1 國外油氣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簡況
1.3.2 油氣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簡況
1.4 地震勘探技術的迴顧與展望
1.4.1 主要地震技術迴顧
1.4.2 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1.4.3 21世紀地震勘探技術發展趨勢的主要特點
第2章 地震波運動學理論
2.1 幾何地震學基本概念
2.1.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1.2 地震波的傳播規律
2.1.3 地震波的類型
2.2 常速單界麵的反射波特徵及數學錶達式
2.2.1 水射麵和正常時差
2.2.2 傾斜反射麵和傾角時差
2.2.3 時距麯麵與時間場
2.3 變速多界麵的反射波特徵及數學錶達式
2.3.1 速度垂嚮變化的地質模型
2.3.2 水平層狀介質中的反射波時距麯綫
2.3.3 連續介質中的反射波時距麯綫
2.4 地震摺射波運動學
2.4.1 摺射波的産生條件
2.4.2 一個水平界麵情況下摺射波的時距麯綫
2.4.3 水平層狀介質的摺射波時距麯綫
2.5 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垂直時距麯綫
2.5.1 水平層狀介質的透射波垂直時距麯綫
2.5.2 下行波垂直時距麯綫
2.5.3 上行波垂直時距麯綫
第3章 地震資料采集方法與技術
3.1 野外工作概述
3.1.1 陸地施工簡況
3.1.2 海上施工簡況
3.2 野外觀測係統
3.2.1 地震測綫的布設
3.2.2 觀測係統的圖示方法
3.3 地震波的激發和接收
3.3.1 地震波的激發
3.3.2 地震波的接收
3.4 低(降)速帶測定與靜校正
3.4.1 低速帶的存在及其影響
3.4.2 低速帶測定的基本方法
3.4.3 靜校正
3.5 地震組閤法
3.5.1 組閤檢波的方法原理
3.5.2 簡單綫性組閤的方嚮特性
3.5.3 組閤的統計效應
3.5.4 組閤的其他效應
3.5.5 組閤參數的確定
3.5.6 其他組閤方式
3.6 多次覆蓋技術
3.6.1 共中心點反射波時距麯綫方程
3.6.2 多次反射波的特點
3.6.3 多次疊加特性分析
3.6.4 影響疊加效果的因素分析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4.1 影響地震波傳播速度的因素分析
4.1.1 與岩石彈性常數的關係
4.1.2 與岩性的關係
4.1.3 與密度的關係
4.1.4 與地質年代和構造曆史的關係
4.1.5 與埋藏深度的關係
4.1.6 與孔隙度和流體性質的關係
4.1.7 與頻率和溫度的關係
4.1.8 沉積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規律
4.2 各種地震波速度的概念
4.2.1 平均速度
4.2.2 均方根速度
4.2.3 等效速度
4.2.4 疊加速度
4.2.5 層速度
4.3 地震波速度的測定方法
4.3.1 實驗室測定方法
4.3.2 時距麯綫分析方法
4.3.3 井孔測定方法
4.3.4 速度譜分析方法
4.3.5 速度反演方法
4.4 各種地震波速度間的轉換關係
4.4.1 平均速度與均方根速度的關係
4.4.2 疊加速度與均方根速度的關係
4.4.3 均方根速度與層速度的關係
第5章 地震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
5.1 地震剖麵的特點
5.1.1 地震記錄的形成
5.1.2 地震剖麵上識彆各種波的標誌
5.1.3 水平疊加時間剖麵的主要特點
5.2 復雜界麵反射波的特點
5.2.1 彎麯界麵反射波的特點
5.2.2 地震繞射波與廣義繞射
5.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5.3.1 分辨率的定義與分辨率極限
5.3.2 影響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5.3.3 提高分辨率的途徑
5.4 反射界麵真正空間位置的確定
5.4.1 水平疊加剖麵存在的主要問題
5.4.2 三個角度和三個深度的定義與相互關係
5.4.3 地震偏移處理
第6章 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
6.1 地震資料構造解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法
6.1.1 基本內容
6.1.2 解釋工作流程
6.1.3 層位標定
6.1.4 二維地震剖麵解釋方法
6.1.5 地震資料的地質解釋
6.2 斷層解釋
6.2.1 斷層的地質特徵
6.2.2 斷層的地震特徵
6.2.3 斷層要素的確定
6.3 相乾體技術
6.3.1 相乾體的方法原理
6.3.2 相乾體的提取
6.3.3 相乾體的主要算法
6.3.4 相乾體技術在構造解釋中的應用
6.4 特殊地質現象解釋
6.4.1 不整閤
6.4.2 超覆、退覆和尖滅
6.4.3 逆牽引構造
6.4.4 古潛山
6.4.5 火山岩體
6.4.6 鹽丘與礁體
6.4.7 衝斷帶(推覆體)
6.5 構造圖的繪製
6.5.1 構造圖層位的選擇
6.5.2 構造圖的精度
6.5.3 構造圖的規格和要求
6.5.4 構造圖的繪製
6.5.5 構造圖的解釋
6.5.6 由等t0構造圖繪製真深度構造圖
第7章 地震波動力學理論概述
7.1 建立波動方程的主要步驟
7.1.1 應力和應變分析
7.1.2 應力與應變的關係
7.1.3 彈性體的運動平衡方程式
7.1.4 波動方程
7.1.5 縱波方程和橫波方程
7.2 波動方程的求解
7.2.1 一維齊次波動方程的平麵波解及其物理意義
7.2.2 齊次波動方程的球麵波解及其物理意義
7.2.3 彈性波在介質分界麵上的反射與透射
7.2.4 垂直入射情況
7.3 實際介質中的地震波
7.3.1 黏彈性介質中的地震波
7.3.2 各嚮異性介質中的地震波
7.3.3 非均勻介質中的地震波
7.4 波動地震學與幾何地震學的關係
7.4.1 幾何地震學的基本方程——時間特徵方程
7.4.2 從波動方程嚮時間特徵方程的過渡
第8章 地震資料的岩性解釋
8.1 地震波速度資料的利用
8.1.1 理論基礎
8.1.2 利用速度信息劃分岩性
8.1.3 利用vP/vs劃分岩性
8.1.4 利用速度資料估算砂岩百分含量
8.1.5 利用速度資料預測地層壓力
8.1.6 利用速度信息研究岩性的反演方法
8.2 厚層反射振幅信息的利用
8.2.1 振幅信息在岩性解釋和油氣檢測中的重要性
8.2.2 影響振幅的各種因素
8.2.3 亮點技術方法原理
8.2.4 AVO技術
8.3 薄層反射振幅信息的利用
8.3.1 薄層的定義、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
8.3.2 薄層的類型及主要特徵
8.3.3 利用薄層反射振幅信息估計薄層厚度
8.4 地震屬性分析及其應用
8.4.1 地震屬性分析的基本內容
8.4.2 地震屬性的分析方法與屬性描述
8.4.3 地震屬性在岩性解釋中的應用
第9章 三維地震勘探技術
9.1 三維地震勘探概述
9.1.1 二維地震勘探存在的問題
9.1.2 三維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9.1.3 三維地震勘探的優越性
9.2 三維地震資料的采集
9.2.1 三維地震資料采集的基本要求
9.2.2 三維地震觀測係統的設計
9.2.3 三維地震數據采集參數的選擇
9.2.4 三維地震數據采集的質量控製
9.3 三維地震資料的處理流程
9.3.1 地震資料數字處理目標
9.3.2 地震資料處理流程
9.3.3 處理模塊說明
9.4 三維地震資料的解釋
9.4.1 三維地震資料的顯示技術
9.4.2 三維數據體的解釋方法
9.4.3 三維地震資料的交互解釋
9.5 三維地震技術的發展趨勢
9.5.1 三維資料的連片處理
9.5.2 大麵積高密度三維地震勘探
9.5.3 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
9.5.4 三維可視化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編後語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淡藍色的主色調,配上清晰的字體,給人一種嚴謹、學術的感覺。我當初選擇它,很大程度上是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這個標簽所吸引,這似乎意味著它的內容經過瞭嚴格的審定,是經過時間和教學實踐檢驗的經典之作。拿到書後,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熟悉的章節標題,比如“地震波的産生與傳播”、“地震波場”、“地震資料的采集與處理”等等,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大學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場景,以及那些熬夜苦讀的夜晚。雖然我已經畢業多年,但地震勘探原理一直是我的知識儲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我接觸到實際的地質勘探項目時,更是深感基礎理論的重要性。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理論和技術,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提供一個紮實的基礎;對於已經有一定經驗的從業者,也能起到溫故知新、查漏補缺的作用。裝幀質量也不錯,紙張的觸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滿意,翻閱起來很舒服,這對於一本需要經常查閱的工具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學術性很強,幾乎沒有多餘的修飾詞,每一個句子都力求精準地錶達科學概念。這對於學習嚴謹的科學理論來說,無疑是必要的。我記得在閱讀關於地震波速度的章節時,書中對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從岩石的物性到流體的飽和度,都進行瞭細緻的探討,並且給齣瞭相應的數學模型。這讓我深刻理解到,看似簡單的速度參數背後,蘊含著復雜的物理機製。有時候,為瞭理解某一個公式的推導過程,我會反復閱讀幾遍,甚至拿齣紙筆跟著演算,這個過程雖然有些費力,但每一次的突破都給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我也注意到,書中在介紹一些前沿技術時,會引用大量的研究文獻,這為我進一步深入學習提供瞭寶貴的參考。對於想要在地震勘探領域深入研究的學生或者科研人員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所提供的高屋建瓴的視角和嚴謹的邏輯框架,能夠幫助我們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係。
評分書中的一些章節,比如“地震波的成像方法”,讓我對地震勘探在油氣勘探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成像算法,如偏移成像、速度分析等,並分析瞭它們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優缺點。這讓我理解到,我們通過地震數據最終得到的地下構造圖像,並非直接的“照片”,而是經過一係列復雜的數學變換和處理得到的“重構”圖像。這種對成像過程的深入解析,不僅提升瞭我對地震資料解釋的信心,也讓我更加關注數據的質量和處理的準確性。此外,書中還對地震勘探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例如地熱勘探、礦産勘探以及城市工程勘察等,進行瞭簡要的介紹,這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地震勘探技術的多樣性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探索地球深部奧秘的大門,讓我對地震勘探技術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覆蓋麵非常廣,從最基礎的地震波理論,到實際的數據采集、處理和解釋,幾乎涵蓋瞭地震勘探的整個流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地震數據采集”那一章,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地震儀、激發方式以及采樣定理,讓我對如何在野外進行有效的地震數據采集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以往我隻關注數據處理和解釋,對前端采集的環節瞭解不多,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意識到前端采集的質量直接決定瞭後續處理的效果,這是一個“源頭”問題。另外,書中對“地震數據處理”的講解也十分詳盡,各種去噪、增益、靜校正、動校正方法的原理和適用條件都得到瞭清晰的闡述,並且附帶瞭大量的圖例說明。這對於我理解和運用各種處理軟件非常有幫助,讓我不再是簡單地“點點鼠標”操作,而是能夠知其所以然,更好地選擇適閤的算法,並對處理結果進行閤理的評估。
評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很有現代感,字體大小適中,排版疏朗,即使是長篇幅的理論推導,也不會讓人感到眼花繚亂。我尤其喜歡它的圖示部分,那些精美的插圖和示意圖,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地震波的傳播路徑、疊加效果以及各種處理算法的原理。例如,在講解地震波衰減的時候,書中通過生動的對比圖,清晰地展示瞭不同頻率地震波在介質中傳播後的能量損失情況,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雖然我接觸到的項目可能與書中示例略有不同,但這些案例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路,讓我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閤,思考如何解決具體問題。有時候,即使對某個概念已經有所瞭解,但看到書中結閤實際情況的講解,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或者對某個細節有更深入的理解。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引導我一步步探索地震勘探的奧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